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企業的財務戰略中,通過引入利益相關者理論,闡述了基于相關者利益最大化的企業財務戰略目標產生的背景以及主要的特征,并提出了具體的實現路徑。相對于股東財富最大化來說,相關者利益最大化具有明顯的優勢,在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下,相關者利益最大化是企業制定財務戰略目標的理性選擇。文章通過對相關者利益最大化進行探討和研究,希望能夠為企業的實踐提供幫助。
【關鍵詞】相關者利益最大化;財務戰略;產權理論基礎;人力資本價值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企業管理理論也越來越完善,并對企業的發展有著實際的指導意義,財務戰略作為企業管理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企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隨著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出現,在社會上產生了重大的反響,對傳統的股東利益最大化理論產生了強烈的沖擊,影響著企業財務戰略目標的制定。但是,從利益相關者理論在實際應用來看,在普通管理層的應用較多,而在企業的財務管理方面,則十分的稀少。
一、“相關者利益最大化”理論出現的背景
(一)“內部人”控制制度存在缺陷
長期以來,對于很多企業來說,實權大多掌握在“內部人”的手中,這些“內部人”揮霍著不完全屬于他們自己資本,一味的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以整體的利益為重。對于股東和經營者來說,他們之間是一種委托與被委托的關系,通常情況下,委托人與被委托人的目標并不一致。股東和經營者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便盡可能的利用其自身優勢,牟取暴利。隨著企業的發展,在股東的授權下,經營者掌握的權利日益增加,使企業更多的掌握在經營者的手中,這就容易造成經營者利用手中的權利謀求私利,對于利益相關者來說,其獲得利益的大小,完全掌握在經營者的手中,甚至經營者的行為完全和股東的目標相背離,從而不利于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
(二)“股東財富最大化”制約企業發展
因為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尚未完善,在我國各種企業中,股份制企業很少。如果企業的財務戰略目標是“股東財富最大化”,就不可避免的造成利益范圍的縮小。而實現了股東利益的最大化,那么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就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如果股東的一切行為決策都以保障自身利益為宗旨,必然會與其他利益相關者發生沖突,最終使企業的盈利大大降低。因此,對于利益相關者來說,應該相互合作,共同受益。我國企業在制定戰略目標強調時,更加注重追求共同利益,實現多贏,唯有如此,才可以得到各方的支持,企業的一切經濟行為才能順利開展,企業才能獲得更快的發展。
(三)“企業價值最大化”具有排他性
在企業之中蘊含眾多契約關系,包括股東、代理人、普通職員、債權人、政府、生態環境等,它們都代表著各自的利益,是企業發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對于企業內部利益相關者來說,一般都以追求“企業價值最大化”為終極目標,這個目標的最終得益者是內部利益相關者,然而,卻排斥外部利益相關者,如:債權人、消費者、政府、環境等。所以,就造成企業各個利益主體之間的沖突,產生不和諧因素,最終對企業的發展產生制約。若要使企業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離不開各個利益相關者的相互協調、共同努力,“企業價值最大化”的財務目標容易導致內部利益相關者利用自身掌握的權利來謀取私利,而且還會加劇企業內部利益相關者和外部利益相關者的矛盾和沖突。所以,“相關者利益最大化”理論便應運而生。
二、“相關者利益最大化”財務戰略的主要特征
(一)產權理論基礎為利益相關者理論
就傳統的“股東利益最大化”理論而言,它的產權理論基礎為新古典產權理論。新古典產權理論指出:股東作為企業投資者,承擔著最大的經營風險,所以,企業最大的控制權應該掌握在股東的手中,而且,股東也應該是最大的利益獲得者。該理論重點強調了股東在企業內崇高的地位,以“股東利益最大化”為企業戰略目標。而“相關者利益最大化”則不同,該理論指出:不應該只突出股東的地位,還應該兼顧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包括管理者、普通員工、消費者以及政府等,企業經營風險由所有利益相關者共同承擔。當然,也應該由所有利益相關者共同投資,企業應當以追求相關者利益最大化為戰略目標。
(二)采用共同治理的模式
就目前而言,關于企業治理模式一共有兩種:第一,單邊治理模式;第二,共同治理模式;前者追求股東利益最大化,后者追求相關者利益最大化。利益相關者理論指出:在企業之中存在眾多契約關系,包括管理者、員工、消費者、債權人、社會等。所有的利益相關者都擔負著企業的運營風險,所以企業的權利不應該只掌握在股東的手中,企業的收益也不應該只有股東分享。在大型企業中,股東可能會比較分散和被動,同其他利益主體相比,可能處于劣勢,不能更好的行使手中的權利,更不能肩負其職責。因此,堅持利益相關者理論的研究者認為,“單邊治理”不符合企業的發展要求,應該推行“共同治理”模式,從而使得各個利益主體都能獲得最大的利益。
(三)注重“共同分享”利益
企業是由眾多利益相關者共同組成,包括股東、代理人,普通職工、債權人、環境和政府等,因此,若要實現企業的繁榮發展,必須兼顧各個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應該是相互平等和獨立的。利益相關者理論指出:企業包括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物質資本由股東所有,而人力資本由其他利益相關者所有。隨著社會的發展,分工日益明確和細化,人力資本的作用日益突出,而企業的運營風險也逐漸的加大,股東不再是唯一的風險承擔者,而是由所有利益相關者共同承擔。既然風險共擔,而且企業也是由所有利益相關者共同投資創建,那么自然應該利益共享。所以,“相關者利益最大化”理論滿足企業發展的要求,有利于企業的繁榮發展。
(四)更加注重凸顯人力資本價值
利益相關者理論指出:企業的構成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即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在企業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同時也擔負著不同程度的風險,他們都是企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隨著社會的發展,物質資本的作用逐漸的退化,重要性也逐漸的降低,然而,人力資本的價值卻日益凸顯,在知識經濟時代,代表著知識和技術的人力資本對企業的發展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就風險的承擔而言,當面臨風險時,物質資本的持有者可以采取轉移資本的方法,從而使得遭受的損失降到最低;人力資本則不然,人力資本具有兩大特性,其一是專用性,其二是群體性。人力資本容易對企業產生依賴性,當風險降臨時,一旦離開企業,其價值就會大打折扣,而且不容易在行業間流動。所以,人力資本往往承擔著更大的運營風險。因此,企業應該更加注重凸顯人力資本的價值。
三、“相關者利益最大化”財務戰略實現的措施
(一)確保績效與薪酬的匹配
隨著市場競爭的愈演愈烈,企業應當充分重視薪酬戰略的構建,從而提高其市場競爭力。唯有實現薪酬的合理分配,才能實現對人力資本的有效控制,才能提高企業內部職員的滿意度,從而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關于薪酬的管理是企業的重中之重,薪酬的合理與否直接關系著雇員的去留,以及雇員工作的效率。企業應當充分重視薪酬管理,堅持以人為本,根據雇員的工作性質以及自身特點,實施合理的薪酬管理,從而發揮出薪酬的激勵作用。企業應當建立完善科學的薪酬管理制度,使得職員的薪酬與其創造的價值成正比,即實施績效薪酬的財務戰略。建立完善的績效考核機制,構建透明的晉升通道,從而使得雇員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唯有如此,才能夠提高企業的整體實力。績效與薪酬相匹配,在激勵員工的同時,也應該為員工提供更加廣闊的晉升空間,唯有如此,才能夠吸引更多的人才前來應聘,從而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實現相關者利益的最大化。
(二)采用資本經營
資本經營:實現企業各種生產要素的資本化,包括人力資源、物質資源、企業文化等。再將資本進行優化配置,使之在市場上流通,實現企業資本的保值增值,最終使企業的盈利能力大大增加。企業資本經營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物質資本經營;其二是人力資本經營。資本經營通過整合企業的各種資源,實現優化配置,從而使企業的人力資源和物質資源得到高效利用,實現資本的增值,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資本經營的實施,應該注重培養創新理念,改變固有的思維模式,擺脫傳統經營模式的束縛,采取一切措施,整合企業資源,使之集中于優勢領域,如:高品質產品、優秀管理者。從而使企業的資本得到高效利用;企業的經營方式也應該與時俱進,使之更加立體化,并向著多元化發展,從而能夠適應新時期的發展要求;在企業實施資本經營過程中,企業具備的各種資產,無論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都可以作為企業的營運對象。而傳統經營模式則存在一個很大的弊端,那就是重有形而輕無形,對企業的發展產生著極大的制約作用。資本經營模式的實施,能夠使企業不再只強調物質資本經營,改變企業管理者的急功近利,使之將資本經營的重心轉移到人力資本經營,充分發揮人力資本經營的重大作用,而且,還要結合物質資本經營的作用,使二者合理的組合在一起,相互協調配合,最大程度地發揮出兩者的作用。唯有如此,才能確保企業財務戰略目標的實現。
(三)確保收益的合理分配
收益分配理論研究的主要內容是:發放股利對企業價值造成的具體影響,并通過變更股票價格,來權衡股利制度的合理性。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資本市場越來越規范,企業的管理機制也越來越完善,企業股利分配制度的制定,需要保護好利益相關者的權益,而且,還要根據企業現階段的實際發展狀況以及市場環境,來不斷地完善股利分配制度。股利制度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第一,股利的發放與否。即:是把年度內所有稅后收益作為股利來發放,還是將其留存;第二,股利發放的方法。共有三種股利發放方法:固定股利、穩定增長股利、剩余股利;第三,股利支付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股票股利、現金股利、其他形式股利;第四,股利支付率。企業確保收益的合理分配,有利于企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這項政策的實施不僅有利于提高利益相關者的滿意度,而且還使股東的利益得到滿足,兼顧了各個利益主體的利益;不僅如此,還改變了傳統只重視物質資本分配的觀念,使得人力資本與物質資本并重,實現了利益的共同分享。
(四)發揮成本優勢
成本領先戰略的含義是:在企業內部,通過控制成本的消耗,使之降到最低,從而在行業內,成為成本領先者。基于市場競爭的視角來看,真正意義上的成本領先應當是長期的、不間斷的,而且應該具有獨特性、不可模仿的性質。從本質上來講,成本領先主要是利用降低成本的方法,以消費者的利益為本,使消費者收益,從而使市場占有率大大提高。一般情況下,如果兩樣產品的功能一致,對于競爭者來說,通過降低成本,使之遠遠低于競爭者,那么企業便具備了極大的成本優勢,成本越低,其競爭力就越高,對競爭對手的威脅也就越大,甚至使其被該市場所淘汰。因此,企業應當充分重視成本領先戰略的實施,唯有如此,才能不斷的提高其競爭力,從而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當前市場競爭情況而言,成本優勢高的企業能夠“進可攻,退可守”。在市場競爭中,若競爭對手選擇進攻型戰略,那么因為自身產品成本低,具有更高的邊際利潤,所以可以選擇價格跟進的策略;若競爭對手選擇防御型戰略時,那么由于自身邊際利潤高于競爭對手,就可以將這部分利潤用來研發新的產品,引進先進的技術,從而促使企業獲得更快的發展;而且,企業也能結合實際情況,主動出擊,與競爭對手展開價格戰,價格戰的勝負,一般屬于成本低的一方,所以,成本領先戰略的實施,有利于企業盈利能力的提高,增加企業經濟效益的同時,使消費者大大的受益。
四、結語
利益相關者理論符合我國具體國情,滿足企業實際發展的需要,對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我國企業財務戰略目標的確立方面,利益相關者理論給予的啟示:傳統的“股東利益最大化”制約著企業的發展,容易造成企業各利益主體之間發生沖突和矛盾,不利于企業的健康發展,“相關者利益最大化”的財務戰略是新時期企業發展最好的選擇。
參考文獻
[1]蔡維燦,李春瑜.基于相關者利益最大化的企業財務戰略[J].經濟管理,2012,(7).
[2]劉澤政.基于相關者利益最大化探究企業財務戰略[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4,(22).
[3]蔡維燦.企業相關者利益財務戰略實現路徑研究[J].商業會計,2013,(23).
[4]朱玉紅.企業財務目標:利益相關者利益最大化——基于博弈均衡理論視角[J].財會通訊,2009,(3).
[5]高香林.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相關者利益最大化[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0,(1).
作者簡介:吳雨(1995-),男,安徽滁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