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建平 王張天昊 (湖北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430000)
舊報紙的再生設計與制作要領探析
姚建平 王張天昊 (湖北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430000)
如今,由于報紙屬于“快餐”讀物,所以時效性很強,又受以時效性限制以及大量的更為方便的電子讀物的出現,人們漸漸忽略了報紙的保存價值,讀閱過后往往隨手丟棄,以至于長時間之后,報紙變做一堆無用途,占空間的“廢物”。針對這一現象,本文通過分析、探索各種藝術設計改造手法,讓這些舊報紙“煥發新春”,使之能在藝術領域里發揮其自身的藝術價值,進而引導人們重新認識這一普通物品,起到廢物利用,激發藝術愛好者創作靈感的作用。
再生設計;舊報紙;民間藝術
藝術再生設計,顧名思義就是通過利用各種藝術手法對物品進行改造,使得物品具有煥然一新的藝術感或者另一種實用性,所以,本文將通過拼貼、折疊、鏤空、撕剪等四種藝術手法以及制作要領來設計改造舊報紙;從拼貼這種最普通最常用的方法到需要很巧妙的搭配手感的折疊法,進而談到技藝非凡,需要高技巧高手工的鏤空法,最后回歸到具有濃厚民間藝術韻味的剪紙法。四種手法各有不同,但殊途同歸,結果都是將舊報紙設計改造成別有趣味的藝術作品。
1.拼貼手法
拼貼手法是舊報紙藝術設計最基礎的方法。它是比較隨性的一種技藝手法,它可以是不具任何意義的,不拘泥于具象死板的框架,熟練的手法技巧加上隨性的創作思路,往往能創作出特定的藝術造型效果。
在設計中為了使作品更富有層次感和變化感,拼貼時可運用多種肌理技巧,拼出來的作品會呈現不一樣的視覺效果。事實上,拼貼的手法變化多端,所呈現出來的感官效果也大有不同,在顏色、肌理和質感上各有區別和韻味,其中游戲性格和反諷的趣味更是讓人大開眼界,加之另有非現實的重組和敘述手法,使得拼貼這種看似平淡無奇的方法暈上了一層神秘韻味的色彩。
用拼貼藝術手法創作時,要了解報紙的材質特性,才能得心應手。我們知道不同的材料所帶給觀者的視覺感受不一樣,在心理上也會產生不同的感覺,每一種材料都寄托著作者獨特的個人心理的藝術情懷。作者應根據自己所選擇拼貼的材料來表達個人的心理感受,比如舊報紙屬于紙張材料,其本身的質感能表現出一種柔美而浪漫的感覺,從而使得作者更容易被帶入到特定的畫面情境中,此外,舊報紙本身的觸感和歲月痕跡也使得自身具備了其他紙張所沒有的特點。
2.折疊手法
折疊手法作為一種與拼貼法一樣頻繁出現在大眾視線內的造型手法,在形式語言和反映在舊報紙設計改造的藝術造型上,與拼貼法還是有很大的不同。折疊手法包含了圍繞、包裹、系綁、手風琴式或彈簧式折疊等藝術表現手法,從造型的結構模式與形態要素上改造了舊報紙原有的形態,形成細膩、優雅、活潑的報紙藝術設計風格。
經過折疊手法設計改造后的舊報紙藝術作品是一個三維的立體形態,具有前、后、左、右,甚至里、外的全方位視覺效果,所達到的這種結構是組成舊報紙藝術品面貌的重要因素之一。通過設計改造后的報紙藝術品體表是一個凹凸不平的復雜表面,因其形狀和面積不同,所以有些部位形成的藝術造型形態也大不相同。由此可見,通過折疊手法的各種變化可以完成各種不同形態的三維立體造型。從學術上說,通過折疊手法改造后的結構形態就是在運用具象思維方式的同時,發揮想象、借助分析和重組的自由審美意識來進行創造的一種藝術思想表達。
舊報紙設計改造后呈現的藝術作品形態豐富飽滿、結構復雜精致、栩栩如生,舊報紙的地位由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折疊手法造型不是只局限于傳統的藝術結構,而是將立體構成的原理融入其中,從空間概念的層次和角度去研究該技法,從而能在有限的平面空間中塑造無限的三維立體空間,從原先枯燥單一的造型發展到為多層次,多面化的復雜組合形態,由具象到抽象、從基本的平面折疊到更大的空間折疊法。
在舊報紙設計改造中,通過對所采用的折疊手法進行探析,可以看到該技法對于舊報紙的設計改造是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的。
3.鏤空手法
鏤空手法,也可以說是雕刻手法,這是一門極高的手藝技法。通過鏤空過的物體,外面看起來是整齊劃一的圖案,但里面卻是空心的或者里面又鑲嵌了小型的物件。“鏤空”所要給人傳達的是一種通透、若隱若現的藝術感受。從近代到當代藝術領域里,“鏤空”一詞漸漸被廣泛的提及和運用。
通過對目前藝術領域里鏤空雕刻法的研究和各種優秀成功案例的分析,借此技法運用在舊報紙的藝術改造中是可行的,也是非常出彩的。利用這一手法既能通過鏤空的獨特藝術感做到時尚不與傳統脫節,又能通過鏤空位置的不同,從而自然又巧妙的和色彩搭配起來,真正做到“借景”設計,文字與色彩完美結合,達到“自然添彩”的效果,這種綜合技法融合的設計,才真正呈現了“隱藏在舊報紙里的風景”。
鏤空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既能夠在視覺上給人以通透、神秘的感覺,強調了藝術品帶給人的感官享受,同時又豐富了其裝飾效果,提升了作品的藝術表現力。以舊報紙設計改造來說,鏤空手法是在二維空間上進行改造的平面技術,而通過鏤空的手法能夠將作品塑造成千刻不斷、萬雕不散的造型結構,樸實、流暢、靈性、傳神。
另外,通過鏤空手法做出來的藝術品還具有虛幻、夸張、透視等特征,不求物件栩栩如生,只求形似傳神,講究隨心達意的特征,也就是通常藝術意義上所說的“靈性”。雖然鏤空法在技法上要求非常高,但這種富有濃厚東方色彩,同時又具有西方神韻的變形藝術手法,是值得推薦的一種技法。
4.撕剪手法
撕剪手法是兩種類似的藝術制作方法。“撕”就是用手來撕報紙,要點在于創作過程中要運用食指、中指和大拇指的配合,一般左手負責控制紙的角度,右手負責固定撕紙的走向,根據形狀不同而用左右手的大拇指和其他兩根長度適宜的手指一起施力,四只手指形成一個類似剪刀的結構,將紙材質按一定的設計思路撕成規則或不規則或混合的各種形狀,有的自成一形,有的需要進行拼貼組合才能達到預期的藝術形態。由于撕紙這種特殊的技法,在形的邊界處就會產生參差不齊的“毛邊”,將這些“毛邊”連接在一起就會形成一些有趣的肌理質感。并且,由于是“撕”,有時即便是要求規則的形也會因方向差異,用力大小等原因而出現差異,成為一種有趣的“相對規則”現象,形成一種微妙的對比勢態,豐富了藝術作品畫面的語境內涵。
“剪”是用剪刀來剪報紙。源于剪紙藝術的一種技法,屬民間藝術,來源于民間生活,創作者們通過剪這種傳統的藝術手法,來將他們對生活和自然的認知、感受表現出來,可以說這是他們內心情感的一種表達,是一種完全用自己的身體來跟紙進行交流的藝術。但隨著時光流逝,剪紙家的數量日益減少,傳承下來的人大部分制作水平又比較低,從而造成了這門藝術發展緩慢的窘境。但這種民間藝術實在不應該受到冷落,所以希望能夠通過對舊報紙的設計改造讓大家重新認識這一民間藝術。剪紙法由于受工藝的限制,不宜采取完全具象表達的手法,只能通過采用對對象輪廓特征表現的手法,運用變形、夸張等形式美法則,以突出表現對象的特征,達到一種在表現形似的同時又非常傳神的表現神韻的特點。
5.其他制作手法
壓紋法:壓紋是一種常見的淺浮雕工藝,現今也廣泛運用在舊報紙的藝術改造中,該工藝是使用各種設計圖案的凹凸模具,在一定的壓力作用下使舊報紙產生塑性變形效果,從而對舊報紙表面進行再設計的工藝技法。
印刷法:現階段印刷的定義是:“使用模擬或數字的圖像載體將色料(如油墨)轉移到承印物上的復制過程。在舊報紙設計改造時,可以舊報紙自身的復古感來做背景,在此背景上運用印刷手法進行創作,以此體現出一種別的紙張呈現不出來的特殊效果。
此次的改造著重“手法”二字,所以我們必須要牢牢把握幾種改造手法的要領和注意事項,下面就圍繞這兩點來談談此次的四大改造手法:
1.拼貼手法的要點在于:粘貼時要由下到上,由大到小,一層一層進行拼貼,才能呈現一種凹凸不平、錯落有致的趣味藝術效果。由于該技法追求的是不同形狀,不同顏色,甚至不能相融的物品配在一起,追求機遇性和偶然性,所以制作前切忌定義太多條條框框,進入所謂的“死胡同”。
2.折疊手法由于精髓就在“折”和“疊”二字,所以折的時候要選用厚度適中的舊報紙,否則薄了的話折出來的作品會太輕,導致無法造型,太厚的話會出現沒折幾下就折不動的情況,增加折紙的難度;疊的時候要注意作品各部位的搭配,不同的搭配產生的不同效果,保證從每個面看過去都能有絕佳視覺效果。
3.鏤空手法作為此次最費功夫的一種改造手法,需要我們事先打好草稿,在選用的舊報紙上先順著報紙的顏畫出形狀和圖案,可做適當的調整,使得圖案和顏色搭配的天衣無縫。制作的時候切忌畏畏縮縮,一點一點的刻,要做到膽大心細,順著畫好的筆跡一刀成形,在不破壞結構的同時流暢地雕刻出具有藝術韻味的線條和圖案,這樣制作后才會有一種“色中透空”的觀賞效果。
4.撕剪手法:撕的時候要先考慮選用的舊報紙的紋路,務必順著紋路來撕,這樣才能避免“撕裂”的情況,其次再根據作品的動態輪廓進行分塊,注意合理的構圖。由于該技法是人為的在紙上進行操作,所以一定會有必不可少的瑕疵和紙張材質本身留下的毛躁的邊,但這些地方正是撕剪手法不同與其他手法的地方,不可修整,一定要保留作品的自然性。
綜上所述,本文圍繞“再生設計”主題,也就是通俗說的“廢物利用”,將舊報紙通過以上幾種藝術改造手法煥然一新,既節省了材料、和經費,在某種意義上又保護了環境,這些值得廣泛運用的設計改造技巧,不僅重新喚起我們對舊物價值的思考,在循環利用中重新發現舊物的藝術價值,而且有利于優秀的紙質藝術品源源不絕的出現,在某種意義上會給當今的文化藝術市場注入新的活力。
[1]方明.紙藝與中國當代都市文化[N].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2.
[2]孫琳,陳立.中國民間剪紙藝術在當代設計領域中的應用.《北京印刷學院學報》, 2008(1).
[3]張珣.廢紙基藝術紙材料設計應用研究.學術期刊.
[4]董季群.中國傳統民間工藝[M].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9.
姚建平,教師,碩士,單位:湖北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研究方向:公共藝術研究。
王張天昊,學生,碩士,單位:湖北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研究方向:公共藝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