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在近幾年經濟危機爆發(fā)經濟不振的情況下,在三駕馬車拉動需求無法持續(xù)的情況下,許多國家已經放棄凱恩斯需求理論,提出了新供給理論。2015年11月10日,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指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國供給側改革刻不容緩。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新供給理論;經濟學
一、凱恩斯需求理論存在缺陷
首先,凱恩斯理論以工資剛性和價格剛性為前提,卻沒有解釋為什么會存在工資剛性和價格剛性,即工資剛性和價格剛性的原因;其次,在現實生活中,市場中的廠商總是以自己的利潤最大化,而收入者總是以自己效用最大化為原則。凱恩斯主義沒有引入廠商利潤最大化和收入者效用最大化的假設。
凱恩斯需求理論將人民的財富放進政府的左口袋,然后從右口袋返給民眾,但是現實生活中,政府的尋租行為不可避免,公款旅游、公款吃喝、公車消費等巨大消費難以向民眾交代,雖然在習主席執(zhí)政以來,反腐力度加大,但是長期形成的習慣不能在短時間內改變,反腐任務任重而道遠。
二、中國提出新供給經濟學理論
縱觀歷史,供給側改革來自于供給學派的典型實踐。英國在20世紀70~80年代面臨滯脹疊加結構性問題的困境。撒切爾作為英國首相,同時她是供給學派的典型代表,采用了減稅和國有企業(yè)改革的措施幫助經濟走出了困境,并且產生了很好的效果而聲名遠播。美國也曾在20世紀70年代陷入滯脹,1981年里根就任美國總統(tǒng)后,里根作為供給學派的代表,提出了“經濟復興計劃”,之后里根經濟學大獲成功。
事實上,長期以來,出口、投資、消費一直作為我國經濟發(fā)展的“三駕馬車”,更加確切地說,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來源于投資和凈出口,而消費始終是短板。“供需錯位”更是已經成為中國經濟持續(xù)增長的攔路虎。
在中國看似有效需求不足、看似供大于求,全國有600多種的工業(yè)產品中,有500多種工業(yè)產品剩余,但是我們細心研究,會發(fā)現大量高技術的產品有效供給遠遠不足。中國居民在海外大量掃貨,與此同時國內消費由逐年增加開始減少,如:2011年中國國內奢侈品市場消費總金額達到107億美元,同比去年增長8.1%。2012年同類產品消費18365億元。2013年同類產品消費19458億元,增6.1%。2014年,我國同類產品消費額為250億美元,同比下降11%。然而值得探討的是,2014年中國消費者的全球奢侈品消費達到1060億美元,占全球奢侈品消費的46%,依然是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費人群。
從金融危機以來,奢侈品的消費者在全球奢侈品銷售額不斷下降的時候,中國的奢侈品市場卻每年都在增長,而2014年的下跌也是因為國內供給不足,導致國人從境外購入為全球奢侈品消費的46%買單,這說明只要有滿足民眾需求的供給,中國民眾的需求才會增加,但是只有高品質的供給才會激發(fā)需求,是供給決定需求。
三、中國提出供給側改革
現在高層已經明確把調控的重點轉向供給側。2015年11月10日,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指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此同時,此后的8天里,中國官方三次公開提及“供給側改革”。1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擴大內需”;17日,李克強在“十三五”規(guī)劃綱要編制工作會議上要求,在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fā)力促進產業(yè)邁向中高端;18日,習近平在APEC會議上再提“供給側改革”。
四、中國供給側改革刻不容緩
三駕馬車需求拉動模式已經無法持續(xù)。近年,全球的經濟關系出現調整,國內的經濟關系也出現了相應的變化,如投資、出口、資源、外資等紅利正在逐步減少,依賴傳統(tǒng)的紅利發(fā)展經濟前途黑暗,國家先后出臺多項措施,積極應對國際需求持續(xù)疲軟的狀況,但是消費需求依然沒有振興起來。三架馬車的拉動力無法繼續(xù)持續(xù),因此必須通過改革和經濟結構調整來改善供給側。
在羅良文和梁圣蓉的文章《論新常態(tài)下中國供給側結構性動力機制的優(yōu)化》中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數作為生產函數,在規(guī)模收益不變的情況下,先對函數兩邊取對數,然后對取對數的方程進行最小二乘回歸分析,利用1995~2008年各省固定資產投資和2009~2014年各省的價格的指數進行計算,最后進行分析可知:近20年來,我國經濟推動的主要動力任然是資本投入,提高經濟發(fā)展的途徑最后還是回歸供給。
現在,我們國家的產品質量無法滿足需求,許許多多的百姓更多選擇外國的同類產品;買房難,采用限購的方式控制需求,房價暴漲,2016年春節(jié)期間上海一套房子在3天上漲100萬;在教育方面,入園難,入學難;醫(yī)療方面,有些地區(qū)醫(yī)療落后,醫(yī)療資源的分配十分不均勻,看病難,尤其是看病貴的問題很難解決。供給側改革后,我們可以得到直接的便利,直接從供給改革,國內可以得到更加物美價廉的自己的產品,再也不必“海購”購買;房地產方面,直接增加房地產土地供給,可以解決買房難的問題,并提高開發(fā)商供給住房的質量和效率;教育方面,培育高水平人才,實踐教育改革和創(chuàng)新驅動戰(zhàn)略,促進教育的公平;在醫(yī)療方面,優(yōu)化資源配置,提升醫(yī)療服務品質,加快形成多元化就醫(yī)局面。這都是供給側改革實行給我們實實在在的福利。
從我們現實的經濟情況來看,也是非常迫切需要供給側改革的。因為最近幾年,我們都知道,經濟下行的壓力非常大,制造業(yè)和工業(yè)表現得最為明顯。中國經過幾十年的發(fā)展,在前幾年就已經成為世界制造業(yè)第一大國。但是從2008年來,我國制造業(yè)遇到了麻煩,面臨發(fā)達國家高端制造業(yè)的排擠和發(fā)展中國家中低端制造業(yè)的雙重排擠。
在這種情況下,用我們過去習慣的調節(jié)總需求的辦法屢屢不能奏效的情況下,我們強調供給側的改革,加強這方面的管理和調控,堅持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化解過剩產能,實施降低實體經濟企業(yè)成本行動,減少房地產庫存,促進房地產持續(xù)發(fā)展,化解防范金融風險,這樣才能為經濟平穩(wěn)較快的發(fā)展提供一個好的基礎,為中國經濟發(fā)展提供一個堅固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羅良文,梁圣蓉.論新常態(tài)下中國供給側結構性動力機制的優(yōu)化[J].新疆師范大學報,2016,(2).
作者簡介:汪穎(1995-),女,江西宜春人,江西師范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學生,研究方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