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世界經濟的多元化發展,各國的企業都朝著國際化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跨出了國界,這時出現了各種新興名詞,企業跨出去的方式也多種多樣,其中外國直接資是我們最耳熟能詳的一種。FDI對于一國經濟的發展產生的影響是多元而深刻的,隨著國際經濟與政治格局的發展與轉變,投資的各方面還會發生新的變化,由此帶來的影響有著多面性。
【關鍵詞】外國直接投資;投資效應;綠地投資;麥克杜格爾模型
一、引言
全球的國際分工體系是建立在追求效率而非公平的基礎之上,因此全球經濟一體化在加快進程的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社會成本。以非洲為典型,在全球化的經濟體系中,由于無法與其他效率更高的社會相競爭,始終背負著沉重的發展壓力。而鼓勵外國直接投資流入成為非洲經濟發展的政策重點。當然,非洲領導人并沒有完全放棄對外國直接投資的警惕性。而這里的外國直接投資將是接下來我所研究的重點。
二、基本概念
將各種生產要素轉化為產品并帶來增值的經濟行為超越國界發生時就是國際投資。而國際投資又分為國際間接投資和國際直接投資。國際直接投資一般可采取綠地投資和企業并購兩種方式進行。外國直接投資的流動,包括外國直接投資企業(直接或間接通過其他關聯公司)提供資金或外國直接投資企業的外國直接投資。外商直接投資有三個子項目,即股權投資、利潤再投資和企業貸款。
2013年世界報告顯示全球外國直接投資下降18%,發達國家下降近三成,但發展中國家表現不足,其中中國不僅繼續吸引大量外資,而且已經成為第三大對外投資國。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整體降幅為23%。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創了歷史新高突破830億美元,而且從全球排名第六位一躍升為第三位,僅次于美國和日本。這說明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在加快,投資增長幅度在加大,對外投資規模在不斷增長,這也說明中國企業的實力在不斷增強。國際直接投資的最主要載體是跨國公司,如今全球近一半的工業產值是由跨國公司創造的。在全球化時代,多民族企業的發展對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外國直接投資的效應
關于其對世界經濟整體的影響,在歷來的的學術中我們習慣用MAC-DOUGALL模型來闡述。其基本假定有三:(1)兩個國家的假定:一個國家的資本充足和另一個國家的資本短缺,資本總額是恒定的;(2)資本可以無障礙在兩國之間的自由流動;(3)資本邊際產出將下降。資本流動的經濟效應可以用下圖來表示:
在上圖中,OAOB表示世界資本總量。我們可以從上圖得出結論。在國際資本流動資本邊際產出價值得到平均,以改善世界資源的效率,從而增加世界上的財富。總收入的增加是因為全球資本流動得到了合理的流動而不是因為總量的增加。這表明,國際投資以提高總資本收益的世界,投資國、東道國以受益于雙方。而這里總收益的增加不是因為資本總量的增多,而是因為資本的合理流動。在討論外國直接投資的效應之前,先談談個別案例。
瑞銀現身,重創中國市場
瑞銀是有百年歷史的投資銀行,多年來,瑞士聯合銀行和瑞士銀行公司聯手成為歐洲最大的銀行,那么瑞士一個小國家是如何將瑞銀發展到如此地步使之成為投行界大佬的呢?我總結了以下幾點:(1)歷史悠久,迄今為止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堅守著保密與信用原則;(2)拓展新市場,亞洲地區;(3)打開中國市場,西風東漸;(4)里應外合,發展業務;(5)瑞銀投資,見好就收。跨國公司的投資形式取決于東道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投資規模、技術水平和投資行業的管理水平。例如,最不發達國家沒有最基本的工業和生產技術,多民族企業只能選擇綠色投資。新建投資更多,如主辦國必須有并購的條件和投資環境,有一個收購目標企業,必須確保投資者從事有限的生產經營條件和政策國際有限公司。其次跨國公司涉及的金額是綠地投資的幾十倍,因為它涉及的是成熟的企業,擁有的資產是可以增值的。
(一)資本形成效應
一般來說,平均收入或人均產值的增長由物質資本、人力資本的增長來體現。一個國家的國際投資主要來源于國內儲蓄與引進外資。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從國外吸引資本有助于擺脫底經濟增長、低儲蓄的惡性循環。在這里,有一個很出名的理論用于用FDI補足東道國物質資本的缺口:兩缺口理論。總收入Y=C+S+T,其中Y是國民生產總值,C是消費,S是儲蓄,T是政府;總支出Y=C+I+G+(X-M),其中I是投資,G是政府支出,X是出口,X-M是凈出口;假如政府預算平衡(T=G),則總收入=總支出即I-S=M-X。這里的I-S是投資和儲蓄的區別,儲蓄缺口,M-x是進口和出口之間的差異,外匯缺口。由于經濟的均衡發展要求,這兩個缺口需相等,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利用外資。
1.對東道國的影響:其正效應大于負效應。從對其產生的直接效應來說,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從資金流動方向來看,初始流入會帶來正效應,利潤匯回將帶來負的效應,利潤再投資會帶來正的效應;二是從進入方式看,綠地投資會帶來正的效應,然而跨國并購的效應并不顯著;三是資金來源看,除了會給東道國金融市場帶來一定負效應,對跨國公司內部、利潤再投資、投資國金融市場和國際金融市場來說會帶來正效應;四是來自東道國的市場結構,競爭的市場結構更為激烈,壟斷市場結構是負面效應。從間接影響方面,主要有三種:產業鏈效應帶來的正面效應,它將推動前面協助投資:供應商在上游的中間產品投資,導致輔助投資:下游分銷商和服務供應商投資。二是示范與牽動效應帶來的正效應,競爭壓力促使本地企業擴大投資,帶動其他相關跨國公司投資或政府貸款;三是降低儲蓄率。
在這里,要特別介紹一下綠地投資Green Field Investment.直譯過來就是,表示在沒有開發過的土地上投資。Greenfield investments are regarded by many economists as economically more significant and beneficial than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since they add to countries capital stocks and increase jobs rather than simply transferring ownership of existing assets.當然,以上是專家的觀點。在綜合了眾多專家的意見以及多番搜索中,我也有了自己的觀點。綠地投資必定會提高東道國的生產能力,增加東道國的產出量,以及增加其就業機會。說得通俗一點,綠地投資就是一企業在別國建立自己的基地,為發展自己企業在別國建立分公司、子公司以及搞合資企業。這樣一來,可以使跨國公司具有最先進的技術、最具壟斷性的其他資源,可以為經濟不發達且工業化程度較低的東道國帶來一個機遇,一個增長其經濟的發展點。而且,這一投資策略為跨國公司的生產規模與投資區位的選擇帶來了諸多便利,也使得投資者的風險大大降低,也更容易被東道國所接受。
2.投資對國家的影響:從直接效應,分析東道國的方向是一樣的,只是因為經濟的流動是相互的,所以對投資的直接投資對東道國的影響是反向的東道國的影響。從其間接影響,也有兩個方面:第一,產業鏈效應,其積極作用是刺激資本貨物的需求;二是資金轉移效應,它的正效應表現為外部融資內部化。
(二)技術進步效應
1.取決于東道國的直接影響技術轉讓,一般與東道國的強大合作是建立外部研究機構,這是最好的方式;轉移到一個全資子公司的效果是比較弱的,轉讓給合資企業的強勢效應,雖然非股權投資方式的轉移效果很強,但技術也不是很強,水平很低;間接效應,因為技術產品的外部特性,間接效應是技術外溢效應,其正向影響的直接效應主要是,與當地公司聯系,本地員工培訓,研究和開發活動的區域,示范和競爭的影響。在這里要特別介紹的是上下游關聯效應。即通過跨國公司的分部和當地提供商、客戶間的聯系發展的。所謂的“上游”是指跨國公司可能通過以下方法提升當地生產率:一是建立生產設施,二是提高技術協助和相關信息,三是提供或是幫忙買原材料、中間產品,四是提供管理上的培訓或指導,五是幫忙找客戶。而且本地市場上競爭壓力的大小將影響到分配效率、技術效率的提高與技術轉讓的加快,從而引起外資企業對內資企業勞動生產率的促進。
2.研究和引進先進技術是技術研發和研究全球化發展的重要途徑。
(三)產業結構效應
1.對東道國而言,最突出的效應是產業結構優化效應和市場集中效應。其中產業結構優化效應使得產業結構優化、收入水平提高、成為消費需求的引導;市場集中效應是反映產業競爭力水平的重要因素。
2.對投資國而言,主要的是產業結構優化說帶來的正的效應和產業空心化說帶來的負效應:生產基地向國外轉移、國內制造業不斷萎縮、弱化的經濟現象等。但這里要說明的是,雖然產業空心化導致國際貿易收支逆差,降低了對外投資者的國際競爭能力,減少國內就業機會,但只是產業轉移后暫時出現的短期現象,負效應是有限的,這也可以說是國內產業升級和優化產業結構的前兆。
(四)就業效應
1.對東道國而言:對東道國而言:一是就業數量的影響:直接的影響,從外商直接投資的進入模式與綠地投資帶來的效果是顯著的正向影響,而跨國并購效應(并購)是不是效果明顯或負;從多民族企業的經營戰略角度看,整合程度越低,正效應越強;從外國直接投資的勞動密集程度來說,密度越高,正的效應越明顯;從東道國勞動力素質來看,素質越高,正效應越好。上面所述也是擴大東道國就業機會和就業數量的因素。二是就業質量效應方面,就是雇員的高報酬、開發人力資源、改變就業人員構成、人人就業機會均等。
2.對投資國而言,也有著就業數量效應和就業質量效應之分。就業數量效應來看,替代效應會帶來負面效應,出口刺激效應會帶來積極效應,多民族企業總公司與輔助企業效應會帶來正面效應;就業質量效應來看,就業的產業間轉移會帶來正的效應,人才流失會帶來負的效應。
四、總結
國際直接投資也是一把雙刃劍,在給我們帶來利益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負面因素,這就需要我們擦亮雙眼,留心投資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FDI對一國的經濟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它能彌補一國國內投資的不足,增加大量的就業機會,擴大一國的貿易規模,推動產業升級與技術進步,從而使國家經濟飛速發展且深入國際化領域。但當我們在進行投資的時候考慮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值得我們留意的是其環境因素。包括對外能源、交通運輸、自然資源等物質條件對國際投資的影響,它可以影響政治穩定、經濟政策、法律制度、社會文化條件等社會因素。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它是商品交換能力繼續上升,并不斷提高,這是基于先進的技術和基礎設施所需的調整上述制度和意識形態的能力,外國直接投資對一個國家產生的資本形成、技術進步、產業結構和制度變遷的影響是深遠的。
參考文獻:
[1]樸英姬.外國直接投資與非洲經濟轉型(第1版)[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2]quning289.財經詞典[EB/OL].土豆視頻,2010.
[3]唐紹祥,張云華,周新苗.FDI技術溢出效應研究(第1版)[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謝國玉(1994-),女,重慶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F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