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海燕[寧夏大學人文學院,銀川 750021]
?
⊙馮海燕[寧夏大學人文學院,銀川750021]
摘要:《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橋》是謝脁出任宣州太守時赴任途中所作,當時政權(quán)更替頻繁,他雖然對京邑懷有戀戀不舍之情,但還是慶幸自己離開了政治斗爭的中心。謝朓寫景抒情工于起調(diào),細膩描寫了江上之風景與心中之感觸。“既歡懷祿情,復協(xié)滄州趣”是這首詩的主旨句,集中概括了士人生活和生命的基本需求和精神理想,包含了明哲保身的生存智慧,具有很強的普適性。小謝終其一生在調(diào)節(jié)官與隱的矛盾,最終選擇吏隱的方式來追求內(nèi)心的平靜。結(jié)尾處用典以明志,一方面用“南山霧”表明自己全身遠害的思想,另一方面也暗含了謝脁的為官原則。全詩圓美流轉(zhuǎn),在景物的描摹之外,合理地抒發(fā)自己人生的感悟和理想,進一步推動了山水詩在藝術(shù)內(nèi)容方面的發(fā)展。
關鍵詞:謝朓工于起調(diào)吏隱矛盾用典
江路西南永,歸流東北騖。天際識歸舟,云中辨江樹。
旅思倦搖搖,孤游昔已屢。既歡懷祿情,復協(xié)滄州趣。
囂塵自茲隔,賞心于此遇。雖無玄豹姿,終隱南山霧。
公元495年,也就是齊明帝建武二年,謝出任宣城太守,這首詩是他在赴任途中所作。那時候他剛從荊州被“敕令還都”,回到天子腳下總不是件壞事,可“王秀之的嫉妒”還在心頭縈繞不去,再加上政壇的波詭云譎,他終日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猶恐遭受禍患。所以在他出任宣州太守時,雖然對京邑懷有戀戀不舍之情,但還是慶幸自己能離開政治斗爭的漩渦。這首詩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出來的。
先看題目,“浦”,是水邊或者是河流入海的地區(qū),“新林浦”“板橋”,均是建康附近的地名。在古代,水路是非常重要的交通途徑,這不僅交代了作者將從水路出發(fā),也為下文描寫江上沿途風景預設了伏筆。題目中的“新林浦”“板橋”“宣城”,說明了作者出發(fā)的地點、方向和目的,以三個地名連成一氣,給我們構(gòu)筑了立體的想象空間。可見新林浦,是謝的第一站,詩人從新林浦出發(fā),向著板橋的方向,到宣城去赴任。
此詩一韻到底,凡十二句,可分為兩層。前四句為一層,描寫了江上之風景;后八句為一層,即由此景引發(fā)出來的幽幽情思。開頭四句寫景,集中體現(xiàn)了小謝寫詩時的藝術(shù)匠心。第一、二句,起調(diào)頗高,很有曹植“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野田黃雀行》)的氣勢,工于起調(diào),是兩人的共同技藝手法,他被后人稱道的起調(diào)還有:“朔風吹飛雨,蕭條江上來”(《觀朝雨》);“大江日夜流,客心悲未央”(《暫使下都夜發(fā)新林至京邑贈西府同僚》),句中的“西南”和“東北”是針對京邑建康和治所宣城而言的,宣城在建康的西南方向。“永”,不僅是因為逆流而上行船速度慢的緣故,還因為山高水長,遙遙無期,故覺漫長,雖是形容詞,在這里卻賦予了動詞的性質(zhì);“騖”,奔馳,百川歸海的氣勢,速度極其快,江水奔流的方向是故鄉(xiāng)的方向,所謂“歸心似箭”也,詩人主觀化的情感加之其上,對京邑的依戀之情油然而生。“永”和“騖”兩字,非常準確地形容了逆流而上和順流而下的不同水速,同時也敏銳地捕捉到了詩人微妙的心理感受。第三、四句是小謝的寫景名句,他是永明體的代表詩人,不僅精于音律,在煉字煉句上更見其功力。“天際識歸舟,云中辨江樹。”作者的船越走越遠,只看到離開的方向上的點點帆影,卻還在努力地辨認歸去的船只和隱沒在煙霧中的江邊的樹木,那是離開的方向,是京邑的所在地,寫景一近一遠,無限深情,不言而喻。我們仿佛看到詩人站立船頭,向著故鄉(xiāng)的方向深情眺望,繁華落盡,盡顯真純,動人處何須百轉(zhuǎn)千回。
第二層的開頭,作者由向京邑的深情眺望轉(zhuǎn)到自身經(jīng)歷的回顧上,“旅思倦搖搖,孤游昔已屢”。“搖搖”出自于《詩經(jīng)·黍離》“:行邁靡靡,中心搖搖。”作者的心情是和《詩經(jīng)》中那個經(jīng)過荒城故都的詩人的心情是一樣的,再加上江船的顛簸,心神更加不寧。但作者不說這次旅行的孤單落寞,而是回想起曾經(jīng)那么多次的“孤游”,咀嚼每一次在路上的感覺,從前像這樣一個人的旅行實在太多了,現(xiàn)在的情況還算不錯的呢,他的不以為意,只是更容易讓我們“掬一把同情淚”。這一聯(lián)用了倒裝的手法,當為“孤游昔已屢,旅思倦搖搖”。把“旅思倦搖搖”前置有突出強調(diào)的作用,映入讀者眼簾的首先是一位疲倦不堪的旅人形象,接著我們聽到了他在訴說“孤游昔已屢”的人生經(jīng)歷。在淡淡的心酸中,隱隱透露出一種僥幸心理。謝內(nèi)心矛盾,依違去就,很多時候都懷著隨遇而安的心理,僥幸心理即占了很大的一部分。永明八年,蕭子隆為鎮(zhèn)西將軍、荊州刺史,謝為鎮(zhèn)西功曹,隨藩赴任。因愛好相同,意氣相投,所以“尤被賞愛,流連晤對,不舍日夕”。這引起了舊派官僚王秀之的嫉妒,他以謝“年少相動”密報武帝,被敕令還都。這是他從十九歲解褐做官以來遭受的第一次政治打擊,有悚懼畏禍的一面,也有逃出迫害的僥幸心理。沒有對迫害者的憤怒,沒有對自身的深刻反思,而是很平淡地敘述,就像現(xiàn)在一樣,云淡風輕地訴說過往旅途的艱辛。
最后一聯(lián),作者用典以明志。“雖無玄豹姿,終隱南山霧。”據(jù)《文選》李善引劉向《列女傳》載:“陶答子治陶三年,名譽不興。家富三倍,其妻獨抱兒而泣。姑怒,以為不祥。婦曰‘:妾聞南山有玄豹,隱霧而七日不食,欲以澤其衣毛,成其文章,至于犬豕,肥以取之,逢禍必矣。’期年,答子之家,果以盜誅。”從字面上來看,詩人是說自己雖然沒有玄豹的資質(zhì),但也會像玄豹一樣隱沒在煙霧籠罩的南山里,把遠離京邑的宣城比喻成藏身之所“南山霧”,表達了詩人全身遠害的思想。深層次來說,詩人借陶答子的為官經(jīng)歷來自勉,所謂“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而陶答子“名譽不興”,可見不是一個什么好官,最終“以盜誅”,貪污受賄而最終被正法。作者借這個典故來表明自己一定會愛惜自己的名譽,以廉潔自律,努力做一方郡守的好官,從謝被寫入了《良吏傳》這一事情來看,他的確是把這奉為人生準則的。詩人外調(diào)做官,全身遠害,卻從來沒有忘記身上的責任,這暗合了“既歡懷祿情,復協(xié)滄州趣”的雙重人生追求。而煙霧繚繞的南山又與開頭“水云萬里,一幅煙江送別圖”(鐘伯敬語)相照應,我們仿佛看到了詩人的船向西南江路漫漫前行,最終隱沒在了云遮霧繞的遠山深林里的景象。
參考文獻:
[2]蕭統(tǒng)編,李善注.文選[M].北京:中華書局,1986:611.
[3]魏耕原,張新科等.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詩歌鑒賞詞典[M].銀川: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12.
[4]羅時進編選.山水詩選[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
[5]李昌舒.出處與山水:從謝安到謝[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
[6]梅國宏.情感的宣泄與詩美的建構(gòu)——謝山水詩新探[J].蘭州學刊,2008(1).
作者:馮海燕,寧夏大學人文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編輯:曹曉花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