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健 (石家莊市群眾藝術館 050000)
石家莊市繁榮群眾文藝調研報告
邢 健 (石家莊市群眾藝術館 050000)
近幾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石家莊市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習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精神為指引,群眾文化活動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積極組織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群眾文化活動,極大的滿足了廣大城鄉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筆者對全市群眾文化生活情況進行調研,對存在的困難和問題進行認真分析,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1.基礎建設情況。石家莊市共有22個縣(市)區,現有市級群藝館1個,縣級文化館22個,業務輻射259個鄉鎮(街道)文化站、3300多個社區和村(居)文體活動場所,服務人口1024萬(市區常住人口462萬)。近年來,市委、市政府不斷加大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城鄉文化基礎設施明顯改善,縣、鄉、村三級文化服務體系初步形成。2015年,先后在全市謀劃實施了一系列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如:市群藝館通過搭建起了“群眾文化活動引領示范、文化惠民免費開放服務、群眾文化輔導培訓、群眾文藝精品創作、群眾文化理論研究、非遺傳承保護和文化產品宣傳展示”7個平臺,不斷擴充“文化服務菜單”,被省委宣傳部評為“全省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典型單位”;西柏坡綜合文化活動中心、贊皇縣三館合一的綜合樓完成規劃設計;無極縣實施213個行政村全部建有善愛文化小院的目標;井陘縣文化廣場示范項目通過省級驗收;正定縣、井陘縣被命名為省公共文化服務示范縣。
2.經費撥款情況。2015年統計數據顯示,全市23個群藝(文化)館財政撥款辦公經費約為3100萬元(含業務活動經費660多萬,不含免費開放經費),其中業務活動經費超過100萬元的館舍有井陘縣文化館、新華區文化館、正定縣文化館、橋西區文化館,而作為省會館的市群藝館業務活動經費僅為65.15萬元。值得說明的是,全市23個群藝(文化)館均無開展群眾文藝創作的專項經費。
3.隊伍建設情況。全市群藝(文化)館采取“送文化”到基層,“種文化”搞普及的工作模式,通過開展“送文化”專項服務、建立個基層文藝輔導基地、扶持文藝團隊等方式,引領、帶動、開展人才培養,做到了組織、措施、管理、宣傳“四到位”。
4.打造群眾文化活動品牌。2011年以來,市群藝館每年開展的文化活動均在16項以上,如:“盛世歡歌”文化游園,第四屆“千人大比舞”,第六屆鼓王爭霸賽,第19—23屆“彩色周末”文化活動,“文化下下基層 萬福送百姓”公益活動,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系列活動,殘疾人文化藝術節文藝匯演,“放飛夢想”迎六一大型繪畫活動,“舞動卓達 歡樂進萬家”舞蹈展演、“歡躍四季 舞動省會”等等,這些品牌活動體現了主題鮮明、形式多樣、貼近群眾、覆蓋面廣、參與人員多、全市聯動、持續時間長的特點,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唱響了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好、偉大祖國好的時代主旋律,有力地促進了全市群眾文化活動的普及和深入開展,開創了村村(社區)有活動、鄉鄉(街道)有匯演、縣縣(區、市)有比賽的生動局面。
此外,各縣(市)、區結合本轄區的工作實際,組織舉辦了多項特色活動,如新華區搭建的“草根舞臺”、礦區的“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晚會、正定縣慶雙節群眾文化活動展演、長安區的“幸福社區一家親”系列活動、靈壽縣的網絡廣場舞大賽、井陘縣民間藝術節、趙縣的“自娛自樂”聯歡晚會、裕華區群眾藝術團巡回演出等等,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地域特色、深受大眾歡迎的群眾文化活動。
5.群眾文藝創作情況。多年來,全市群藝(文化)館在沒有專項經費的情況下,堅持立足本土,挖掘地域文化資源,完成了一批群眾文藝作品創作。據統計,2013年以來,全市累計創作各類群眾文藝作品1700多件,榮獲省級以上獎勵379件(幅)。其中,歌曲《太行謠》、絲弦小戲《楓林紅了》,創作、小品《討薪》榮獲全國第十六屆“群星獎”;在第十一屆“燕趙群星獎”獲獎作品中,32件文藝作品獲獎。2016年2月,兩大類型項目在申報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
6.抓媒體、刊物、網站媒介,為文化服務增添新內涵。2015年通過全國第四次文化館評估工作,全市23個群藝(文化)館分別通過媒體宣傳、開辦刊物、建立網站、開設微信平臺等手段,展示工作業績、文藝成果。其中,市群藝館先后輯印了館辦《石門風雅》《業務工作展示》等與全國兄弟單位交流,2015年《石門風雅》榮獲首屆全國“文化杯”文化(群藝)館群文期刊優秀編輯獎 。
雖然我市城鄉文化建設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相對于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和該項事業的長遠發展來說,仍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1.對群眾文化工作重視不夠,設施利用率較低。
2.用于開展群眾文藝精品創作的專項經費不能得到保障。
3.文藝工作基礎依然薄弱,城鄉發展欠均衡,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夠完善,形成輻射帶動的范圍不夠大、能力不夠強、社會功能得不到充分發揮。
4.專業人才嚴重匱乏,僅僅依靠群藝(文化)館專業技術人員難以擔負起培訓、輔導、組織、協調等服務職能,文藝創作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群眾文化事業發展。
5.文藝創新能力不足,創作題材不夠新穎,缺乏新引力。
6.管理機制不活,全市文藝工作者尚未形成合力,帶動力不強,職業創作缺乏土壤。
中國人喜歡群居,喜歡在群體中能夠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找到自己的價值,找到自己的坐標,找到自己的幸福感,從近年來廣場舞活動中足以體現文藝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人們集體交流的良好契機。
一是群眾文藝創作關乎民生。老百姓對文藝作品的需求,就是他們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和需要,從政府的角度、從群文化工作者的角度,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為人民群眾提供好的廣場舞的場地、作品、活動。人民群眾需要它,自然的它就成為了文化民生的重要內容
二是通過文藝作品詮釋藝術普及。文藝作品是全民藝術普及最重要的載體,也是大眾最容易接受的載體。美國人認為“沒有接受過藝術教育,就不能說接受過完整的教育”。美國人對本科畢業5-15年以上的人做過一次“什么樣的教育最重要”的調研。畢業5年內的人認為是“專業技能”,畢業10-15年的人認為是“人際關系”,畢業“15-20”年的人認為是“藝術教育”。
三是群眾文藝創作要要挖掘地方資源。保護、創新和發展地方資源,彰顯特色,體現文化多元化;加大保護非遺項目、優秀民族民間藝術力度,挖掘、繼承和發展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
四是大力建設線上工程。作為群藝(文化)館,建設線上工程即建立數字文化館,使之成為互聯網時代文化館服務的新窗口,通過其中的文化服務配送平臺、同期互動、演出直播、在線文藝輔導、文藝作品展播、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示,實現數字化推廣。同時,可以利用網絡、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創作發布一批既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符合網絡傳播規律,又接地氣、吸眼球的群眾文藝作品,做好新興文藝陣地的參與、引導、組織、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