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騰 陳玉榮



摘 要:本文基于463份來自江蘇和浙江兩省7市的企業問卷調查結果,構建企業高管社會資本、企業適應能力與企業績效三者關系的結構方程模型(SEM)進行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研究結果企業高管社會資本與企業適應能力對企業績效均有正向影響,企業適應能力在高管社會資本對企業績效的影響機制中發揮中介作用。
關鍵詞:企業高管社會資本;企業適應能力;企業績效;結構方程模型
中國是禮儀之邦,崇尚禮尚往來,自身發展的好壞取決于自己的關系網。每個人的關系都是專有的,在關鍵時刻保證自身利益最大化。成功的企業家會花費大量的時間與利益相關者打交道,他們在社會交往的過程中可以獲取各種有價值的信息以及人脈資源。如果企業家有足夠的社會資本,就更可能快準狠地制定正確的企業發展戰略。企業高管社會資本不僅可以有效增加企業獲取異質性資源的機會,還可以降低企業獲取資源的交易費用,使企業能不斷適應外部環境變化。在管理學中,研究較多的是社會資本與企業績效的關系,且都是圍繞企業家的關系網絡進行的,這與企業家在企業戰略決策和戰略實施中的重要作用是分不開的。雖然企業高管是學術研究的熱點,但是從社會資本角度去研究高管的實證研究較少。此外,關于社會資本與企業績效的中介因素的研究大多局限于組織學習、資源獲取,未重視企業適應能力的作用。楊秀芝和李柏洲闡述了適應能力強是企業競爭優勢所在,構建適應外部動態環境的企業競爭優勢離不開對企業適應能力的研究。因此本文通過問卷調查收集了463份有效問卷,闡述并驗證高管社會資本、企業適應能力與企業績效兩兩之間的關系以及企業適應能力在高管社會資本與企業績效間所起的中介作用,為高管社會資本、企業適應能力和企業績效的深入研究起到一定推動作用。
一、理論基礎與研究假設
1.高管社會資本
高管是影響企業生存發展的無形資源,高管必須要有能力為企業獲得發展資源。企業高管通過與利益相關者的互動可以知曉外部環境變化信息,從而對企業進行戰略調整以提高企業適應能力。高管是企業的反映體,其日益強化的社會資本必定會反映在企業層面,其擁有的社會資本不僅可以幫助企業獲取發展資源,還可以幫助企業進入高利潤行業,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企業績效。因此本文提出假設:
H1:高管社會資本對企業適應能力有顯著正向影響
H2:高管社會資本對企業績效有顯著正向影響
2.企業適應能力
胡大力認為企業適應能力指企業在適應、協調外部環境的過程中能正常經營的能力,實質上也就是企業在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主動改變企業行為以找到外部市場適當位置的能力。陳國權論證了企業能保持長久競爭力的重要原因就是能正確認識把握它與環境的關系。董保寶研究發現企業的適應能力越強,在環境變化時能比競爭者反應更快。張鳳海研究發現企業適應能力對企業盈利性和成長性有正向影響。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設:
H3:企業適應能力對企業績效有顯著正向影響
根據以上理論假設H1、H2、H3,可以認為高管社會資本通過提高企業適應能力從而對企業績效產生影響的路徑可能是存在的,從而可以繼續提出以下假設:
H4:企業適應能力在高管社會資本對企業績效的影響機制中發揮中介作用
二、研究方法
1.變量測量與模型構建
本文的問卷是結合深度訪談與問卷調查進行,再與常州3家知名企業的8名有豐富管理經驗的管理者對初步設定的問卷調查表進行深度討論,對問卷調查表作進一步的修改,最后確定了問卷調查的內容包括:(1)企業高管社會資本。借鑒馬富萍對高管社會資本的劃分,本文將高管社會資本分為商業性社會資本、公共性社會資本與政治性社會資本。其中,商業性社會資本指高管與客戶、同行競爭者和供應商及其他行業的高管建立的社會網絡關系;公共性社會資本是指高管與中介機構負責人建立的社會網絡關系;政治性社會資本是指高管與政府建立的社會網絡關系。(2)企業適應能力。參考賀遠瓊等對企業適應能力的分類,本文將企業適應能力分為市場適應能力與非市場適應能力兩個維度。問卷中共設置了8個問題測項。(3)企業績效。學者們一般選用會計指標和市場指標衡量企業績效,比如凈資產收益率、每股收益、Tobin'sQ和股票報酬率等。但問卷調查很難獲取會計指標與市場指標相關值,所以本文采用市場份額增長率、銷售額增長率和利潤額增長率等相對指標衡量企業績效。綜上構建企業高管社會資本、企業適應能力與企業績效的關系模型,如圖1:
2.研究樣本
本文的數據主要來源于江浙兩省,對這兩省企業高管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616份,回收536份,共獲取有效問卷463份,實際回收率為87.01%,問卷有效率為86.38%。關于樣本來源方面,江蘇地區占54.5%,浙江地區占45.5%;在463份問卷中,國有控股公司占38.2%,外資企業占21.5%,傳統國有企業占26.8%,民營企業占13.5%。
3.數據處理方法
本文所涉及的變量具有很強的主觀性,因此使用結構方程模型驗證研究假設。選用指標χ2/d、RMSEA、GFI、CFI、AGFI、NFI、PNFI與PCFI,驗證所構建模型的有效性與合理性。當路徑系數相對應的P值小于等于0.05時,說明統計具有顯著性。此外,潛變量的組成信度應當在0.7以上及潛變量的萃取變量在0.5以上。具體數據處理工具包括SPSS16.0和AMOS17.0等軟件。
4.樣本的信度與效度
(1)信度分析
本文采用Cronbach's系數檢測變量信度,一般認為Cronbach's大于0.8時樣本量表為高信度,企業績效的Cronbach's值最高為0.921,其他變量的Cronbach's值也都符合標準,這表示本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
(2)效度分析
量表的效度檢驗結果見表2。從表2數據顯示來看,各項指標的擬合度都符合適配標準,因此量表具有較好的效度。
三、研究結果
1.各變量間關系的檢驗
基于前文理論分析與問卷調查數據,對高管社會資本與企業適應能力的關系進行檢驗,得到高管社會資本作用于企業適應能力的路徑系數為0.85(P=0.000),表明企業高管社會資本對企業適應能力有顯著正向影響,模型擬合度較好,假設H1得到驗證。其次,采用相同的方法檢驗高管社會資本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以及企業適應能力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得到的路徑系數分別為0.62、0.68,表明高管社會資本對企業績效有顯著正向影響,企業適應能力對企業績效有顯著正向影響,假設H2、H3得到驗證。
2.整體理論模型檢驗
將企業高管社會資本、企業適應能力與企業績效三者放在同一個結構方程模型中作進一步檢驗(如圖2所示),檢驗企業適應能力是否在企業高管社會資本對企業績效的影響機制中發揮中介作用,以驗證假設H4是否成立。
(1)整體理論模型擬合度檢驗
基本擬合度檢驗結果見表4,各變量的因素負荷量均大于0.7,企業高管社會資本、企業適應能力與企業績效的組合信度均大于0.7,萃取變異量均大于0.5,說明模型的基本擬合度較好。模型擬合度檢驗結果顯示,χ2/df=1.256<2.00,RMSEA=0.026<0.08,GFI=0.964>0.90,CFI=0.996>0.90,AGFI=0.952>0.90,NFI=0.905>0.90,PNFI= 0.750>0.50,PCFI=0.762>0.50。各項擬合指標均符合標準,表明整體模型擬合度較好。
(2)整體理論模型路徑分析
由表5可知,高管社會資本與企業適應能力的路徑系數y11為0.725,企業適應能力與企業績效之間的路徑系數y13為0.559,均達到顯著水平,說明高管社會資本對企業適應能力有顯著正向影響,企業適應能力對企業績效有顯著正向影響。但是高管社會資本與企業績效之間的路徑系數y12為0.012,沒有通過p值檢驗(p=0.567),說明加入企業適應能力變量后,高管社會資本不能直接影響企業績效。因此企業高管社會資本通過提高企業適應能力間接提高企業績效,企業適應能力是企業高管社會資本與企業績效的中介變量,假設H4得到驗證。
四、結論與啟示
1.研究結論
高管社會資本、企業適應能力均是企業績效重要影響因素。高管社會資本對企業適應能力有顯著正向影響,高管社會資本越豐富,企業對外部環境的適應能力越強。高管社會資本對企業績效的影響是通過企業適應能力的中介作用來實現的,當把高管社會資本、企業適應能力與企業績效三者放入一個模型中考察時,發現高管社會資本對企業適應能力有積極影響,企業適應能力對企業績效有積極影響,但高管社會資本對企業績效不存在顯著影響。因此,企業適應能力在高管社會資本與企業績效之間發揮完全中介作用。
2.實踐啟示
(1)高管社會資本并不等同于尋租收益,高管的一切關系也不能都視為高管社會資本。高管社會資本價值是高管通過個人具備的社會關系給企業帶來的利益,且并不是所有的社會關系都具備價值,一些不符合社會規范和法律要求的裙帶關系不是社會資本,而是社會資本赤字。錯誤的認識會阻礙對高管社會資本的研究,也限制其在企業管理實踐中的應用。
(2)企業高管要注重培育其社會資本,在拓寬社會資本的渠道方面,本文有以下幾點建議:第一、企業高管要盡可能多地與企業縱向、橫向相聯系企業的高管建立聯系,這有助于高管獲得來自企業外信息。第二、加強與政府官員的聯系。在中國,盡管政府已經聲明讓經濟發展依靠市場調節,但是大政府、小社會的模式還未完全轉變,政府依然是企業重大利益相關者。企業高管可以通過參加政府組織的會議論壇,增加自身與政府官員打交道的機會,或者高管可以試圖讓自己當選政協委員或人大代表,以此參與制定有利于企業發展的政策。第三、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加強與社會公眾的聯系。企業高管參加公益活動,既能得到更多人脈又能加強與社會公眾的聯系,獲得社會公眾的好評,提高企業社會形象。
(3)高管要提高個人社會資本質量。一方面要提高信任度,將以關系為主導的社會資本轉變為以信任為基礎的社會資本,提高網絡關系質量,以獲得更良好的社會資本。另一方面,對利益相關者堅持互惠原則,不損害對方利益。
參考文獻:
[1]楊秀芝,李柏洲.企業適應能力的內涵及其提升對策研究[J].管理世界,2007,(4):166-167.
[2]胡大力.企業競爭力論[M].經濟管理出版社,2001.
[3]陳國權.組織與環境的關系及組織學習[J].管理科學學報,2001,4(5):39-49.
[4]董保寶,葛寶山,王侃.資源整合過程、動態能力與競爭優勢:機理與路徑[J].管理世界,2011,(3):92-101.
[5]張鳳海.動態能力對新企業績效的影響機理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3.
[6]馬富萍.高管社會資本對資源獲取影響的研究--高管持股的調節作用[J].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5(4):47-53.
[7]賀遠瓊,田志龍,陳昀.企業高管社會資本與企業經濟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J].企業戰略管理,2007,19(3):33-37.
作者簡介:張騰,常州大學商學院碩士研究生;陳玉榮,常州大學商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企業會計與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