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艷[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廣州 511400]
?
從《青銅葵花》看曹文軒的藝術性追求
⊙余艷[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廣州511400]
摘要:曹文軒對江南水鄉的童年記憶和情感體驗,對崇高意義和審美價值的追求,共同賦予其作品如畫般的詩意和深刻的寓意。《青銅葵花》既具有風景、人情、故事、語言等的詩意之美,又富有成長、生存的多重文學隱喻。
關鍵詞:藝術性童年記憶兒童視角隱喻
曹文軒的文學作品有的被稱為純美小說,有的被稱為兒童文學、幻想文學,他的作品總體上傳遞自然、人世間的至真至善至美,呈現出詩情畫意的美感。《青銅葵花》2005年出版,曾獲第十屆全國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首屆中國出版政府獎、中國作家協會第七屆優秀兒童文學獎等。鮮明的文學藝術性是其突出的特點,小說的故事、視角、主題、語言、風景、結構體現出作者一貫的審美追求。
曹文軒在江蘇鹽城農村生活二十年,談到自己的創作,他總是提及家鄉。“這是一個道道地地的水鄉……它參與了我之性格,我之脾氣,我之人生觀,我之美學情調的構造。”《青銅葵花》的故事就發生在江南水鄉一個叫油麻地的地方,那里有著作者的童年烙印。
1.油麻地的故事
作者的筆下,油麻地是江南水鄉的一個鄉鎮,大麥地是其中的一個村,稻香渡是其中的一個碼頭。油麻地的風光清新自然,有牛、狗、羊、鴨、鳥、雨、水、河、野花、槐樹、蘆葦;油麻地的人,樸實善良、勤勞堅韌。江南水鄉的精巧與清新、鄉人的樸實與淳良、父親小學教員的身份等共同給予了曹文軒積極的人生價值觀和詩意的審美情趣。油麻地既是作家對家鄉童年生活的美好追憶,更是美好人性的桃花源。家鄉美麗的自然風景、人性的善,共同構建了曹文軒唯美的、詩意的審美意境和審美追求。
美麗的油麻地也有江南水鄉常見的水災、溺水、火災等自然災害,以及相伴而來的貧窮和饑餓,這構成了作者關于苦難的記憶。然而,對油麻地的美好記憶使曹文軒詩意地、哲學地解讀了“苦難”。“我始終覺得世界是善的,盡管我常常看到惡的肆虐。”可以說,江南水鄉的童年記憶給予曹文軒對詩意與苦難的雙重情感體驗和獨特理解,油麻地承載著相伴相生的美好與苦難、希望和失望、溫暖和傷感。
油麻地的故事大多源于作者的童年記憶,《青銅葵花》就與作者童年時期知青下鄉的片斷有關,講述城里女孩葵花來到大麥地青銅家的故事。失去父母的葵花與啞巴青銅兩個孤獨的人互相關愛。青銅為葵花冒雪賣蘆花鞋、捉螢火蟲照亮、制作冰項鏈;葵花教青銅認字,為給奶奶攢錢治病撿銀杏。這個貧困之家接連遭遇蝗災、水災,但他們始終勤勞、善良、樂觀、堅韌、友愛、快樂地生活著。
2.兒童視角
曹文軒認為,作家應向兒童學習純潔、想象力、精神上的無拘無束,主張兒童文學應關注形而上的存在,“感覺”的抒寫很重要,但不能放逐意義和美感。從個人情感體驗來講,曹文軒執著于純美的童年記憶;從個人的職業身份來講,具有學者、作家對崇高情感、意義和美感的追求,這使他選擇了兒童視角。兒童視角的純凈使油麻地的美好變得合乎情理,在青銅、葵花、嘎魚無拘無束的世界中,油麻地單純、明凈。大自然的一切新鮮充滿活力,樹、雨、水、蘆葦是他們的玩伴,鴿子、鳥、牛、狗、鴨是他們的親密朋友;親人呵護他們,同學、老師、村人關愛他們。
曹文軒的童年記憶經過歲月的沉淀、藝術的過濾,成為具有審美價值的情感意象。作者用兒童視角觀照世界,傳達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美好情感,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其一,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靈性的交流。其二,兒童視野中,人具有真善的本性、人與人之間具有質樸的情誼。其三,兒童在苦難中快樂成長。成長既快樂和自由,又伴隨著煩惱與不幸。自然災難、至親的離去、富足之家的突然衰落和復興的努力和失敗,是曹文軒小說反復出現的苦難意象,但他并非單純地展示苦難,而是表現面對苦難時的堅韌精神,營造出憂傷而溫暖的情調。青銅一家一貧如洗,葵花失去唯一的親人,但他們仍然善良、真誠、樂觀、堅韌;葵花和青銅的孤獨,讓我們倍感憂傷的同時更能體會到善良的美好。如果說兒童眼中的美好過于純粹,那么成長的煩惱、自然的災難,賦予純粹的美好真實感和崇高的情感力量。苦難的極致抒寫,反襯人們面對貧窮、兒童歷經成長樂觀堅韌的精神,渲染震懾人心的悲劇情調和情感力量。
風光美麗的油麻地、兒童視角下的美好、溫暖的感傷情懷,曹文軒向我們展示了他詩意般的美學追求;油麻地的如畫風景與自然災難,兒童成長的快樂與苦難,村人的貧窮與堅韌,則是作者對成長、生存形而上的文學隱喻。
當代部分文學作品受西方后現代文藝思潮的影響,以審丑為美,主題頹廢或激憤,語言和情節零碎或混亂。曹文軒的作品一貫追求唯美,著力抒寫真、善、美的主題,他多次提及文學應重視藝術性和審美價值,應有道義的力量、感動的力量。《青銅葵花》中,美與道義的力量都是極致的。小說名為“青銅葵花”,既是葵花爸爸雕塑的藝術作品、兩個小孩的名字,更是作者關于成長和生存的隱喻。
1.藝術品
“作為雕塑家的爸爸,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就是葵花——用青銅制作的葵花。他覺得,呈現葵花的最好材料就是青銅。它永遠閃耀著清冷而古樸的光澤,給人無限的深意。暖調的葵花與冷調的青銅結合在一起,氣韻無窮。一片生機,卻又是一片肅穆。”“爸爸”的藝術品味和對青銅、葵花的深刻理解,成就了他的藝術事業。
2.青銅與葵花——兩種生命特質
“爸爸”一生鐘愛葵花,于是為女兒取名葵花,對藝術的熱愛、對女兒的愛與期望融于一體。葵花在有愛的環境中成長,像“爸爸”期望的那樣,如向日葵一般向著陽光努力生長,并給人溫暖。即使成為孤兒寄人籬下、面臨饑餓和貧困,葵花仍然是善良、樂觀、善解人意的女孩。青銅堅硬光亮、沉郁神秘。小說中的青銅是啞巴,“聰明絕頂”“行為古怪”,青銅擁有自己獨立的精神世界,他不與其他小孩子玩,而專注大自然中的花鳥蟲樹和動物,并與它們心靈相通。
3.成長的隱喻
青銅與葵花是關于成長的寓言,象征成長歷程中相伴相生的兩面:快樂與苦難。大麥地美麗的水鄉風光、廣闊的田地、農家的牲畜動物、家人的關愛,伴隨他們快樂地成長。苦難同時也伴隨著他們,兩人都遭遇人生中的大不幸,青銅成了啞巴,葵花失去父母,兩人都很孤獨。不僅如此,他們還遭遇了貧窮、水災和蝗災。貧窮的青銅和葵花只能一個人上學,葵花表演時沒有項鏈、晚上沒有燈光做作業;水災沖毀了他們唯一的住所,他們無家可歸;蝗災破壞了他們賴以生活的莊稼,他們不得不忍受饑餓。
樂觀、關愛與堅韌是苦難的最好救贖,陽光的葵花與清冷的青銅相遇,一切苦難迎刃而解。青銅放棄上學的機會讓葵花上學,冒雪賣蘆花鞋為葵花攢錢照相,制作冰項鏈幫助葵花表演節目,捉螢火蟲為葵花照明寫作業;而葵花勤勞聰慧、善解人意,給家人帶來溫暖。
4.生存的隱喻
成長如此,人生亦是如此。大麥地這片土地給予大麥地人如詩畫般的田園風光,也帶給他們無數的災難。他們貧窮而饑餓,或失去親人,或遭遇疾病,或變得一無所有,但他們歷經苦難依然樂觀而堅韌地生存。即使沒有錢上學、沒有房子居住,沒有錢治病,青銅的奶奶總是慈愛地看著青銅和葵花,青銅的爸爸媽媽總是勤勞耕作,青銅一家總是歡聲笑語。
在曹文軒看來,不管時代如何變遷,苦難是人生中的必然和必需,因為我們在苦難中成長。存在即是快樂和艱辛,快樂的時候享受快樂,苦難的時候用樂觀關愛之心、堅韌之態迎接苦難,心靈和精神由此升華,變得更加美好而強大,正如啞巴青銅最后叫出了“葵花”,葵花回歸了城市。
《青銅葵花》共九章,形成環形結構,從葵花由城市來到大麥地寫起,到離開油麻地回到城市結束。每章以大麥地特有的某一事物為標題,如小木船、葵花田、老槐樹、蘆花鞋、金茅草、冰項鏈、三月蝗、紙燈籠、大草垛,圍繞該事物講述青銅與葵花的故事。青銅和葵花既作為故事的主人公也作為藝術品貫穿小說始終。“爸爸”是“青銅葵花”的作者,因為鐘愛葵花為女兒取同名,因畫葵花而失去生命;孤女葵花與啞巴少年青銅相遇相識、相親相愛;由于藝術品“青銅葵花”的魅力,葵花在市領導的授意下回到了城市。
《青銅葵花》的風景描寫細膩別致,透過兒童眼中的自然營造出詩畫般的意境和情調。一是人與自然的和諧氛圍、溫暖而明亮的色調,表現出童真童趣的快樂氣息。
結構的匠心獨運、細膩別致的景物描寫、人性善的極致抒寫,共同營造出美好、溫暖而又感傷的藝術情調,傳達出積極的令人感動的精神力量;油麻地美麗的自然風光與自然災難,兒童眼中的美好與人生的苦難,傳達了作者關于成長、生存的哲學思考。
參考文獻:
[1]曹文軒.童年[J].陽光新閱讀,2009(11).
[2]曹文軒.在96海峽兩岸兒童文學研討會上的發言[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1998(1).
[3]曹文軒.感覺崇高[J].中國文化研究,1997(1).
[4]曹文軒.青銅葵花[M].南京: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2014.
作者:余艷,華南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當代文化與文學。
編輯:曹曉花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