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蘭[寶雞文理學院外國語學院,陜西 寶雞 721013]
?
試析美劇《絕望的主婦》中語言的人際情態
⊙馮蘭[寶雞文理學院外國語學院,陜西寶雞721013]
摘要:語言是人際交往中情態呈現的重要工具,文學作品中的語言表達亦然。人際交往中的語言互動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在語法體系中的語氣和情態上,而這兩者亦體現了人際意義,促進了會話參與者間的互動和交流。美劇《絕望的主婦》中的語言對話,典型地體現了語氣系統對表達人際意義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語氣系統人際情態《絕望的主婦》
近年來隨著國外影視劇的展播,歐美一些貼近生活、訴諸生活哲理的劇目頗受觀眾所青睞,尤其是美國電視劇非常受中國觀眾的熱捧。那么,美劇的魅力何在呢?概括起來說,美劇的選材特別廣泛,涉及了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其劇情跌宕起伏,語言幽默,再加上不少英語學習者通過對美劇的觀看和學習,不僅聆聽到了地道的美語情態的享受,同時也了解了歐美諸多文化形態,以及美國民眾的人生態度,這些都使美劇能夠成功播出并且創下一次又一次的高收視率的原因。《絕望的主婦》(Desperate Housewives)是2004年推出的電視劇,至今已十年有余,但網絡的下載量和觀看量依然很高。該劇的語言系統中,各個角色很有特色的語言對話,所呈現出的人際交往中極其豐富的情感、情態,可以使觀看者更透徹地理解和欣賞美劇及其人物形象的內涵,透過形象觸摸到美國社會人際交往中的情感現象。
1.人際功能的語言互為性
根據系統功能語言學的觀點,語言能夠表達說話人的親身經歷及其內心的活動,另外,通過語言我們也可以判斷說話人的地位、身份、會話動機,包括說話人對其他事物的推斷及評價,這就是語言的人際功能。講話者作為干預者(intruder)用語言參加會話,通過人際功能,講話者參與到某個具體的會話情境中,在會話中表現自己的判斷和評價,并試圖影響或者改變聽話人的觀點和行為。人際功能也體現了和會話情境相關的角色之間的關系,如會話參與者的交際關系(發問者和回話者、告知者和懷疑者等等)。語言的交流包括兩個目的,即給予和求取,這也體現了語言交流是一種互動行為。人際交往中的角色分為兩類,一類是給予方,另一類是求取方,而交流物(commodity exchanged)也包括兩大類,即物品和服務(goods&services)及信息(information),于是便產生了以下言語功能:說話人在給予物品和服務的時候施行了提供(offer)這一言語功能,而在求取物品和服務的時候施行了命令(command)的功能;說話人在給予信息的時候施行了陳述(statement)這一言語功能,而在求取信息的時候則施行了提問(question)的功能。交際參與者在進行互動時實施了言語的功能,正是在這樣的你來我往的互動中人際意義的交換得到實現,而語言功能及由此引發的應答之間的關系也便直接體現在這種互動之中。語言的人際情態、情境、情景等通過這一功能呈現出來。
2.語氣系統的語言情態性
人際交往中的語言互動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在語法體系中的語氣和情態上,而這兩者亦體現了人際意義,交際參與者之間的互動借由人際意義潛勢中的語氣和情態而得到實現。
英語中的語氣一般分為四種類型,即陳述、疑問、祈使和感嘆。由于在某些情況下,一種語氣常常和某一特定語言功能是相互對應的,因此,這二者之間關系非常密切。一般而言,陳述功能體現在陳述語氣之中,發問的功能體現在疑問語氣之中,命令功能體現在祈使語氣之中,而感嘆功能則體現在感嘆語氣之中。雖然如此,語言功能并不總是只和某一特定的語氣相對應,例如,陳述語氣:I will open the door.或者疑問語氣:Would you like some more coffee?或者祈使語氣:Let me do this for you.這三種語氣都可以用來實現提供功能。
語氣指的是表現語氣的語句成分,包括主語(Subject)和限定成分(Finite element)兩個部分。主語指某個命題的敘述對象,一般均為名詞或名詞短語,它是肯定一個命題或者否定一個命題的基點,并能夠有效和成功地負責一個命題或者提議,因此主語在命題中承載著很重的語義負荷。當講話者作出某個提議時,主語決定著該提議是被執行還是被取消,主語有效地負責發話者所發出的命題。在一個命題中,主語本身是沒有磋商余地的,這是因為在闡述該命題的時候,講話者已經把這個命題的主語當作可以有效負責的句子成分了。主語一旦產生變化,那就意味著該命題和它所表達的信息也產生了變化,因此,一個命題的主語應該始終保持不變,而其他的成分則是可以更改或者辯駁的。
李戰子指出,英語對話中通常由語句的語氣將會話向前推進,因此,分析英語會話中的語氣系統,能夠更加有效地展現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的人際關系。分析美劇對話中的語氣系統并研究其人際意義,一方面能夠拓寬人際意義的研究領域并且為其增添大量新的語言素材;另一方面,基于人際意義理論的美劇語言研究能夠使受眾更好地理解和欣賞美劇及其語言。
本文選取幾段美劇《絕望的主婦》中的對話為例,對其會話的語氣系統做了分析并揭示其所承載的人際意義。
1.主語
主語可以是一個名詞,或者是名詞短語,甚至是名詞性的句子。從功能視角來看,主語并不只是一個單純的形式存在,它還有其意義存在。主語承載了語氣責任,它是語句中謂化成分的責任成分,具有人際意義,促進會話參與者之間的人際交流。在信息交流中,主語是負責命題有效性的成分,因此,主語是一個常項,除非有特殊的理由需要改變。
例1:
李:其實,監獄生活對你來說沒什么大的改變。你是個牙科醫生,習慣探索洞穴的。
鮑勃:你跟我發誓說你不會那樣說的。
凱瑟琳:布瑞告訴我說你打算好好利用離開的這段時間。
布瑞:呃,是呀。他打算讀一些經典名著,也可能學一門語言。
安德魯:就是!他能學著用意大利語說“我值五根香煙”。
布瑞:安德魯,你夠了啊。
奧森:布瑞,他開玩笑呢。一切都好著呢,不過我的杯子好像空了啊。
(Lee: Anyway,prison won’t be such a big change. You’re a dentist. You’re used to cavity searches.
Bob: You vowed to me that you wouldn’t say that.
Katherine: Bree tells me that you’re going to make very good use of your time away.
Bree: Uh,yes. He’s going to read a lot of classic books,maybe study a language.
Andrew: Yes,uh,he can learn the Italian for,I cost five cigarettes.
Bree: Andrew,really.
Orson: Bree,he’s joking. Everything is fine except my glass,which seems to be empty.)
Bree發現Orson誤撞了Mike,于是要他去警察局自首。本段對話發生在Orson準備自首的前一天。Bree邀請一對同性戀鄰居還有好友Katherine一起吃飯,在場的還有Bree和前夫生的兒子Andrew。
本段中,通過幾個角色臺詞的統計可以看出主語多為“you”“he”,除了Bob口中的“you”和Orson講的“he”,其他的均指Orson,由此可得出本次會話是圍繞著Orson展開的,而這場聚餐也正是為了安慰即將進入監獄的Orson而舉辦的。對話由Katherine的問題發起,她問Orson是否會像Bree所說的那樣充分利用在監獄的時間。“Bree tells me that…”說明Katherine的信息來自Bree,說明作為朋友才得知Bree的“家丑”。可還沒等Orson回答,Bree便趕緊接話說正是那樣,Orson打算讀很多經典名著,甚至還有可能會去學習一種語言。Bree在此時抓住話語權,替Orson解釋。這里我們可以了解到Bree是個完美主義者,也很好面子,本來坐牢是件挺不光彩的事,但Bree說丈夫會在獄中讀經典名著,甚至學習語言,以此掩蓋了牢獄的不體面。之后Andrew開口了,說Orson可以學習意大利語。在此處,Andrew并不認同母親的觀點,他認為Orson在監獄里不可能會安心讀書學習,然而他并未直接指出,而是以“I cost five cigarettes”這個病句為例來暗示自己的觀點。此處我們可以看出Andrew過了叛逆期以后變得成熟了,懂得了會話技巧并會照顧聽話人的情緒。Orson要去自首,所以心情非常沮喪;Bree雖然沒有表現出來,但心里必定覺得丟臉也不免會有些失落。在如此緊張低沉的對話氛圍中,Andrew試圖以一種幽默詼諧的語言來打破緊張的氣氛。對話以“you”“he”為主語作信息的起點,使Orson成為了議論的基點。直到最后,Orson才抓住話輪,一句“Everything is fine except my glass,which seems to be empty”,再不給別人說話的機會,終于將主語這個對命題有效性負責的成分改變了,議論的基點相應地產生了變化,于是改變了眾人的關注點和出發點,即他不想再繼續這個話題了。
2.限定成分
限定成分指表達時態(如is,has)或情態(must,can)的助動詞,可用來限制命題。限定成分為所議論的命題提供必需的參考點,把命題和人際交往的情境相聯系,使命題真實存在并且可被議論。通常通過兩種途徑來議論命題,即會話發生的時間和說話人的判斷和評價。會話發生的時間是“主要時態”,而說話人的判斷和評價為“情態”。主要時態包括過去、現在和將來,指相對于會話發生時的過去、現在和將來。情態由情態助動詞來表達,是說話人對自己話語所含的頻率或者意愿等等所做出的判斷。
例2:
勒內特:親愛的,我們已經給凱倫買過蠟燭了。再買一輛房車就有點過了吧。
湯姆:是的,但那不是給她的,而是給我們的。我要給你個大大的驚喜。
勒內特:噢,別了。這個驚喜我可受不了。
湯姆:你想想看,坐這個車帶孩子們去全國旅游個一年,多么美好啊!
勒內特:哦,我什么都不想說,也不想聽你說這。
(Lynette: Sweetie,we already got Karen a candle. An R.V. might be overkill.
Tom: Yeah,but that’s not for her. That’s for us. I’m about to blow your mind,Lynette.
Lynette: Oh,don’t. I like my mind the way it is.
Tom: What would you say to the idea of taking the kids out of school for a year and bopping around the country in one of these sweet rides?
Lynette: Well,I might not say anything. I might just put my finger to my ear and twirl it in circles.)
要讓某個命題可被議論,那么這個命題是肯定的或者是否定的則必須被闡明,此為歸一性特征。在小句“we already got Karen a candle”中,限定成分與詞匯動詞get合在一起為一般過去時,在本句中,限定成分為“給Karen送禮物”這個命題提供的參考點是會話發生時的過去。在會話發生前已經給Karen送過禮物了,所以該命題便成為了可議論的概念,其歸一性特征是肯定的。在小句“but that’s not for her”中,限定成分為“is not”,也是一般現在時作為參考點,但歸一性特征為否定。在英語語言中,否定形式并不總是一個單獨的成分,而是常與限定成分合二為一共同作用的,如最后Lynette話語中的“might not”。
通過陳述語氣,Lynette給予了Tom這樣的信息:“我們已經給Karen送過生日禮物了”和“沒有必要再送一輛房車。”本命題中的限定成分所提供的參考點均為過去的時間,由此把所議論的命題與實際的語境相聯系:Karen的生日已經過完,并且他們已經送出了生日禮物。這些是已經發生過的真實,肯定的限定成分和主語“we”共同構成語句的語氣也體現了它的人際意義:Lynette和Tom是夫妻,送出去的禮物代表的是他們的整個家庭,禮物所花的費用也是在整個家庭的預算開支中。從以上命題的語氣分析,可以看出其實Lynette誤解了丈夫的意思,以為房車是要送給Karen的,而她并不同意,因為他們小家的經濟狀況不能允許,但她不愿意直接拒絕丈夫,而是說“we already got Karen a candle. An R.V.might be overkill”,她的命題只是為了證明他們不能承擔房車作為第二份禮物。我們都知道,劇中的Lynette是個女強人,業務能力甚至超過了老公,在朋友眼中,甚至在丈夫心中,都誤解Lynette是個很強勢的女人,然而,通過此段對話中Lynette的語氣,我們可以看出Lynette其實并不是處處都要壓制丈夫,她懂得適當地表達自己與丈夫的不同觀點,同時也照顧丈夫作為一個男人的顏面需求,從而避免了一次爭吵。
綜上分析可見,人際交流的意義,是保持特定的社會聯系群體,是人類進行語言交流的一個重要的目的。因此,在人際交往中,人們總懷著這樣那樣的目的,或是求取或提供信息,或是影響他人的思想和行為,等等,美劇中的會話意義也是如此。美劇是英語學習者學習英語了解美國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對美劇會話中所隱含的人物及社會關系的分析顯得尤其重要。通過分析美劇對話的語氣系統,不僅能了解講話者的身份、地位、態度以及動機等,而且能了解會話參與者的人際關系等,這對領悟某段對話的主題甚至整部劇的主旨等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能使觀眾更清晰地欣賞劇情,了解人物性格特征。
參考文獻:
[1] M.A.K.Halliday.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Grammar[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
[2]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李戰子.系統功能語言學概論(修訂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3]李戰子.話語的人際意義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4]苗興偉.人際意義與語篇的建構[J].山東外語教學,2004(1):5-11.
作者:馮蘭,碩士,寶雞文理學院外國語學院教師,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編輯:水涓E-mail:shuijuan3936@163.com
基金項目:本文系寶雞文理學院校級社科項目,編號:zk1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