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婷 (湖南工業大學包裝設計藝術學院 412000)
生態設計藝術的指路明燈
——讀劉文良《后現代語境下的生態設計藝術》
王婷婷 (湖南工業大學包裝設計藝術學院 412000)
設計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給予我們便捷的交通運輸、舒適的生活方式、高雅的藝術氛圍和文明的城市生活。現代設計好似一個“光環”,它的光芒普照大地,讓人陶醉。然而部分專家、學者并沒有被眼前的光芒所迷醉,異于常人的問題意識讓他們沒有只顧享受眼前的浮華,而是更多地擔憂這光芒背后隨時可能爆發的火山口。劉文良教授、博導所著的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成果《后現代語境下的生態設計藝術》(文化藝術出版社2014年12月版,以下簡稱“《后》著”),正是以這種居安思危的獨特視角看待當前的設計藝術,并理性地提出解決問題的種種可能性和具體的辦法,一定意義上為生態設計藝術樹起了前行的航標。
現代設計的種種弊病帶給我們現代生活的不良影響是隨處可見的,面對設計帶來的眾多“副作用”,置之不理或是找個應急之策草率處之,顯然都不是解決問題的理想態度。面對形形色色的設計弊端及其惡果,我們一定要勇于直視,積極應對,以避免盲目、膚淺、滯后等問題越演越烈。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后》著對現代社會發展中設計藝術與生態環境的關系問題進行了條分縷析的剖析,深刻地揭示了“現代性”繁華背景下隱藏的巨大危機,揭示了后現代設計與生態設計內在的耦合關系,指出后現代主義理論與后現代設計之于新時期生態設計的啟發和引導作用。
《后》著從現代性的雙面性開始分析,客觀公正,不偏不倚,沒有因為寫作意圖而故意貶低或者故意端捧,無論利弊,都是擺事實講道理。作者使用對比論證的方法分析了“人與自然倫理關系對立”的現代自然觀與“人與自然關系走向和諧”的后現代自然觀,人類設計究竟何去何從也就成為再清晰不過的事情了。設計,作為藝術與科學的共同載體,也是藝術與科學的統一體,秉持正確的科技觀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它決定著設計藝術的發展方向和發展水平。《后》著站在后現代倡導綠色生態技術的立足點上,結合馬克思主義哲學觀探討“后現代科技觀”的生態轉向問題。
誠然,后現代主義設計有很多優勢,但是,它同樣也有著一些局限甚至存在著一些悖論值得我我們反思,這也正是《后》著所極力探求以正視聽的。后現代主義反對社會秩序與規范,它對現代設計標準化、單調化特質的解構,極大地豐富了產品設計的形式,但是,它所追求的創新是繁復的,它對技術工藝的要求是很高的,對材料和資金的使用量也是很大的,這樣盲目主張新奇、故弄噱頭的設計,如果大行其道必然會讓我們陷入到過度設計的漩渦中,這樣的設計存在于當下這個全球環境惡化、資源匱乏的社會,它所招致的質疑之聲自然是免不了的。《后》著就是這樣以全面的思維方式,辯證分析了當前的設計理念和設計現象,從而體現出高度的嚴謹性和說服力。
后現代主義文化博大精深,雖然也有良莠不齊的一面,但后現代主義給予生態設計的精神養分與操作規范都還是非常有價值的。以后現代主義思想及后現代設計為觀照,《后》著探討了當前生態設計所面臨的四大困惑:一是“綠色”觀念的片面化。很多所謂“綠色”設計的背后非但沒有體現其“綠色”“環保”,反而與其背道而馳,“偽綠色”設計企圖擾亂視聽、蒙混過關;二是“人本”理解的狹隘化。一些設計師誤以為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個人利益為本,將“人性化設計”進行狹隘化處理;三是環境意識的短視化。很多“綠色設計”雖然也著眼于保護環境,但更多的是考慮眼前的環境利益,而不愿意從長遠的角度落實生態效益;四是多元文化的淺薄化。尊重多元化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本身就是“生態”的重要體現,也是后現代設計的要求,但不加分析不加選擇地濫用文化則是一種“反生態”的行為。可以說,《后》著成功的一個關鍵秘訣就在于它敢于正視問題,善于發現問題,尤其是善于從眾星捧月式的歡呼中去冷靜地思考問題。
當然,《后》著最大的成功還在于它樂于解決問題。《后》著沒有滿足于“參透”以上幾個方面的困惑,更沒有將這些難題拋給他人,而是一鼓作氣地深入探討走出困惑的應對策略。分別從“善待資源,倡導簡約:生態設計的綠色底線”“瞻前顧后,強化可持續:生態設計的根本之道”“拒斥媚俗,注重人性內涵:生態設計的文化調控”“崇尚自然,提倡多元共存:生態設計的本真追求”等幾個方面為生態設計尋求突破發展瓶頸的解決之道。的確,生態設計不是一句口號,它應該在現實生活中生根發芽,在社會發展中不斷校正自己前進的方向。生態設計也不僅僅只是一種節約資源的減量化設計,不只是一種保護環境的低碳化設計,生態設計的內涵非常豐富,我們只有多視角考察,多層面思考,才可能避免“攻其一點不及其余”的偏頗,也才可能避免犯下“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錯誤。
扎實的學術研究,既需要有宏闊的學術視野,也需要有中觀的思量揣度,更需要有微觀的潛心鉆研,如此緊密結合方能將問題研究得準、深、透。這從《后》著中同樣可以得到很好的印證。不僅是從宏觀上論述后現代主義語境下生態設計的正確走向,《后》著更是分別從包裝設計、室內設計、城市規劃設計、新農村景觀設計以及服裝設計這五個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設計領域,結合活生生的設計案例,進一步具體論析生態設計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思路與方法。
當前生態包裝設計的誤區主要體現為綠色觀念狹隘化、綠色內涵淺薄化、綠色設計盲目化以及包裝形式媚俗化等,如何走出這些誤區?《后》著對此進行了嚴密論述,結合生活中的一些典型案例,提出了一系列應對之策,諸如復興原生態包裝,諸如借傳統文化豐富簡約包裝的深層底蘊以實現其“簡單而不單調”的效果,等等。尤其讓人耳目一新的是,作者提出,比較受人追捧的“無障礙設計”是一種極具人性化的生態設計,但有時候,有意的“障礙設計”卻可能是更高層次的人性化設計,是一種更深層次的生態設計。作者以藥品包裝設計為例,深入論述了基于保護“兒童安全”的“適度障礙設計”的意義、策略與設計方法,指出可以通過“感官設障法”“技能設障法”以及“行為設障法”等方式,在藥品包裝設計上設置一定的障礙,以防止兒童輕易打開包裝“偷食”藥品而導致中毒。
如此細致的研究也表現在室內設計、城市生態設計、新農村景觀生態設計等方面。關于城市生態設計,一般人很容易想到城市綠地規劃設計、城市景觀規劃設計、城市水環境規劃設計。除了這些設計實現生態化的對策之外,《后》著還著重論述了城市生態交通的規劃設計。基于當前城市交通規劃及建設存在一些誤區,我國城市建設生態交通需要更加科學的路網結構,形成合理的主、次、支路層級配套體系,改善交通組織與管理;需要大力推行公交優先政策,合理分配道路資源,提高道路運率;需要科學規劃停車設施,積極建設生態泊位,提升環保指數。不能不說,諸如此類的研究因其強烈的“民生”性質而能夠受到消費大眾的歡迎,也因其突出的科學性而可以為城市規劃決策者提供有益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