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各個國家之間政治、經濟和文化經濟的聯系較強,從而促進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度的加強,世界成為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在這種背景的影響下,貿易品類別與國際經濟周期協動性之間的關系得到增強。文章在立足國際經濟周期協動性的定義和觀點的基礎上,以國際經濟周期協動性模型框架為研究依據,以消費品、中間品和資本品這三種貿易品類別為代表,通過對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貿易類別的對比分析,來探討貿易品類別和國際周期協動性的關系。
【關鍵詞】貿易品類別;國際經濟周期協動性;貨幣合作;經濟全球化
自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就標志著中國經濟開始逐漸的融入到世界經濟當中,進而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發展,從而有利于我國通過世界貿易組織保護我國合法權益,為祖國和平統一奠定經濟基礎,同時為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和擴大以及利用外資提供了新的契機,最終提升我國貿易的依存度,增強我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2013年,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從2809億美元增加到4.16萬億美元,躍居全球第一,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高達45%,中國也成為全球最大貿易國。除此之外,在貿易自由化和資本賬戶開展的影響下,導致資本的流動規模得到了擴大,從而加強了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之間的聯系。世界上第一大經濟區和第二大經濟區都有自己本區域的主導貨幣——美元和歐元,但是亞洲作為世界上的第三經濟區卻并沒有自己的主導貨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亞洲的經濟發展。針對這種情況,更多的亞洲國家提倡在亞洲區域內建立亞洲貨幣聯盟,實現在亞洲區域內使用同一種貨幣的目的,消除匯率風險、減少貨幣交易成本,從而加緊亞洲各個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系,帶動亞洲經濟的整體發展。但是一旦加入亞洲貨幣聯盟也就意味著國家失去貨幣的自主權,貨幣權由聯盟國共同商討所決定,從而減弱了貨幣政策在國家經濟中的調控作用。除此之外,當前亞洲各個國家是否有具備實施貨幣統一的政治制度和經濟環境都是當前需要考慮的問題。更為重要的是貨幣的一體化雖然可以從經濟方面將亞洲的各個國家進行緊密的聯系在一起,但是貨幣一體化對各個國家的經濟周期是否能夠進行同步影響,到底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也是需要進行慎重的調查研究和思考。而與貿易強度有著直接的關系的就是貿易品類別,因此貿易品類別與國際經濟周期協動性之間有著重要的聯系,特別是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并與各個國家之間政治、經濟和文化經濟的聯系較強,促進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度的加強,世界成為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在這種背景的影響下,貿易品類別與國際經濟周期協動性之間的關系得到增強,因此研究國際經濟周期性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國際經濟發展的現狀和規律,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因此加強對貿易品類別與國際經濟周期協動性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國際經濟周期協動性的概述
經濟周期也被稱為商業周期和景氣循環,以交替或周期性波動變化為特點,分為繁榮階段、衰退階段、蕭條階段和復蘇階段四個階段,表現在圖標上顯現的是衰退、谷底、擴張和頂峰四個形式,反映的是國民收入或總體經濟活動擴張與緊縮的變化。經濟周期的成因分為外因論、內因論和綜合論三個部分。其中的外因論由太陽黑子理論、創新理論和政治性理論三部分構成,主張周期源于經濟體系之外的因素。與外因論不同,內因論強調周期的來源源于經濟體系內部,分為純貨幣理論、投資過度理論、消費不足理論、心理理論。綜合論認為影響周期的因素是多樣的,是對內因論和外因論的融合,其中影響經濟周期的基本因素包括人類自身特性、私有制、市場機制、按資分配、貨幣職能進化五個因素。國際經濟周期指的是在國際范圍內經濟沿著經濟發展的總體趨勢所經歷的有規律的擴張和收縮,涵蓋總產出、總收入和總就業三個部分的內容,主要通過兩國之間實際經濟活動的雙邊相關性來反映兩國的經濟周期協動性程度。
當前國內外對經濟周期協動性和雙邊貿易強度的關系的研究主要有四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雙邊貿易強度與經濟周期協動性正相關。通過對第一大經濟區和第二大經濟區的調查研究發現,雙方之間的經濟貿易交往越頻繁,雙方之間的經濟周期性協動性也好,相反,雙方之間的經濟貿易交往頻率低也會降低雙方之間的經濟周期協動性。由此可見,經濟周期協動性和貿易強度是正相關關系。但是這種正相關與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也是有著密切關系,發達國家的兩者之間的正相性更加明顯,而發展中國家兩者之間的正相關性就表現的不是很明顯。因此,第二種觀點認為國內的貿易方式才是影響國際經濟周期協動性的關鍵因素。第三種觀點認為,雙方之間的經濟交往活動比較多,即國際貿易的強度比較大,帶動的是國際分工的更加合理性,而國際分工的更加合理使得國際貿易強度和國際經濟周期協動性的關系減弱。第四種觀點認為國際貿易對國際周期性的影響主要是由雙邊垂直專業化引起,跟貿易強度并沒有什么關系。垂直專業化指的是受歷史條件、自然條件、經濟發展水平的、產業結構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使得每個國家所擅長的領域不同,因此在國際貿易中強調的不是雙邊貿易而是多變貿易,通過第三方、第四方的介入將他國進口中間品作為本國產品的投入品,從而實現國際領域內分工的最大化。
二、貿易品類別與國際經濟周期協動性模型框架
(一)經濟環境
經濟環境包括收入的變化,消費者支出模式的變化,涉及國家、社會、市場及自然等多個領域,是構成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社會經濟狀況和國家經濟政策。其中國家的經濟政策是國家是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主要手段,是國家履行經濟管理職能的具體表現,對經濟環境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國際經濟周期協動性模型框架的構建離不開經濟環境,特別是當前經濟市場的瞬息變換,經濟環境的重要性更是得到更加突出的顯現。
經濟主體指的是在市場經濟中能夠為自己的經濟行為負責并且能夠從中獲得利益的經濟有機體。從不同的角度劃分,經濟主體有著不同的分類。從宏觀的角度劃分,經濟主體分為政府、企業、個人;從微觀的角度劃分,經濟主體分為企業、農戶、居民。假設該經濟中有E和F兩個國家,存在著三個經濟主體,分別為居民、企業和零售商。居民的所得主要通過勞動所得,所得收入主要應用于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用于個人消費,例如吃飯、購物、交際、交通、旅游等;另一方面主要應用房貸、車貸等各種貸款。企業主要通過雇傭員工進行生產獲得收入。參照BGG模型引入零售商,零售商充當中介的身份先從企業購買產品,然后再賣給消費者,從中賺取差價來獲得利潤。在這樣的經濟環境下,假設E和F兩個國家的經濟環境相關,并且使用同一種貨幣,可以進行交換和轉換。
(二)模型框架
構建國際經濟周期協動性模型框架,需要分別從個人、企業和零售商三個方面進行分析:第一,居民作為微觀經濟環境中的經濟主體,在國民經濟處于基礎地位。如果E國的居民使用的產品主要以本國產的產品為主,那么E國對F國產品的依賴程度就比較低,因此E國產品被替代的可能性就會比較低,也就是說E國的產品替代彈性比較小,F國對E國的經濟影響就比較小。反過來,如果E國的居民使用的產品主要是從F國進口而來,那么E國對F國產品的依賴性就比較高,因此E國的產品替代彈性就比較大,從而F國對E國的經濟周期協動性就會產生比較大的影響。第二,企業是重要的微觀經濟活動主體,是社會生產力與社會生產關系有機結合的產物,在經濟周期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果E國企業從F國進口產品的數量比較多,那么就意味著E國企業在出售這些產品的價格就受到F國的影響,當F國這些產品的價格比較低,那么從F國進來的產品在本國內進行出售的時候價格自然也會相應的低一些,反之如此。當F國的產品的價格比較高的時候,E國可能會減少從F國進口產品,但是社會上對著些產品的需求依然會存在,因此E國為了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自然會提高產品的生產數量,因此F國對E國的經濟周期協動性的影響比較大。反之F國對E國的經濟周期協動性影響比較小。第三,零售商在經濟主體中的地位比較特殊,對國際經濟周期協動性的構建主要以BGG模型為主。當產品的價格低一些,零售商從中獲取的利潤就比較大,那么雙方的協動性就比較高,當產品的價格比較高的時候,零售商從中獲取的利潤就比較低,那么雙方的協動性就比較低。
三、貿易品類別對國際經濟周期協動性的影響
雖然貿易強度是影響國際經濟周期協動性的重要因素,但是不同的國家在進行進出口貿易的過程中貿易品類別是存在著很多不同的,而貿易品類別的不同對國際經濟周期協動性的影響也是不同的。貿易品指的是在雙方的國際貿易中能夠進行運輸和位移的產品,其中主要以工業品和農產品為主。與貿易品相對應的概念是非貿易品,指的是不能在國家和國家之間進行貿易的產品,不能進行位移和運輸,主要包括建筑業、建筑業、房地產業和基礎設施以及服務業等。在貿易品類別中,最為常見的就是消費品、中間品和資本品。消費品又被稱為“消費資料”或者“生活資料”,指的是用來滿足人們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的那部分社會產品,分為便利品、選購品、特殊品和非渴求品四種類型,具有多樣性和多變性兩種主要特點。其中非渴求品包括新的非渴求品和常規非渴求品兩種類型。中間品以工業生產規模和產品生產周期為原理,指的是在初級產品加工到提供最終消費過程中用于生產其他商品和服務的產品,例如原材料、燃料等。資本品是指企業用于生產的機器設備,即固定資本,例如車床等,具有互補性的顯著特征。
國家當前的經濟發展水平是影響一個國家貿易品類型的決定性因素。發展中國家在進行對外貿易時主要以中間品為主,主要是因為發展中國家大多數自然資源比較豐富,例如中東沙特阿拉伯有著豐富的石油,石油輸出占據全世界11.8%,但是消費品和資本品在進出口貿易中所占的比重就十分的少,在印度、馬來西亞等發展中國家所占的比重不足10%,而中間品在進出口貿易中所占的比重超過80%。雖然改革開放和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帶動了中國進出口貿易的快速發展,但是消費品和資本品在中國進出口貿易中仍然不足30%,其中資本品所占的比重更是不足4%,中間品的比重占有70%左右,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著很大的差距。發達國際經濟發展水平高,主要以技術型產業為主,因此中間品和資本品在發達國家的進出口貿易中有20%左右,中間品只占50%左右。
既然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貿易品類別上存在著如此大的差距,那么貿易品類別又會對經濟周期協動性有著什么樣的影響,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如果兩個國家之間的貿易品類別主要是以消費品類別為主,當一個國家的社會生產力得到提高勢必會帶動消費品的生產力水平,從而會降低本國消費品的價格,增強國產消費品的競爭力,由本國消費品代替進口消費品,最終導致該國產出上升而另一國產出下降。消費品的替代性彈性更是和消費品貿易規模有著直接的關系,消費品規模越大,產品的替代性彈性越大,也就表明著一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的消費品市場的影響越小,因此,兩國之間的經濟周期協動性也就越低。根據相關資料顯示,中國近十年來和東盟雙方貿易額以20%的速度增長,在2011更是比2010年同比增長24%,年貿易額更是超過3500億美元。從表面來看雙方之間的貿易關系得到了增強,但是仔細發現我們可以得知東歐貿易中主要以占貿易總額80%的中間品貿易為主,并且與東盟的中間品貿易中最大類是與消費品比較接近的工業用原料貿易。在這樣的貿易品類別結構中,中國和東歐各國之間的貿易總額雖然得到了快速增長,但是從深層次的角度考慮出發,中國和東歐各國之間的經濟周期更加不同步,最終造成中國和東歐各國之間的經濟周期協動性不斷弱化,從而嚴重阻礙了亞洲貨幣一體化目標的實現。
四、總結
綜上所述,貿易品類別對國際經濟周期協動性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當兩個國家之間的貿易品的替代性彈性越大,那么兩個國家的經濟周期協動性就越低,反之如此。國內需求促使雙方貿易強度進行變化,因此除了貿易品類和貿易強度對國際周期協動性有著重要的影響,內需對國際經濟周期協動性也有著極大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王信,馬昀.單靠匯率變動不能有效地調整經常項目——中國貿易品、非貿易品相對價格的變化與經常項目調整[J].國際經濟評論,2005,(2).
[2]程惠芳,岑麗君.FDI、產業結構與國際經濟周期協動性研究[J].經濟研究,2010,(9).
[3]杜群陽,朱劍光.產業內貿易對東亞經濟周期協動性影響的實證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11,(12).
[4]梅冬州,趙曉軍,張夢云.貿易品類別與國際經濟周期協動性[J].經濟研究,2012,(S2).
[5]任希麗,張兵,李可愛.經濟周期協動性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中國與其東亞貿易伙伴的實證研究[J].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大學學報),2013,(3).
作者簡介:邱悅(1994-),女,重慶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