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民居民收入體系的完善,使得農村居民農村收入不斷提高,也使農村的社會福利保障建設不斷完善。相對于城市而言,農村社會福利保障體系發展仍處于落后的發展階段。由于農村居民對農村社會福利的認識存在誤區、政府也對農村社會福利疏于管理,所以農村社會福利發展不能滿足廣大農村居民的要求。基于農村社會福利保障的問題,我們提出構建農村社會福利保障新理念,來推動農村社會福利保障的體系重構。
【關鍵詞】農村社會福利;理念轉型;體系重構
我國在城市社會福利的前提下,提出農村社會福利的有關議題。目前我國城市與鄉村間的經濟、基礎設施、收入水平等方面的差距正在逐步縮小,農村居民在進入城市后,也能根據制度要求享受部分城市居民的福利。但從根本上說城市與鄉村間的經濟結構、人均收入、服務水平等方面,仍舊存在著較大的差距,特別是享受福利的差距。所以如何縮小城鄉社會福利的差距,成為政府部門關注的主要問題。
一、構建農村社會福利保障新理念
(一)構建現實的農村社會福利背景
農村、農業、農民是我國長期存在的社會結構,所以只有妥善解決農村、農業、農民問題,才能實現中國偉大復興的最終目標。目前我國在農民結構改革中面臨兩方面的問題:農民收入增長問題、農村社會福利建設問題。我國長期奉行的發展政策為:以城市發展為主要的發展主題,忽略鄉村的發展狀況。所以如今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仍處于混亂的局面,農村社會福利保障不能真正的落到實處。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與鄉村間的經濟差距正在逐步增大,農村居民很少能享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成果。農民的貧困問題依然沒有得到妥善解決,農村經濟發展仍然處于停滯不前的局面。以上問題存在的原因是:農村居民不能從社會發展中獲得相應的福利增長。農村社會福利保障體系的不完善,會嚴重影響農村經濟的平穩健康發展。所以農村社會福利的建設問題,是關系社會公平正義、國計民生的大問題。
(二)構建特定的農村社會福利主體
農村社會福利需要構建出特性主體,只有農民享受到農村社會福利的待遇,才能說明農村社會福利已經落實到位。農村居民指的是沒有享受城市社會福利的農村籍人員。由于在整個社會福利體系中農村居民占有的比例非常少,而城市的國有企業居民享有多種住房、醫療、養老保障,所以強調農村社會福利主體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農村社會福利保障體系的主要服務對象是農民,根據農民需要提供相關的服務項目與物質資助,使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處于平等的地位。
(三)行使農村社會福利的權利
農村社會福利需要包括多種權利要素,只有國家提出明確的權利范圍,才能使農村居民較好的行使權利。美國社會福利學家馬歇爾提出:公民權利包括物質與精神方面的權利,物質權利指的是財產權,私人權利指的是言論、思想與宗教自由權。而公民的社會福利指的是教育權、醫療保健權、住房權、養老權等社會服務保障權利。馬歇爾指出,每個社會居民都有行使社會福利的權利,而農村居民也具有行使社會福利的權利。農村居民依法享有農村社會福利,社會福利的分配也不因社會地位與擁有財富的多寡而發生改變。
(四)以發展的眼光看待農村社會福利
農村社會福利不應該是保障農村居民基本社會生活的物質條件,而應該成為農村居民融入現代社會的發展基礎。目前的農村居民貧困不僅僅指生活水平較低、收入較少,而是指農村居民缺乏相應的技術與資金支持,不能根據自身需要發展實業。由于農村居民接受的教育水平低,而且遠離高度發達的城市區域,所以他們所掌握的信息也相對閉塞。在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農民沒有專業的生產技能,所以不能從事技術水平高的生產活動。這種社會排斥情況的產生,不能通過給予相應的物質支持得以解決,需要從職業培訓、資金支持等多方面進行幫扶。只有對農村居民進行現代化的教育,才能改變他們頭腦中的固有思想,才能真正將農村社會福利落到實處。
二、構建新型農村社會福利保障體系的基本原則
(一)政府的福利責任與福利社會化相結合原則
新型農村社會福利保障體系建構,需要遵從政府的福利責任與福利社會化相結合原則。政府在農村社會福利保障體系中起到協調作用,它協調社會福利保障在城市與農村的分配問題。政府長期施行城鎮社會福利制度,而對農村社會福利保障體系保持漠視的態度。農村社會福利保障體系不健全,政府在農村福利保障只是象征性的給予少量的物質支持,農村居民始終處于邊緣居民的環境下,這不利于農村經濟的長遠發展。相比而言城市的社會福利水平較高,能夠照顧到大量的城鎮居民。這種情況的產生需要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視,政府的工作職能不在于利用資源,而在于有效的整合分配資源。所以政府部門應該給予相應資金,大力發展農村社會福利項目,使農村居民真正享受到社會福利保障體系帶來的實惠。同時要根據農村居民的生活狀況,對農村社會福利保障進行合理分配,保證那些極度貧困地區居民的生活與經濟發展;也要在農村挑選出富裕程度較高的居民,將他們掌握的資源整合分配,保障農村居民的額外利益。
(二)發展公平與分配效率相結合原則
農村社會福利保障體系需要長時間不斷完善,才能實現農村居民的福利需求。當前我國公共財政所關注的主要環節,是城鎮化的建設步伐,是城鄉的基礎設施建設。因此公共財政沒有更多的發展資金用于農村社會福利保障方面的建設,同時由于農村生產效率低下等原因,也使得農村社會福利保障發展緩慢。農村社會福利保障體系的設立,不是讓農村居民直接享受社會的物質福利,而是幫助農村居民提高自身素質與技能水平,幫助農村居民逐漸擺脫貧困的狀況。所以農村社會福利保障體系的供給與分配,不是按照傳統的公平觀念進行分配,而是注重發展公平與分配效率有機結合的原則。發展公平與分配效率有機結合指的是改變原來分配均等的公平觀念,提倡機會公平、權利公平、發展形勢公平的發展公平觀;根據現有的資源妥善做好分配工作,不追求最大利益,只追求和諧與合理。
(三)普遍性與區別性相結合原則
農村社會福利保障體系還具有普遍性與區別性相結合原則。普遍性指的是社會福利保障法律應該涵蓋所有的農村福利保障項目與所有的農村居民,農村居民依法享有農村社會福利保障體系中的福利,福利發放也應該在所有居民知情的情況下進行。區別性指的是農村社會福利保障體系需要根據不同地區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進行不同福利制度的設計與實行。我國農村在經濟發展水平上存在較大的差異,所以不同地區農村居民對于農村社會福利保障也有著不同的需要。從整體上來說東西部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的差異較大,我國東部地區農村發展形勢較好,西部地區農村經濟發展落后而緩慢。東部地區農村居民在福利設施建設、公共福利服務等方面有著較大需求;西部地區農村居民仍舊沒有解決溫飽問題,所以溫飽問題是農村居民最關心的問題。不同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的差異,使得農村社會福利保障要根據不同的需求做出妥善的調整,盡量照顧到所有農村地區居民的需求。
三、構建新型農村社會福利保障體系的框架研究
(一)農民家庭最低收入保障體系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農業經濟也存在著諸多問題。目前的農業經濟相比于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等高新科技服務業來說,其發展速度非常的緩慢。由于自然環境的影響、農業種植收獲等一系列生產水平的落后等,使得農業經濟發展呈現出劇烈的波動性,也對農村居民的收入造成嚴重影響。與此同時城鄉間的經濟發展差距逐步增大,農村經濟發展仍舊以農業生產為主要動力,所以農村居民貧困狀況成為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農村居民的人口基數大、能力低下、收入也較低,因此農村居民的各種權益容易遭受其他強勢群體的損害。以上的分析表明:農民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體系的構建,是維護農村居民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也是農村社會福利保障建設的主要內容。同時也要在衡量農副產品生產狀況、市場供求狀況、農村居民整體收入狀況的情況下,給予財政補貼、稅收減免、特色農業扶持等多種惠民政策,保障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的穩定;也要制定一系列的經濟保障制度,來降低農村居民的生產經營風險,提升農村居民在市場銷售中的地位。
(二)農民教育福利體系
農村社會福利保障體系的主要環節,是農民教育福利體系的構建環節。教育是國家發展與富強的基礎,也是科技技術不斷改革發展的主要推動力。教育對農村經濟發展具有決定性的作用,農村經濟也只有依賴農村教育福利的完善才能逐漸的發展起來。農村經濟存在的問題不僅僅是缺少資金問題,更重要的是缺少完善的教育、完善的技術指導。農村居民相比于城市居民而言,他們的受教育程度偏低,思想長期處于傳統與保守的階段。他們不能夠接受快速到來的城市化,也不能在很短的時間內融入城市生活。這種思想、文化的貧困是導致農村居民生活貧困的主要原因,這種貧困還會在農村居民的生活中進行代際傳遞,農村人的后代也會在生活中形成保守的思維方式。這種價值理念的偏差,使得農村居民很難融入社會的主流文化,社會的主流群體也會對農村居民產生強烈的排斥現象。所以農村教育福利體系的建構,能夠有效解決受教育程度低、能力低下、思想保守等一系列的問題。通過一系列的教育學習、技能培訓,使農村居民逐漸積累起穩固的技術基礎,這對農村居民的長遠發展具有極大幫助。農村教育福利體系建設,主要包括:未成年教育建設、希望工程建設、職業技能培訓、農業技術指導等多方面內容。
(三)農村醫療福利體系
農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是長期存在的醫療問題。很多農村居民在突發疾病的情況下,不能支付起高昂的醫療費用。所以建立完善的農村醫療福利保障體系,加大農村醫療的投入,成為我國農村福利體系建設的重要課題之一。農村醫療主要的組成部分是:醫療價格、醫療服務。目前農村醫院的醫療價格高、診治的代價高、藥品價格不透明、醫療程序不規范等情況仍然存在,農村居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仍然沒有得到妥善解決。因此農村醫療福利體系建設,不僅要逐漸降低醫療價格、保證醫療服務質量,還要制定出規范的醫療服務體系對農村醫療進行全面的監督管理。原有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已不能適應農村醫療發展的需求,低層次的醫療福利保障不能夠解決農村居民大病重病的問題,整個社會的醫療保障需要多方面因素進行解決。而我國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解決農村醫療各種問題的有效制度體系。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在國家出資的基礎上融合農村居民資金,這種多方融資的模式一方面能夠減輕國家的資金負擔,另一方面也能改善農村醫療體系與服務水平,真正解決農村居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我國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方面的妥善管理,能夠全面的保障農村居民的權益不受其他認為利益的損害。
(四)農村就業福利體系
我國的經濟體制正處于轉型時期,正由原來的以農村居民為主的落后局面,逐步轉變為與城市居民為主的現代化國家。農村居民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所承受的沖擊要多余城鎮居民。目前農村居民的福利保障還不完善,特別是關乎農村居民收入的農村就業福利保障還不完善。農村居民在國家城市化的進程中,許多青壯年勞動力背井離鄉到大城市尋求發展,而農村自身的就業保障沒有得到落實,農村居民的就業壓力仍然存在。農村就業福利體系的構建,并不是建立農村獨有的市場經濟體制,而是要將農村居民、城市居民放在同等的地位上,提供平等的就業機會。所以城市的勞動力就業市場要為農村居民打開方便之門,允許農村居民進行不同行業的選擇,也要尊重農村居民的自由選擇權和就業權,消除對農村居民的就業歧視。同時要開展一系列的農村居民教育培訓與勞動就業活動,使農村居民掌握專業的技術技能,逐漸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農村就業福利體系也要結合農村的實際情況,扶持特色產業來提供給廣大農民就業機會,使本地產品獲得較快的發展。
四、結束語
我國農村社會福利保障存在的問題,首先是政府對農村社會福利事業不夠重視,其次是農村居民對農村社會福利事業認識淺薄。農村社會福利保障體系涉及到農村生活服務的方方面面,不同地區經濟發展與社會福利保障又有著較大的差異性,所以農村社會福利保障體系需要結合實際的經濟狀況,進行妥善的分配處理。
參考文獻
[1]吳慧芳.社會福利理論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2,(15).
[2]段瑩.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問題研究[J].農業經濟,2012,(7).
[3]周鳳華.中國社會福利政策:邁向社會公民權[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4).
[4]張佳寧.中國企業國際化之路——以海爾海外投資為例[J].知識經濟,2012,(10).
[5]陳治.論我國農村社會福利保障體系之構建:觀念、原則與框架[J].農村經濟,2012,(11).
作者簡介:陶宗雄(1994-),男(苗族),重慶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公共事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