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琦 (景德鎮陶瓷大學 333403)
安徽淮河柳編工藝現狀及發展研究
王亞琦 (景德鎮陶瓷大學 333403)
本文通過對以阜南柳編為代表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淮河柳編技藝的田野考察調研,剖析了當下農村柳編手工藝的發展現狀及面臨的危機。并針對農村手工藝面臨的問題提出在個性化消費的時代下,運用工業設計的思維與方法將農村手工藝進行的創造性轉化,從而形成農村手工藝的創意產業化。
手工藝;淮河柳編;民間;個性化
本項目由江西省研究生創新資金項目資助(項目編號YC2015-S366)。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城市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人們的生活方式也隨著外來文化的影響而發生改變。農村手工藝也逐漸顯示出與當代社會的格格不入,而舉步維艱甚至岌岌可危,面臨著生存與發展的嚴峻挑戰。同時在城市化的過程中,許多民俗文化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以至于農村所承載的傳統文化資源不斷流失。如傳統的村落空間、民俗民藝的樣式以及可發展生產的文化資源都遭到嚴重地破壞。面對這種情況,如何減少農村文化資源的流失,保護現有農村手工藝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然而當前對農村手工藝術的保護還僅限于“為保護而保護”的層面,并沒有真正地提高農村手工藝自身在當代社會中的生命力,使之具備在當代社會生長的持續能力。
近一年來,筆者對安徽省阜南縣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淮河柳編的發展進行了考察,對柳編手工藝人、柳編使用對象、柳編實物以及相關研究機構和基地進行了多次調研考察,對柳編的生產、使用、銷售、保護與發展等各方面的資料進行詳實采集,獲取了較豐富的資料數據,進而構成了本文的基礎。
淮河柳編工藝是我國柳編工藝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支,地處淮河中流的安徽阜南縣,自古盛產杞柳,柳編歷史悠久,手藝世代相傳,其編制技藝高超,藝術品質獨特,具有濃郁的民間文化氣息。根據《阜南縣志》記載,阜南柳編興于宋元,繁于清初,產品曾行銷江南各埠。柳編是一種集實用性、藝術性、手工性于一體的服務于生活的手工藝術,與人們的生活緊密相連。尤其對于生活在沿淮低洼地帶的農民,柳編可以稱之為謀求生存的“命根子”。
自改革開放以來, 當地柳編企業家瞄準各大進出口展會,主動對外推介柳編產品,從此阜南黃崗柳編走出了國門。2015年全縣67家柳編企業累計產品出口26071萬美元,柳編已然成為當地的農村特色產業、優勢支柱產業,直接帶動了2.7萬農戶從事柳編產業。
根據安徽省阜南縣國家級非物質遺產——柳編技藝的發展現狀的調研,阜南柳編產業當前呈現以下特點:
(一)柳編技術日臻成熟
阜南柳編自宋元歷經幾百年的技藝傳承發展,技術日趨成熟,自成體系,并跟隨時代發生轉變:產品從傳統農業生產生活用具向現代家居、裝飾、園藝等工藝品轉變;編制材料從單一的柳條為主漸漸向藤、草繩、木片等多種材料復合使用轉變;編制工藝從較為傳統的立編、經編技藝向擰編、釘編、排編、意編、別薦編、不同材料混編、植絨等復合技術方面轉變。
(二)規?;I化程度高
目前, 按照“協會+基地+公司+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模式,全縣杞柳種植面積已達8萬多畝,約有9萬多人從事柳編生產經營銷售。
通過結合本文的分析研究可知,在瀝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當中,施工機械化的選型配套對于工程整體施工效率以及施工成效具有極為重要的影響作用。本文所選擇的瀝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工程,其在進行施工機械化選型配套時也是堅持以工程實際情況為主,通過充分利用現有工程施工條件,在靈活運用相關計算公式并主動遵循國家各項規定標準要求下,合理配備相應的施工機械,從而在有效控制整體施工成本的基礎上,使得工程項目得以保質保量地完成建設。
(三)形成產業發展集群
阜南縣柳編產業以黃崗鎮為中心,擁有70多家柳編龍頭骨干企業和占地約3平方公里的產業功能區,并積極培育了“黃崗”“阜南”兩個省“名牌產品”。同時當地成立了柳編協會,負責協調制定柳編產業發展規劃與對外交流。
為了使歷史悠久的柳編技藝發揚光大,阜南縣政府對柳編技藝進行了一定的保護,目前發展態勢良好。具體的保護措施可以大致分為文化傳承保護和產業集群扶持。
(一)文化傳承保護
1.積極收集相關資料,提供資金,組織專家、學者研究,同時采用文字記錄、數字攝影等多種方式采集柳編技藝的相關資料,并出臺相關管理辦法進行規范保護。
2.申報相關文化遺產名錄,建立非遺傳承人機制。2009年,阜南黃崗柳編入選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編號為:Ⅷ-26),2011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編號為:Ⅶ-55)。同年,當地柳編企業家王文忠被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黃崗柳編)代表傳承人。
(二)產業集群扶持
1.組織當地柳編企業參加各類展銷與評比,產品多次被評為“安徽省鄉鎮企業系統名牌產品”、“安徽省旅游優秀產品”。
2.成功申報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并通過中國工藝美術協會于2009年成功申報“中國柳編之鄉”稱號,2014年又被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授予“中國柳編之都”榮譽稱號,極大地提升了當地柳編產業的競爭力。
3.引導當地柳編企業同手工藝人成立專業合作社,成立柳編協會,規劃國家柳編文化產業園,實行集群發展戰略。
政府的大力扶持,促進了柳編技藝的傳承和發展。但農村柳編產業在面對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失及其他新興工藝產業的沖擊下,其生存環境也面臨諸多挑戰。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柳編技藝傳承危機
目前柳編生產多為合作社農戶進行原始手工編制,公司定點收購,進行配件裝飾等后期加工。而因年輕人不愿費時費力學習編制手藝,目前從事柳編原始手工編制的多為留守農村的中老年人。所以,柳編技藝面臨缺乏年輕人傳承的窘境。
(二)柳編的實用功能逐漸淡化
同改革開放前相比,如今農村的生活方式與審美方式受外來文化的沖擊有了很大變化,傳統的柳編產品被認為是過時、老土的物件,本地市場逐漸萎縮。而目前阜南柳編產品幾乎全部出口西方。此外,不少企業為了迎合市場將柳編改為全部使用藤、竹、樹皮等其他材料進行編制,改變了柳編的藝術內涵和技藝特征。
(三)保護機制尚待完善
由于阜南柳編技藝沒有建立統一的資料匯編和宣傳展示平臺,導致研究人員在調查過程中獲取較完整和準確的信息比較困難,不利于柳編技藝的研究與保護,并且存在一定的重申報、輕保護,重開發、輕管理的現象。
伴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機械化、智能化生產是大勢所趨,工業化批量制造的產品已經迅速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每個角落。在生活方式日益程式化的趨勢下,消費者已不僅僅局限于產品的生理需求的滿足,而是逐漸關注如何充分展現自我個性的產品心理需求。個性化消費觀和追求差異化的消費理念正在慢慢形成。
傳統手工藝產品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與造物思想,構思巧妙,制作精良,實用美觀。同工業化批量制造產業相比,傳統手工藝行業具有傳承性、工藝性、自然性和地域性的特點,不僅蘊含著“手作”的精神,同時具有宗教和社會象征意義。在現代生活的方式程式化的當下,傳統手工藝產品具有保持人類創造性和增進人文情懷的獨特作用。
同時傳統手工藝產品具有深厚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精神價值,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優良的品質,而內蘊的文化意涵更非年輕品牌及產品可比。如何將無形的價值轉化成現實的產值,對當前的中國傳統手工藝來說,可以嘗試運用現代設計思維方法,將手作與設計結合,與產品的創新結合,與文化的意涵結合。同時,把機械化生產與手工結合,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加經濟延伸價值,是傳統手工藝行業的現實出路。比如位于杭州的知名設計公司品物流形,在對當地余杭傳統竹藤編制工藝深入調查研究后,將其同現代家居生活有機結合進行再設計,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設計效果(圖1、2),和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

圖1

圖2
農村手藝必須在社會轉型的情況下相時而動,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改良創新工藝,設計出符合現代生活的器具,從而運用現代設計的思維與方法對農村手工藝進行創造性轉化?!皠撛煨赞D化”不是簡單的商業化,而是將民間手工藝術的精華與現代生活產品的巧妙結合,并形成農村手工藝的創意產業化,使民間藝術借助新的載體傳承延續,同時也促進了農村產業現代化的發展,從而整體推動鄉村的可持續發展。所以傳統手工藝雖然面臨生存壓力,但是機遇也同樣存在。
[1]陸嵐、陳言.村鎮文化創意產業背景下的民間手工藝發展模式[J].藝術百家,2013(2)
[2]葛田田、劉青. 淮河柳編藝術初探[J]. 蚌埠學院學報,2012(2)
[3]阜南縣政府網. http://www.funan.gov.cn/jinriyw/zhengwudt/117304.htm
[4]張萌萌. 手工藝品的價值研究——以手工布偶設計研究為例[J]. 西江月,20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