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紅
目前農村中小學英語教學低效高耗,學生學習被動,像是被老師牽著鼻子走,亦步亦趨,無所適從;學習起來感覺吃力,索然無味;學習效果不理想,甚至有的學生有放棄學習英語的念頭……針對以上這些情況,乳山市教研中心遵循“注重學案設計,激發學生潛能”的原則,進行了“學案導學”的教學改革。以下是我在近幾年的參與過程中的幾點體會:
一、“學案”主旨明確
教案是教師教學所采用的方案,課堂教學所使用的腳本。它主要體現了教師的引導、參與和幫助的整個流程。而學案更需要體現學生的學習,師生、生生之間的討論、交流,互相溝通信息的過程和具體的方法。學案是教師站在學生的角度為學生主動學習而設計的自學方案,為學生的健康成長開辟了嶄新的天地,它擯棄了以往教師備課時忽視學生的做法,更加關注學生的多元智能。學生在學案的指導下,易于發揮個人創造力、發揚集體協作精神,提高學習成績;學生可以一改往日被動的局面,以主人翁的身份投入學習活動,在探究知識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生能在適合自己的學案中逐步展露自己的優勢,因材施學,發揮自己的特長,從而體驗到學習是件快樂的事情。
二、“導”與“學”相得益彰
學案的制訂要依綱靠本,因學定教,使之切合學生的學習實際,更適應師生的實際教育環境,不能“虛高”。好高騖遠只能使我們的學案失去實際的價值。
(一)“學案”中的“學”
學案中的“學”在教學中占了相當大的比重,幾乎整個活動過程都在圍繞著學生的“學”展開一系列有效的訓練活動,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感覺英語課是充實的。因此,在設計學案時應主要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的知識結構、知識水平,本節課學生應掌握哪些知識,發展他們哪方面的能力,以及他們目前的水平與教材之間的差距,準備一些適應學生自身語言能力的活動和帶有自主性的活動。注意設計的層次和梯度,讓差一點的學生“吃飽”,好一點的學生“吃好”,優秀的學生“跳一跳”,為實現課堂教學的立體交叉互動創造必備的訓練條件。如英語的新授學案中的“預習導航”,學生必須通過自己對課文的閱讀之后,回憶和鞏固課文中的相關詞匯和句式。
(二)“學案”中的“導”
教學中,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教師是學生的得力助手,絕對不能越俎代庖。既然有了學案,教師在課堂上就要注意自己的角色,注意自己對時間的支配權利,這和以前有了天壤之別,不要無故干涉學生的活動,要相信學生的能力,他們遠遠不像你想象的那樣“拙”。在課堂上,我們要千方百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一旦你給了他們足夠的機會和時間,他們的巨大潛力會讓你瞠目結舌。
三、“高標準、嚴要求”,教師任重而道遠
我們實施了“學案導學”方案后,實際上是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教師要提高自己的職業修養和道德素養,明確自己的任務,加強業務素質。課堂上認真組織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不是有了“學案”就“放羊”,把課堂教學搞得熱熱鬧鬧卻沒有成效。課下教師需要搜集更多適合教材、學生的教學、教育資料和相關信息,供學生參考和學習。由此,此時教師的任務不但沒有減輕,反而加大了工作量,只不過都“隱藏”在課下了,課下,教師的工作需做得更深、更細;努力準備各種材料,使之更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使材料更具有邏輯性、趣味性、生活化,力爭做到“百貨迎百客”。這樣的課堂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游刃有余。
只有教師重視學案的設計,注重學法與教法的指導,才能充分調動學生自學的能動性,尤其對于英語學科,更需要調動學生課后學習的積極。作為英語教師,我會認真地對待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從而鞏固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