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茜子[寧夏大學,銀川 750021]
?
登樓為誰思——《南樓中望所遲客》詩歌鑒賞
⊙王茜子[寧夏大學,銀川750021]
摘要:謝靈運是我國晉宋時期的著名文士,擁有滿腔熱血和才華卻被排擠在政治邊緣,無法實現自身的理想與抱負。于是,他縱觀名山麗川,寄情于山水之間,一改魏晉時期受玄學影響詩歌創作“淡乎寡味”的特點,成為了山水詩的開創者。《南樓中望所遲客》是謝靈運早期山水詩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一篇,詩人以富麗精工的語言為我們描摹出一幅南樓中思望友人的動人畫面,詩歌結構層次分明,用典高妙且情感真摯,彰顯了謝靈運獨特的藝術風格。
關鍵詞:謝靈運南樓語言藝術情感
杳杳日西頹,漫漫長路迫。
登樓為誰思,臨江遲來客。
與我別所期,期在三五夕。
圓景早已滿,佳人猶未適。
即事怨睽攜,感物方凄戚。
孟夏非長夜,晦明如歲隔。
瑤華未堪折,蘭苕已屢摘。
路阻莫贈問,云何慰離析。
搔首訪行人,引領冀良覿。
《南樓中望所遲客》是謝靈運山水詩中流傳并不廣泛的一首詩歌。但此詩內容豐富,用典頗多,語言優美且情感細膩真摯,極具謝靈運五言詩的藝術特色。讀之頗令人動情,可謂謝靈運經典詩作中的滄海遺珠,值得學習借鑒。筆者認為這首詩不僅是一首山水詩,亦可以歸為贈給友人的情詩。蕭統在《文選》第三十卷收錄了此詩并將其歸至情詩類,可見蕭統對此詩表達的真摯友情給予了高度的欣賞及認同。
謝靈運《南樓中所望遲客》作于元嘉元年(公元424年)廬陵王劉義真尚在新安貶所時,表達了詩人對廬陵王的深切懷念及期盼早日相見之情。同年,廬陵王劉義真被殺害。元嘉三年(公元426年)廬陵王沉冤得雪,謝靈運又作《廬陵王誄》及《廬陵王墓下作》表達對故人深重的哀思與悼念,可見情深意切。
從內容上來說,這首詩歌描述的是一幅日暮西落時詩人在南樓中躊躇徘徊,等待友人的畫面。在等待中詩人思緒萬千,內心復雜,深切地表達了別期時長與友人不得相見的落寞感和渴望重逢的期待感。從藝術特色上來說這首詩語言優美,結構層次分明且善于用典,體現了謝詩高妙的藝術特色。詩人將對友人的情感寄托在對楚辭的化用中,真摯感人。于是,便不難理解古人“芙蓉洗清露,愿比謝公詩”①的原因了。
謝靈運的才華和詩情,在他生前就享有盛譽。《宋書》卷六十七本傳云:“靈運詩,書皆兼獨絕,每文競,手自寫之,文帝稱為:二寶。”②《南史》本傳亦云:“靈運之名,江左獨振。”③其去世不久,“謝靈運體”更是蔚然成風,《南史·儒林傳·伏曼容傳附伏挺傳》:“伏挺:‘博學有才思,為五言詩,善效謝康樂體。’”④謝靈運的五言詩可謂入情入理,內容充盈,其語言富麗精工,善于雕琢是其詩歌的一大特色。
謝靈運的山水詩歌語言富麗精工,善于雕琢,更重要的是在入情入理的描述中寄托了詩人真摯的感情。詩人將眼中景、心中情、意中人在詩中表現出來,正如鐘嶸的《詩品》(上)“寓目輒書,內無乏思,外無遺物。”⑤所見之物皆能入詩且不乏豐富的思想感情。詩人將眼見萬事萬物都寫入詩中。此詩亦是將所見之景入詩,在富麗精工的語言描述中注重運用比興手法和詩歌音律之美。開篇以日起興,為人們描繪出一幅日落西山,深遠昏暗,游人未歸,路途且長的畫面。“杳杳”“漫漫”兩個疊音詞不僅音律悠揚且符合主人公等待的惆悵心情,在詩歌音律美中寄予自己的情感。
謝靈運此詩注重用字遣詞上的精雕細琢,用簡單的語言表達出詩人波瀾壯闊的內心世界。一個“登樓為誰思”的“思”字,總領全詩,形象地寄托了全詩的主旨和感情色彩。“為”字表明了詩人等待“臨江遲來客”的出場,以下幾句描寫與友人不得相見的深深惦念。“圓景早已滿,佳人猶未適。”用“早”“猶”凸顯約期已到,未見友人的落寞心情。“即事怨睽攜,感物方凄戚”。“怨”字體現出詩人等待迫切的心情,而“方”說明了這種狀態久遠。“即事”與“感悟”互文,指遇事皆有感觸,如物候的變化,人的心情感受。這兩句詩人表達出與友人分別后諸事不順,心情郁結的狀態。但他并未直接寫遇到的煩心事,而是通過“即事”和“感悟”來總結概括。“睽攜”“凄戚”皆是形容悲涼的心情;“路阻莫贈問,云何慰離析”,“莫”“慰”都是情感寄托式動詞,“莫”表示出小心翼翼不敢詢問友人即將遠行的心情,“慰”字便是全詩情感的高潮。路阻且難,該說些什么安慰友人呢?全詩的情感通過對文字的精雕細琢表現出來。不但使讀者體會到詩人對友人入骨的思念之情,更表現出詩人對友人細致的關懷和深切的體恤之情。自己處于仕途不順,愁苦艱難的人生逆境中無以抒懷,只希望通過贈問來安慰友人,足見相憐相惜之情。結尾兩句“搔首訪行人,引領冀良覿”。“搔首”和“引領”相互呼應,描述了詩人抓撓頭發和伸長脖子眺望的模樣,把“望”友人的姿態刻畫得逼真形象,“良覿”形容歡樂的會見。這兩句通過字詞雕刻更加鮮明地表達了詩人焦急地等待,期盼與友人早日會面的心情。全詩從細枝末節的字詞雕琢中將詩人的思想感情淋漓盡致地烘托而出。
謝靈運此詩語言特色還表現在善于用特殊物象和意象來抒發心理感受。開篇就以“日西頹”“路漫漫”這樣的場景意象來描寫出日落西山、路阻且長的壞境及等待友人的迫切心理。“圓景”是思念意象,指月亮。“佳人”自古以來是美女的特指,這里意在形容友人。用月亮這樣代表思念的意象來描述與友人約定十五月圓之夜相會,期限已至,友人卻遲遲不來,詩人形單影只地等待之情,更加到位地反襯了美好愿望和殘酷現實的落差心理。“孟夏非長夜,晦明如歲隔。”“孟夏”和“晦明”都是屬于時間概念意象。“孟夏”指代初夏,“晦明”是描述從黑夜等到白天的天色明滅狀態。詩人在這兩句中通過對初夏夜晚等待友人時間長度的刻畫表現出自己焦急的心理感受。初夏的夜晚本來很短,但是從黑夜到白天詩人好像等待了一年那么久遠,更加體現出迫切的心情。僅是描寫夜晚的感受,可見白天的煎熬是何等之深,在此屬于以少寫多的寫作手法。“瑤華”和“蘭苕”屬于植物意象,都是形容香花美草。古人多采摘送給遠行的友人以寄托慰藉。初夏的時候,瑤華還不到可以采折的季節,而蘭苕在春天以后就已經被多次采摘,不能折也好,多次采也好,都寄托了詩人對朋友深深的祝愿。
通過分析,謝靈運此詩行文五言,內容豐富,感情飽滿,音律基調鮮明。在語言藝術特色分析中我們感受到此詩語言富有音韻之美,注重字詞的精雕細琢,善于運用意象和物象的描寫來寄托詩人的心理感受,可謂富麗精工。
謝靈運的山水詩把山水作為審美對象來表現,全方位地展示對山水景物的描寫,形成比較鮮明的固定模式,即敘事——寫景——說理。如我們所熟知的《登池上樓》《登永嘉綠嶂山》等都屬于此類模式。《南樓中望所遲客》的詩歌結構比較獨特,屬于景——情——景——情的雙線結構模式。劉勰《文心雕龍·物色篇》說:“情以物遷,辭以情發。”⑥便是形容這種情景交融的山水詩,此詩寫景在先,然后抒情。先以落日起興,描寫長路漫漫之景,抒發登樓思客之情;然后望月景感懷,抒發友人未至的失落之情;最后描寫孟夏長夜漫漫,“瑤華”“蘭苕”被摘的景象,抒發對友人的慰藉之情。此詩善于謀篇布局,整個情景交融的寫作模式中表現出前后呼應的結構特征。
具體分析,詩題中“南樓”是詩人舍下始寧墅中一座住宅的門樓,點明此詩的創作地點。“遲”字不僅表明有客來晚之意,同時也說明了作者等待的現狀。一個“望”字更加體現了詩人佇望友人到來的急切心情。全詩從題眼入手,已然體現出作者善于謀篇布局的寫作手法,同時,在層層遞進前后呼應中寄托了情感表達。
從結構層次上說,此詩應分為三層,從“杳杳夕日頹,漫漫長路迫”一直到“圓景早已滿,佳人猶未適”。描寫的是日暮將至,詩人走到南樓等待,遲客卻久久未至給詩人帶來的失望情緒。點明了全詩的發生時間、地點、事件及感情基調。同時從題目“南樓中望所遲客”以及前四句描寫,我們都體會到作者隱含在詩中登樓而“望”的情態。
其后八句則寫與友人分別以后的情懷和心情,從“即物怨睽攜,感物方凄戚”到“道路莫贈問,云何慰離析?”這一處表達出詩人與友人分別后一直倍感思念,情緒不佳感到諸事不順的心情,等待一夜如隔一年的煎熬心理以及迫切和友人相見卻不得而見只能寄情于“瑤華”“蘭苕”托以安慰的現狀。且這兩個物象都帶有深沉的相思之意,可見詩歌中間寫“想”。
最后一層為結尾兩句,很明顯地通過“搔首”“引領”相互呼應,寫出詩人撓弄頭發和伸長脖子眺望的樣子,把詩人“望”向友人的姿態刻畫得逼真生動,兩個細節動詞的刻畫表現詩人此時焦急詢問友人的消息及期盼與之見面的心情。作為詩歌的結尾處,通過點滴之筆描寫詩人“望”的動態與開篇登樓而“望”前后照應。
單從結構上分析,詩人開始寫“望”中間寫“想”結尾又寫“望”緊湊相接,并且抒發的感情也是層級遞進各不相同,開篇為憂傷式的淡然思念,中間為幽怨式感物思念,結尾處為動態式的等待思念。這樣的結構安排井然有序且層層遞進體現出謝靈運在描寫山水詩情景交融的寫作模式下善于安排詩歌的層次結構。
謝靈運山水詩歌的另一大藝術特色是善于用典。李雁《謝靈運研究》認為謝靈運在創作山水詩中最成功的用典不是引經征史而是化用屈賦。此詩正是借鑒了《楚辭》的許多詩句,細究起來,并不給人以生搬硬套的晦澀之感,相反,多了一些自然高妙的情感抒發,正如東方樹所言,謝靈運用典“見似白道”⑦。(《昭詹言》卷五。)
“杳杳日西頹,漫漫長路迫。”此兩句化用劉向《九嘆·遠逝》“日杳杳以西頹兮,路長遠而窘迫”。⑧“杳杳”指太陽西落時的幽暗,“迫”言心情窘迫與劉向用法一致。
“登樓為誰思,臨江遲來客”,這兩句與《楚辭》中“吹參差兮誰思”⑨(《文選》三十卷李善注)的用法一致,都是描述思念,楚辭本句也意在表達希望夫君歸來,夫君遲遲不肯到來,于是思情悠悠的狀態。
“與我別所期,期在三五夕”。“圓景早已滿,佳人猶未適”。分別和陸機贈馮文詩“問子別所期,耀靈緣扶木。”⑩及曹子建贈徐干詩“圓景光未滿,眾星粲已繁”。?用法一致,皆是形容與友人分別后相約而見,卻遲遲沒有相會,十五指月圓之日。
“即事怨睽攜,感物方凄戚。”“即事”在此引申為離別之意,化用了《列子》“周之尹氏有老役夫,晝則呻呼即事,夜則混憊而熟寐”?中即事的意思。這個典故中即事本意是手頭當下要做的事,引申為做任何事。
孟夏非長夜,晦明如歲隔。”化用《楚辭》中“望孟夏之短夜兮,何晦明之若歲?”?詩意幾近相同,都是形容初夏夜短,等待的夜晚卻好似過了一年。
“瑤華未堪折,蘭苕已屢摘。”《楚辭》曰:“折疏麻兮瑤華,將以遺乎離居。”?又曰:“被石蘭兮帶杜衡,折芳馨兮遺所思。”?《楚辭》意在通過“瑤華”、“石蘭”、“杜衡”等香草植物來寄托對離居友人的憂思。
“路阻莫贈問,云何慰離析?”《楚辭》曰:“媒絕路阻兮,言不可結而詒。”?這里贈問的意思皆是言慰問之意,言語間不乏體現對友人的遠行擔憂。
“搔首訪行人,引領冀良覿。”化用《毛詩》中“愛而不見,搔首踟躕。”?“搔首”一詞,動作感強烈,畫面呼之欲出,仿佛看到一個撓弄頭發,焦急等待友人的身影在南樓眺望徘徊。
清代以前的評論家在賞析謝詩時,就已經注意到這些化用《楚辭》的典故和字句在詩歌中起到的作用。清人陳祚明日:“詳謝詩格調深得三百篇旨趣,取澤于《離騷》《九歌》,江水、江楓、斫冰、積雪是所師也。”?盡管本詩沒有引用到陳祚明所述意象,但其詩句幾乎大都出自《楚辭》,并且化用熟捻于心,不顯生硬,并非直接用來裝飾門面而是經過用心陶冶使借鑒之詞與全詩融為一體,足見此詩用典高妙的藝術特色。
謝靈運的山水詩歌多關注自然物象,少了一些直抒胸臆的情感抒發,因此經常被詬病“寡情”之說。但此詩恰恰相反,感情細膩且真摯地表達了對友人的記掛與思念。筆者認為謝靈運此詩不僅是襲用了《楚辭》中的字句鍛煉入詩,更是通過化用典故抒發深層情感。方東樹《昭昧詹言》第十三條便指出謝詩與《楚辭》的深層聯系:“謝公全用《小雅》《離騷》意境字句,而氣格緊健沉郁。”?可見謝詩與楚辭并非用典那么簡單,謝靈運此詩表達的思想感情,一方面深受楚辭言語間流露哀思之情的影響,另一方面將自己對友人廬陵王情深意重的思念通過化典來隱喻抒發,感情色彩鮮明而濃郁。《楚辭》中的香草美人是用來懷人的,而謝靈運此詩“佳人”也指代友人廬陵王,并以“瑤華”“蘭苕”等芳香投贈之物表達對友人的懷思。
謝靈運對劉義真之所以有這樣真摯而細膩的深厚感情要追溯到謝公所處時代背景和個人理想中,田余慶教授《東晉門閥政治》認為門閥政治只存在于東晉一朝,至靈運,謝氏有將相之才的人物已經凋零殆盡,為鞏固皇權政策,劉宋政權對世族采取打壓政策。而謝靈運的人生理想在其山居賦等詩文作品中多有描述,體現在《述祖德詩二首》:“拯溺由道情,龕暴資神理。屯難既云康,尊主隆斯民。”?可見這是典型的儒家積極用世,重建和諧有道政治秩序的理想。然而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無法實現。惡劣的政治環境成為束縛謝靈運一生仕途顛簸,若隱若仕徘徊不定的根源所在,也是其詩歌情理糾纏的現實原因。
在謝靈運短暫的仕途生涯中,謝公與廬陵的交往及廬陵被殺對其人生及詩歌創作產生很大的影響。宋初,謝靈運與廬陵王劉義真交好,史料記載《宋書·廬陵王義真傳》:“義真聰明愛文義。”?《宋書·謝靈運傳》:“廬陵王真義好文籍,與靈運情款異常。”?良好的文學素養和相同的文化喜好,讓他們成為了知己好友,更重要的是兩人有相近的政治態度——對劉裕血腥篡奪晉朝政權的嚴重不滿。廬陵王在與侍讀博士蔡茂的交談中暴露了自己真實的態度,與皇位繼承權失之交臂,并在后來的殘酷政治斗爭中失利被殺。早在元嘉元年(424)廬陵王劉義真尚在新安貶所時,謝靈運作《南樓中望所遲客》表達對友人思念,仿佛預見友人未來的遭遇,同年得知劉義真被殺害的消息。一方面,作為好友的謝靈運唏噓不已,待到元嘉三年(426)廬陵王沉冤得雪,為悼念友人謝公懷作《廬陵王誄》《廬陵王墓下作》。另一方面,謝靈運被視作劉義真黨羽雖經少帝、文帝兩代卻始終被排擠在政治邊緣,這樣深厚的友情交往和影響為本詩奠定了深重的情感基調。
《楚辭》中“香草美人”被用來指懷人,而謝靈運山水詩歌中多化用楚辭中的“美人”。此詩中“佳人”是否有所指代,“瑤華”和“蘭苕”是為描寫景物還是有深層寄托歷來就有所爭議。而謝靈運此詩描寫反復折香草以贈佳人,佳人卻不可見。所懷佳人顯然是廬陵王,謝靈運寄托了屈原所開政治隱喻的傳統,并且借鑒香草美人寫法的隱喻,這樣理解便能體會出此詩歌對友人朦朧的思念情感表達了。首句起興,用“杳杳”“漫漫”描述出一幅日落西山的蒼涼畫面,表達對友人路途未歸的擔憂之情。“登樓為誰思?臨江遲來客。”直言對友人的思念之情,而后約期已滿,友人未至,“早”“猶”來表達自己滿腔的失望之情,用“圓景”這樣的意象襯托自己與友人相約月圓之日而今卻不得相見的落寞心情、怨恨離別,感覺別后諸事不順,此刻只是初夏的夜,等待的心卻感覺像過了一年。字里行間透露出等待的焦急與煎熬的內心。只能用“瑤華”和“蘭苕”寄托自己對友人的思情。路阻且長,詩人甚至不知該說些什么來安慰離居的友人,不僅是對友人溫柔的體恤之情,更表達出希望通過贈問來安慰友人。此句為全詩一個感情抒發,相思相憐的情感呼之欲出。結尾處“搔首”“引領”呼應前詩在南樓眺望友人、佇立等待的姿態。全詩不僅化用楚辭的詩句,同時借鑒了屈原迂回而非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與廬陵王友情堪比金堅,令人感動。
全詩字字無想,卻字字表達出想,處處無念,卻讓讀者處處體會到念。這正是謝靈運詩歌獨特的風格,不直接地抒發感情,卻將自己滿腔的情感寓于每個場景和意象的描寫中,寫作手法高妙,情感細膩真摯。《南樓中望所遲客》雖不是一首廣為流傳的詩歌,卻以它富麗精工的語言,獨特細致的結構,高妙用典的藝術特色以及豐富細膩的情感向我們展示出一段真摯美好的友情,代表了謝靈運的五言詩歌的成就及藝術風格,文筆成熟大氣而不失情感細膩,值得我們品鑒賞析。
①錢起:《奉和王相公秋日戲贈元校書》。
②?(梁)沈約撰:《宋書·謝靈運傳》,中華書局1974年版,卷67,列傳第27,第1772頁,第1778頁。
③(唐)李延壽撰:《南史·謝靈運列傳》,中華書局2013年版,卷19,列傳第9,第546頁。
④(唐)李延壽撰:《南史·謝靈運列傳》,中華書局2013年版,卷71,列傳第61,第1733頁。
⑤(梁)鐘嶸著:《詩品》,周振甫譯注,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49頁。
⑥(南朝梁)劉勰著,王運熙、周鋒譯注:《文心雕龍·物色篇》,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222頁。
⑦?(清)方東樹著,汪紹楹點校:《昭昧詹言》,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卷5,第132頁,第129頁。
⑧(宋)洪興祖撰:《楚辭補注》,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295頁。
⑨(清)王運撰,吳國廣平校點:《楚辭釋·九歌·湘君》,湖湘文庫編輯出版委員會,岳麓書社2013年版,第39頁。
⑩(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贈馮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文選卷第30,第1396頁。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曹子建贈徐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文選卷第24,第1117頁。
?楊伯峻:《列子集釋》,中華書局1979年版,卷第3,第105頁。
?(清)王運撰,吳國廣平校點:《楚辭釋·九章·抽絲》,湖湘文庫編輯出版委員會,岳麓書社2013年版,第94頁。
?(清)王運撰,吳國廣平校點:《楚辭釋·九歌·大司命》,湖湘文庫編輯出版委員會,岳麓書社2013年版,第46頁。
?(清)王運撰,吳國廣平校點:《楚辭釋·九歌·山鬼》,湖湘文庫編輯出版委員會,岳麓書社2013年版,第52頁。
?(清)王運撰,吳國廣平校點:《楚辭釋·九章·思美人》,湖湘文庫編輯出版委員會,岳麓書社2013年版,第101頁。
?周振甫譯注:《詩經譯注·邶風·靜女》,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56頁。
?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續修四庫全書卷17集部第1590—159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37頁。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謝靈運述祖德詩》,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文選卷第19續,第914頁。
?(梁)沈約撰:《宋書·廬陵王義真傳》,中華書局1974年版,卷61,列傳21,第1635頁。
參考文獻:
[1](南朝)沈約.宋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3.
[2](唐)李延壽.南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清)黃節.謝康樂詩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8.
[4](清)方東樹.昭昧詹言[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5.
[5]逯欽立編.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M].北京:中華書局,1983.
[6]曹道衡·南朝文學與北朝文學研究[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7]謝富運注.謝靈運集[M].長沙:岳麓書社,1999.
[8]簡漢乾.謝靈運與楚辭[J].許昌學院學報,2003(6).
[9]張曉慶.楚辭對謝靈運的影響[J].保山師專學報,2007(3).
作者:王茜子,寧夏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編輯:曹曉花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