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志艷
摘 要:從2011年財稅部門下發營改增試點方案,2012年1月1日上海開始營改增試點到2016年5月1日營改增全面鋪開,營業稅已徹底退出歷史舞臺,營改增稅制改革有著深遠的歷史背景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營改增”;歷史背景;意義
從2011年開始,各地開始執行黨中央關于“營改增”的試點方案,北京、上海、江蘇、安徽、福建、廣東、天津、浙江和湖北等地先后確定實施“營改增”的納稅方案。采取增值稅的納稅方式歷經4年多的試驗和反饋,最終于2016年5月1日在全國范圍內實行“營改增”納稅政策。“營改增”的范圍也從之前的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產業擴大到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和生活服務業,同時將各行業的納稅稅率降低,還可以進項抵扣,大大降低了納稅人的賦稅金額,減小企業的競爭壓力。這是自1994年分稅制改革以來,財稅體制的又一次深刻變革。至此,營業稅徹底退出歷史舞臺,增值稅制度將更加規范。那么,營改增將產生何種影響呢,筆者通過新舊稅制對比,將營改增的原因及歷史背景,以及營改增的意義簡要闡述。
一、營改增的原因及歷史背景
1.我國傳統實施的稅制結構中,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不僅不能規范納稅事業的健康發展,還給企業帶來沉重的賦稅壓力,出現很多逃稅漏稅的現象。增值稅主要適用于制造業,而營業稅主要適用于服務行業,這兩種納稅方式都在稅收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增值稅可以有效避免征收重復的稅額,使得制造業的發展享有比較大的利潤空間,但是在服務行業采用的營業稅的征收方式,就會給企業帶來很多重復納稅的項目,加大企業資金的流出,減少經濟利益空間,降低服務人員的基本工資,無法促進行業穩定的發展。
2.原有稅制重復征稅現象嚴重,造成增值稅鏈條中斷。由于營業稅是價內稅,而增值稅是價外稅,征收營業稅的時候通常都是按照企業實際經營的收入進行納稅,忽略在企業經營過程中會產生其他附加的成本。這種納稅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企業的發展,打擊企業繳納稅收的積極性,從而產生一些逃稅的現象,不利社會的和諧發展,也容易形成行業之間的惡意競爭,破壞原有的市場制度。
3.將服務行業的納稅方式定為征收營業稅,就是對服務行業發展的制約。“營改增”試點方案中將服務業排除在外的稅收體制,體現了當時中國產業結構發展的特點,作為第三產業的服務業還處于初期發展階段,很多制度和政策都不是特別成熟,服務市場也有待進一步改善。
4.營業稅改征增值稅無疑是政府探索改革的積極信號的變化,增值稅和營業稅并立打破了商品和勞務流轉課稅方式的統一性,進而形成了不公平課稅格局。其表現有四點:
一是增值稅中的進項抵扣的條件苛刻,在進行稅額核對時存在很多人為因素的影響,不少款項不能進行抵扣,比如企業購進的固定資產、用于非應稅項目的購進貨物或應稅貨物、非正常損失的購進貨物等。站在某個角度來看,其實還是存在某些重復征稅的項目。
二是人為造成進項稅額抵扣不完整。從本質上來說,增值稅擴圍改革主要目的是避免重復征稅,理順經濟關系。
三是遇到出口瓶頸:服務出口含稅,不利于國際競爭。
四是出現稅收征管難題問題,傳統商品服務化,商品和服務的區別愈益模糊,稅收征管面臨新問題。
二、“營改增”的影響及意義
在中國進入“十三五”重大發展機遇期,按照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學發展的財稅制度要求,全面試行營業稅改征增值稅,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1.有利于完善稅制,消除重復征稅,減輕企業稅負,激發市場活力,調動兩個積極性
增值稅的特點是抵扣,以銷項稅減去進項稅,讓納稅人只為產品和服務的增值部分納稅,這符合結構性減稅的原則。對于在“營改增”初期部分企業可能會出現稅負增加的現象,因為這些企業在“營改增”實施前剛買了設備,沒有新設備的購置,也就沒有抵扣,但從長遠來看,這些企業的稅負會減少。
營業稅改征增值稅之后,有效的減低了企業納稅金額,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可以為企業創造更大的利潤空間,促進企業資金的流動,加快企業市場的發展。
通過全面實施的營改增,可以平衡各行業的納稅制度,易于形成良性的市場氛圍,激發市場活力。國家通過納稅政策的改變鼓勵社會人士積極投入到創業和創新的行列,促進中國商品交易市場的繁榮。推動新型產業的誕生,優化產業結構,為中國經濟的平穩可持續發展創造優越的市場環境。
2.有利于社會專業化分工,促進三次產業融合
由于傳統的稅收將納稅方式與納稅對象的分類,導致不少行業存在不統一的納稅制度,不能在市場上形成完整的征稅鏈條,銷項稅額和進項稅額之間不合理的配比,在征稅過程中出現重復征稅的現象。
過去服務業主要交納營業稅,企業為減少重復交稅,容易向“大而全”或“小而全”方向發展。營改增的全面鋪開,有利于企業打破第三產業發展瓶頸,讓企業放下包袱,推動第三產業朝細分化、專業化方向發展
3.有利于優化投資、消費和出口結構,促進國民經濟健康協調發展
投資、消費、出口是拉動國民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中國過去的經濟發展曾長期倚賴這“三駕馬車”,這三駕馬車也就是所謂的需求側,并常年維持了兩位數的GDP增長率。隨著我國經濟增長進入“新常態”,供需矛盾也發生了巨大變化,需求側結構日益豐富多元,并開始飛速向服務化、高端化和個性化升級轉型,而供給側發展則欠缺活力,嚴重滯后,傳統模式難以有效滿足新需求,因此不可避免地帶來了諸如行業產能過剩、樓市庫存過多與企業稅負債務水平居高不下等問題。
三、營改增是如何優化投資結構的呢
首先,營改增的全面實施,通過增加企業的抵扣環節,降低企業的整體稅負,節約成本,有利于鼓勵企業有效使用資源要素,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其次,二、三產業增值稅抵扣鏈條將進一步打通,促使企業從“橄欖型”向“啞鈴型”轉變,引導企業產品層次從低端走向中高端。再次,鼓勵傳統工業引入互聯網和新興產業相關配套服務,通過配套產業的規模化發展,提高了核心工業產業的附加值。最后,順應目前世界范圍內第三產業帶動一、二產業發展的改革趨勢,通過推動金融業、物流產業及其他生產性服務業“營改增”工作的進一步開展,為工業發展創造完善的稅收抵扣鏈條,降低生產成本,從而優化投資結構。
其次,營改增是如何促進消費的呢?
由于營業稅是價內稅,而增值稅是價外稅,“營改增”后使得企業提供的產品成本下降,成本的下降使得企業有更多的利潤空間,并利用節約的資金提供更優秀、便捷的服務。產品成本的下降以及服務質量的提升有助于進一步刺激消費,提高百姓的消費欲望和需求。
營改增是如何優化出口結構的呢?
“營改增”本質上是進一步解決貨物和勞務稅制不統一以及營業稅重復征稅問題,以完善稅收制度,支持現代服務業的發展。
目前我國外貿出口的市場環境對外貿企業的發展會產生很多不利的因素,但是即使在這樣舉步維艱的情況下,我們依然要大力促進外貿行業的發展。營改增促進外貿企業直接成為稅款的承擔者,我國出口貨物的稅率直接增加了6.83%左右,因為開具的運輸費用和代理費用發票都會成為增值稅發票,加重外貿企業的納稅壓力。但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規定:“納稅人出口貨物,稅率為零;但是,國務院另有規定的除外。”因此外貿企業出口環節應該是免費,實際情況卻是外貿企業需要先進行增值稅的繳納,然后根據實際采購貨物的增值稅發票申請退稅。此時,如果外貿企業不能將發票與貨物一一對應,就很難享受營改增帶來的優惠政策。
另外我們希望國家可以成立專業的稅收制度改革研究小組,能夠結合市場各行各業的實際需求制定合理的稅率,真正實現為企業減壓的目的。例如物流企業在改征增值稅之后,由于稅率上調就帶來120%左右的稅負增長,這不僅沒有為物流行業減輕稅負壓力,反而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了稅收額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物流行業的發展,降低了我國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由于現在的運輸稅率為11%、貨物代理費用稅率為6%,這些都會成為外貿企業的出口成本。如果外貿企業只是純粹的做出口業務,那么這一部分的費用就需要企業自己承擔,因為沒有進項抵扣發票,就不能進行有效的抵扣,減少成本就成為不可能的事情。這樣就會造成企業成本的增加,利潤空間縮小,企業獲得的經濟利益受到損害。因此國家可以考慮改善外貿行業的征稅政策,給外貿行業的發展提供更有利的環境,促進我國外貿行業的良性發展。另外外貿企業也可以通過改變自身的經營模式,降低營改增對企業經濟的影響,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響應國家政策的號召,占領更多國際市場空間。
總而言之,營改增的財政稅收體制改革之后,不僅影響企業的運營模式和利潤空間,同時也影響消費者的利益。只要政府按照既定的稅收政策進行正常的納稅,就會形成越來越規范的市場制度,就會帶動各個產業的良性發展,增強我國市場競爭力,提高市場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