全靜
區域活動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對幼兒而言蘊藏著發展的需求,對教師充滿教育的契機。幼教工作者如何讓區域活動有效開展是值得探討的重要問題。針對這個問題,我對活動區域的設置、區域材料的投放及活動過程的科學指導進行了思考和研究。
因為《幼兒園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安全工作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的重要性,所以以下關于區域活動的研究均以安全為前提。
一、區域設置“活”一點
區域環境是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開展活動的場所。科學合理的活動區域的創設,是區域活動有效開展的前提。
我認為區域的設置在安全的前提下應涵蓋幼兒身心發展需求的各個方面。區域的大小和位置應根據活動的需要靈活地創設與調整,不僅要注意動、靜不同區域的合理分隔,盡量避免相互干擾,還要在不同的主題中,根據區域活動的內容作調整。比如在中班主題《我找到了春天》這個主題中,科學區的幼兒觀察蝸牛吃什么,并用表格記錄觀察的過程和結果。這樣的觀察記錄需要的場地并不大,但是需要相對安靜的環境,因此我把科學區安排在美工區的邊上,中間以一塊屏風相隔,幼兒都能很好地投入活動。而在主題《我們身邊的科學》中,科學區的幼兒探索水的流動,需要各種盛水和舀水的器皿。因此我為科學區的幼兒提供了非常大的空間,并且選取了靠近廁所(水源)的位置,不僅保證科學區的幼兒在取水過程中更安全方便,而且避免對其他區域產生干擾。
當然,靈活設置活動區域并不等于放任,為所欲為,在創設活動前就必須認真思考。
二、材料投放“趣”一點
材料是區域活動有效開展的物質基礎,是幼兒獲得知識、經驗的載體。因此,材料是否符合幼兒心理和生理發展的特點,能否激起幼兒的興趣,對區域活動的有效開展有很大的影響。
1.挖掘材料的藝術性和創造性。
用創造性的眼光發現材料,充分發掘材料的藝術價值,可以為幼兒打開一扇創造之門,讓幼兒感受平凡世界中的藝術美。印象比較深的是有一次參觀社區的活動,我發現小區中有一些廢棄的磚塊,仔細觀察這些形狀各不相同的磚塊,造型非常獨特,可以為教育所用。于是我將這些碎磚塊進行清洗、消毒,曬干后投放到創意美工區,讓幼兒結合磚頭的外形合理想象,運用輕黏土、顏料等材料進行裝飾,讓磚頭變漂亮,獨具風格。原本是廢舊的材料,幼兒卻充分將其藝術性展現出來,孩子們領略到“材料有限,創意無限”。
生活中“萬物皆材料”。在區域活動中,各種廢舊材料、自然材料的運用,既增長知識,又帶來創作靈感。
2.有目的性地更新材料。
由于區域活動是主題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教師在投放材料時應緊跟幼兒的活動需求和近階段的主題目標,具有目標性地更新材料。
如在“我找到了春天”主題活動中,我在美工區投放了一些樹枝,粉色皺紋紙,雙面膠,樹枝的枝頭點上一些輕泥,既美觀又保證幼兒的安全,讓幼兒把粉色皺紋紙搓成桃花,黏在樹枝上;語言區中我為幼兒提供春天的背景和毛毛蟲、蝴蝶頭飾,幼兒可以在《毛毛蟲變蝴蝶》的故事情景中充分感受春天的氣息;春雨過后,經常會看到小蝸牛在操場上爬行,于是我把小蝸牛投放到科學區中,讓幼兒探究蝸牛吃什么;數學區中我為幼兒提供配有數字的蝴蝶和花朵數量各不相等的花束,幼兒對蝴蝶找花的活動興趣很高……在隨主題的改變和幼兒的發展而不斷更新操作材料的區域活動中,幼兒不知不覺地積累經驗、獲取信息、建構知識從而獲得發展。
3.充分考慮材料的探究性和操作性。
能吸引幼兒探究和操作的材料才能引發幼兒動腦思考和動手操作。在區域活動的觀察記錄中,有時我們會發現幼兒時常會拿起材料—擺弄片刻—張望—另換一種材料,不能專一地進行活動。此時,我們就該反思為什么材料不能激起幼兒探究的欲望,是難度不適宜或者是過于枯燥?在對幼兒的長期觀察中發現,精美的材料能在短時間內吸引幼兒,但是能吸引幼兒區探究的往往是一些可以一物多玩、更有層次性的材料。比如生活區中,我曾經為幼兒準備了許多精致漂亮的紐扣,這些紐扣一開始便吸引許多幼兒來到生活區,但是很多幼兒在操作一會兒之后便離開,是否是單一的操作過去枯燥呢?針對這一現象,我做出了反思和調整,我請幼兒在扣扣子的過程中仔細觀察紐扣的排列規律,例如紐扣的顏色為紅黃藍;形狀是圓形、方形、三角形;洞眼的個數是2、3、4……這樣的操作材料既鍛煉了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鞏固了幼兒對于顏色、形狀、數字的認知,還為幼兒提供了探索各種規律的機會。
具有探究性的材料無疑是激發幼兒興趣的關鍵。怎樣讓材料既能激起幼兒探究操作的興趣,還要保證幼兒取得目標預設一致的知識經驗,是一個值得長期觀察探討的問題。
三、教師指導“妙”一點
《綱要》提倡:“教師應善于觀察幼兒在活動中的反應和表現,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可見,教師的指導是區域活動有效開展的重要環節。
1.巧生情境,妙用指導語。
在區域活動中,教師為使幼兒自主探索、體驗、發展,要依據幼兒的活動情況進行不斷的思考分析,調整自己的指導行為,盡可能地利用一切機會教育幼兒。在指導的過程中,更要注重指導語的趣味性、有效性。中大班的幼兒獨立思考的能力較強,我通常會使用一些建議性的語言引導幼兒;指導小班時則可以改用一些有趣生動的語言啟發、鼓勵幼兒參與活動。教師巧妙的指導語無疑是對幼兒最好的啟迪。
2.巧妙把握介入的時機。
在區域活動中,幼兒在遇到問題時自然而然會想到求助老師,教師應該敏銳地察覺到這正是讓孩子發現創造的好機會,應該判斷這個問題是否超出幼兒的最近發展區。有時候一句“你再想一想,我覺得你可以的”或者啟發幼兒換一個角度思考,問題便迎刃而解。如果孩子確實遇到了難題,也應該遵循老師是活動的引導者,解決問題的人仍然是孩子這一原則。如在一次美工區的活動中,燦燦小朋友跑來向我報告,綠色的顏料已經用完了。我聯想到最近主題活動中一節科學活動《顏色變變變》,何不啟發幼兒從三原色入手來解決問題呢?于是我笑著說:“你想一想,能不能從這些顏料中變出綠色來呢?”燦燦觀察了各種顏料,興奮地說:“這里有好多黃色和藍色,這兩種顏色放在一起可以變出綠色。”這個想法讓孩子興奮不已,并很快付諸行動。實踐證明: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往往是超乎我們想象的。
隨著區域活動的開展,我還會繼續摸索——嘗試——改進,讓區域活動日趨完善,促進幼兒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