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章研究采用案頭調查的方法,對產業鏈變革時期,國有企業的創新活動進行了考證和統計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國有企業改革創新特征與動力機制模型和管理流程。從多元回歸統計和靜態分析角度,分析了國有企業創新動因和機制,得到了國有企業在產業變革過程中主要的動因分類,并統計了企業創新動因機制,得到了產業變革時期國企管理創新發展演進特征和變化規律,為國有企業管理的創新提供了可參考的借鑒。
【關鍵詞】產業鏈變革;創新特征;動力機制;多元回歸;演進特征
國有企業在經營層次上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其中包括產品經營、企業經營和產業經營,隨著企業經營規模和范圍的不斷擴大,企業的風險以及經營的內容和手段也在不斷的發生變化。因此企業不能僅僅將精力都花費在產品研發或者產業的某一個方面,而是應該重視產業鏈的完善,只有這樣才能避免中間力量薄弱,產業失衡。產業鏈的整合需要依賴企業的競爭,創新企業的整合動力,打造產業的價值鏈,加快產業鏈的運行效率,以謀求更大的市場前景和更廣的利潤。
一、國有企業產業鏈變革的意義和流程
國有企業變革的主要意義有五個方面,具體如下:
(一)降低交易費用
國有企業在和上下游企業進行交易時,會產生較高的交易費用,在解決這個問題時,企業內部管理者需要調整產業結構,實行一體化經營,并協調各個部門,保證生產過程的順利進行。
(二)消除市場壓制
消除市場壓制主要是打破壟斷經營,通過縱向一體化的兼并,遏制上游企業的市場壓制。比如上游供應商向國有企業提供一種唯一的關鍵性投入品,并以較高的市場價格進行壟斷,下游企業在面臨這樣的風險時,必須考慮能否通過一體化合并策略,將上游企業合并,或者自己投資建廠,設立一個上游部門,消除市場的壓制,降低生產成本。
(三)發揮產業協同效應
國有企業的很多部門需要通過高度的內部協調,才能保證正常的運行,比如網絡、鐵路、電信和電力等國有企業,這些企業都需要發揮產業的協同作用,才能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益。
(四)技術轉移和技術擴散
對于國有企業自行研發的技術,需要對技術迅速的擴散和轉移,將技術轉移到新的區域或者生產部門,可以有效的延長新技術的生命周期。
(五)資本配置
在國有企業產業變革創新動力機制下,國有企業需要實行多樣化經營,企業可以在各個部門配置資本,控制資金的內部流動,并積極地進行外源融資。除了需要考慮市場因素以外,企業還需要考慮自身的產業鏈是否規避了政府的干預。企業應該有效地進行縱向一體化政策,以消除政府的價格控制和稅收、管制、地方政府保護和貿易壁壘帶來的影響。
二、國有企業改革創新特征與動力機制模型
國有企業的改革創新特征與動力機制主要與三個因素有關,其中包括管理創新動因、管理創新域和管理創新內容,通過實踐論證和統計分析發現,這三個變量存在以下關系:
通過線性回歸分析可以得到國有企業創新特征的動因機制系數,以合理的確定管理方案,在產業鏈變革過程中,使企業獲得最大效益。
為了驗證國有企業改革創新特征與動力機制模型的有效性,以國有企業為研究對象,對國有企業的創新特征和動力機制進行了實際論證,并通過模型計算和統計分析的方法,在對國內20個國有企業的創新案例進行分析后,從中共疏理了六項管理創新動因因素,其中在資源環境友好型創新動因中,建設生態型企業排在第一位,這也是解決企業發展與資源短缺和保護環境的矛盾的主要措施。只有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的協調的管理戰略,才能使國有企業取得持續的經濟效益增長。
三、結論
利用多元回歸和靜態分析方法,對國有企業創新動因和機制進行了統計和研究,得到了產業鏈變革時期國企管理創新發展演進特征和變化規律,并統計了動因分類和動因機制。由統計結果可以看出,動因分類中對國有企業影響最多的是通過自主品牌創新和通過技術革新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兩項內容,其影響率達到了50%,而高端產品、個性化產品和環境友好型產品的研發,也成為當前國有企業創新管理的動因之一。因此企業應該根據實際市場需求,在高資源利用率、高環境保護的指標下進行合理的生產管理,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徐靜,俞小敏,等.對國有企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若干思考[J].中共南昌市委黨校學報,2012,10(1):49-51.
[2]楊海亮.提升企業持續創新能力對策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1,(4):54-55.
[3]孫福全.加快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J].企業文明,2012,(5):16-19.
[4]薛志林.企業自主創新的多元取向[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2,(1):35-36.
[5]姬中英,陶君成.基于零售業態分類法的物流業態分類研究[J].物流技術,2013,(2):18-20.
[6]鄧金娥.開放會計對跨組織成本管理的影響與路徑[J].財會月刊,2010,(5):32-35.
[7]段學慧.經濟利益驅動機制:循環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基于馬克思主義利益觀的分析[J].現代財經,2012,(9):3-50.
[8]肖序,鄭玲.低碳經濟下企業碳會計體系構建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8):55-60.
[9]宋海霞.企業和政府共同給力[J].中州大學學報,2012,29(1):56-58.
[10]陳云娟.企業家精神與民營企業創新動力機制研究——以浙商為例[J].經濟縱橫,2010,(4):63-66.
[11]郭曉.企業創新動力影響因素的文獻評述[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10,25(5):56-58.
[12]李明惠,雷良海,孫愛香.大企業集群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動力機制實證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27(9):64-68.
[13]李前兵.企業內部創新動力來源的實證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220-223.
[14]孫冰,王為.企業自主創新動力仿真分析[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0,(8):28-33.
[15]李翠娟,徐波.基于知識合作剩余的集群企業創新動力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9,(12):76-79.
[16]王德應,劉漸和,王成軍.基于知識產權制度的企業技術創新動力系統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26(20):110-114.
作者簡介:田豐(1989-),男,陜西西安人,碩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發展和企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