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琴
【摘要】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有多種表現形式,如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市場風險、利率風險、操作風險等。商業銀行的主要風險表現為資產風險,其中主要為信貸風險,也就是借款人不能按期償還貸款本息形成的不良貸款。眾所周知,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數額巨大,不良貸款的處理,關系到我國銀行業改革和我國的金融安全。文章主要對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相應提出減少不良貸款的對策。
【關鍵詞】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內部環境;外部環境;信貸監管機制;風險管理
一、不良貸款的概念
不良貸款是指債務人不能或有跡象表明債務人不能按貸款協議按時償還本金和利息。具體而言,不良貸款就是銀行貸款五級分類中的次級類、可疑類、損失類。次級類是指借款人的還款能力出現明顯問題,依靠其正常的經營收入無法保障其足額償還本息。可疑類是指借款人無法足額償還本息,即使執行抵押或擔保業,也會造成一部分損失。損失類是指在采取所有可能措施和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無法收回,或者只能收回極少部分。
二、不良貸款存在的原因
(一)外部環境原因
1.市場機制不健全。我國市場經濟基礎薄弱,市場機制不夠健全,政府、民眾對商業銀行經營行為商業化、貸款市場化、交易的誠信原則不能很好理解和貫徹,從而形成的經濟、金融、社會環境,使銀行的權益受到傷害,不良貸款日積月累,積重難返。
2.經濟發展周期不穩定。經濟發展會在經濟繁榮和經濟蕭條之間循環波動,銀行的不良貸款也會隨之不穩定。在經濟繁榮時期,借款人的獲利能力提高,且有較好的預期利潤,當期的財務狀況優良,不良貸款發生率較小;在經濟蕭條時期則反之。各種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等經濟政策的變化,都可能引發不良貸款的產生。
3.過度依賴銀行貸款。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自己的流動資金太少,完全依賴使用銀行貸款,使用了銀行貸款又無法按期歸還。這樣負債日月積累,形成大量銀行貸款無法到期收回。
4.誠信觀念缺失。拖欠貸款、把自己的損失轉嫁給商業銀行的現象存在多年,而毫無誠信的拖欠者也沒受到真正的利益損害,有的甚至還得到好處。天長日久拖欠者更無誠信可言了。
(二)內部環境原因
1.銀行對貸款內部控制管理不健全。一是貸款管理制度不夠完善,責、權利脫節,責任的歸屬界限不清,對貸款的回收缺乏必要的約束機制。二是職責不清、職能不明,貸款各工作崗位和人員所從事的業務活動未明確崗位的設置和職責,缺乏整個貸款過程中相互制約控制風險的一系列方法措施。
2.銀行對貸款項目的準入審查把關不嚴。銀行對項目的發展前景以及借款人的信用可靠性等因素,沒有做深入細致的分析審查工作,造成貸款項目的準入失控。一是從事項目調查人員業務素質不高,工作責任心不強,不熟悉貸款項目所在行業的經營狀況,不能正確預測、分析、把握項目未來可能的發展趨勢;二是信貸審查人員貸款前調查不認真,沒深入一線調查研究分析貸款項目,只根據借款人的書面申請報告所描述的情況進行信貸決策,對申請報告內容的真偽,無從辨別。
3.銀行對貸款運行質量監控不善。監控工作是貸款發放之后,確保貸款質量的一個重要環節。銀行未實行貸款后的跟蹤監控工作,一是不了解借款人對貸款的使用情況,貸款是否使用于指定用途,有無挪作他用;二是不了解借款人的經營狀況及償還能力的變化等;三是銀行未通過科學的手段和測量工具,通過防范、控制和處理可能產生或者已經產生的貸款損失因素,來降低貸款風險、減少貸款損失。
4.貸款檔案資料不完整。貸款檔案資料是銀行提供、管理、收回各類貸款業務全過程的真實記錄資料,包括借款人和擔保人資料。有的貸款檔案資料未按規定分類、編號、登記、及時裝訂成冊有序歸檔,未能提供連續、動態、有效的參考數據資料,致使信貸審查人員缺乏研究分析的資料。
5.缺乏行之有效的貸款回收措施。一是銀行部分信貸員風險意識淡薄,存在只收取貸款利息的思想,不采取有力措施積極清收本金。以貸收息,致使借款戶借款余額逐年累增,潛在風險逐年加大;二是小額信貸多采用擔保方式發放,缺少第二還款來源,一旦發生問題很難收回;三是對不按期履行還款義務的借款人和擔保人未在訴訟時效期內依法起訴。
三、防范對策
(一)建立完善的信貸監管機制
一是完善信貸政策機制,充分利用計算機和網絡系統,建立起數字化的信息平臺和操作平臺,減少人為因素的干擾,實現貸款審批、發放的標準化和量化處理,強化信貸流程管理。二是完善信貸管理機制,建立一套管理與經營職能相對分離的管理模式,真正做到審貸分離,制定切實可行的貸款風險指標考核體系,實行層層負責,相互制約的辦法;貸款審批制每一步都有專業人員負責審批,分層次完成,遇到情況及時相互告知,商討解決方案,降低風險。三是完善風險預警機制,提供風險警情判斷和風險原因診斷,分析、監測和預警金融機構內部經營風險,及時采取有力措施化解風險,切實提高整體的抗風險能力,實現風險管理的規范化、系統化和科學化。四是完善擔保抵押機制,應減少信用放貸,提高抵押、擔保貸款比重,完善抵押、擔保手續,對抵押貸款,要加強對抵押物的評估、管理,確保抵押物的有效性。在辦理財產抵押手續中,認真核實抵押物的所有權及變現能力,依法簽定抵押合同,減少企業風險損失對其貸款債權產生的風險。
(二)做好貸款風險處理
一是銀行應及時準確地分析企業客觀環境的變化,使信貸資金的投向、投量隨著客觀情況的變化而變化。二是綜合企業領導素質、經濟實力、信譽狀況等各種指標確定企業的信用等級,通過量化方式測算企業信用對貸款風險的影響。三是落實審貸分離制度,對貸款風險度進行驗證,以確定貸款方式、額度等具體事項,對貸款全過程實行風險預警,確定風險度。
(三)強化風險管理人員素質和業務流程
一是加強人才引進,充實到風險管理的各個階層。二是提高在職人員的金融法律業務水平和風險管理意識能力,從源頭上降低貸款風險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