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東偉 (榆林市群眾藝術館 719000)
淺談油畫中的色彩運用
牛東偉 (榆林市群眾藝術館 719000)
油畫創作中,色彩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元素。在造型藝術和色彩藝術的世界中,很多藝術大師不斷深入探索,進行自我再創作,為我們提供了借鑒與參考。為此,本文將從色彩的產生入手,對色彩在油畫創作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油畫創作中色彩運用需注意的要點展開論述,以供參考。
油畫創作;色彩;情感聯系;空間透視
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作品有著深刻的藝術內容,而如果不去關注這一點,仍可以發現它的魅力所在:其一是對造型的獨到布局;其二就是對色彩的和諧搭配。在繪畫的構圖運筆中,色彩理論被人為地放大,不同色彩都要尋找彼此之間的聯系,使它們能夠和諧相處在同一張構圖中。達芬奇認為使用柔和的色彩能夠減弱大面積的留白,比較艷麗的高濃度的色彩只適合在小塊的地方一點點地使用。而且他還夸大:要使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色彩協調,必需使它們在主要方面相互均衡。他的這些言論充分展示和概括了色彩理論的精髓。如果只為實現色彩之間的平衡和諧,色彩就很難發揮出其應有的本色,作品也只是下乘之作。因此現代評論家高度贊賞了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大師們對構圖所傾注的心思,尤其是對色彩的運用和把握方面,即使在那個藝術盛行的年代都很難做到,更何況是現代的藝術家們,他們完全是望塵莫及。
色彩本身就存在于客觀的世界之中,但卻是看得到摸不到,不能用具體事物去體現和描述,卻和千千萬萬的事物緊密結合在一起。在物理學的世界中,色彩是由光通過折射和反射形成的,具體可以分為七種基本色調,即赤、橙、黃、綠、青、藍、紫,不同的物質對光的吸收和反射不同,不同顏色的光也會出現不同的反射現象,由此形成了五彩斑斕的世界。色彩無處不在,人類的產生、發展的過程色彩始終是作為其中的一個要素存在。人們在社會經驗積累和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對色彩的感知程度也在不斷加深,色彩方面的理論知識也在不斷完善。色彩的不同波長和波段都能對人們的心理和生理產生一定的影響作用,感官能夠最直接地表達出自己的意見。人們的眼睛是最先接觸到色彩的感官,眼睛看到了色彩,產生了視覺效應,反饋到大腦進行分析,人們的精神體驗和心理感知就會形成,而不同的色彩給人們的感知也是有所區別的。
(一)色彩具有創造獨特的功能
夏加爾認為:“色彩同血液一樣,血液是父母天生賜予人類的化學財富,它不是簡單地依附于肉體而存在。色彩也是如此,天然存在卻無法去闡明。”這種“色彩的命定”也正是一個畫家最原始的獨特性,這種特征是融在血液中的、不可重復的,是畫家具有自己繪畫風格的根本。來自于自然的客觀色彩只能是激發畫家內在色彩感受的外在推動力,這種推動力經過畫家本身情感的提煉凝結,最終形成了獨特的,帶有感情色彩的畫面色彩,畫家的神來之筆賦予了色彩以新的生命力。在我們不經意之處,色彩的規律性內容,諸如冷暖規律、明暗規律和補色規律等都在人們的生活中逐漸潛移默化為不自覺的經驗,從而束縛了人們自由想象的空間,使得情感因素變得難以釋放。所以,如果能真正脫離色彩的原始束縛,以情感和內心的意愿為出發點,就能更好地創作出更有生命力的作品。
(二)色彩具有表達情感的作用
藝術創作之路就是畫家遵從內心的意愿,以自我內心的感知來演繹色彩的本來面貌,從而展現出更加生動的藝術效果。色彩的強烈反差能夠反映出比較廣闊的內心,不拘小節的生活意趣。貢布里希曾在《藝術與錯覺》中指出“從十九世紀之后,色彩和圖形構成了畫家的藝術世界”,這種說法已經被多數人認可。美國視覺藝術理論家阿恩海姆這樣說過:“作為一種通訊工具來說,形狀要比色彩有效得多,但是運用色彩得到的表情卻不能通過形狀而得到。……夕陽的光輝和地中海的蔚藍給人們感官的刺激,遠遠超過了形狀的范疇。”色彩與形狀之高下一覽無余。
油畫創作中,運用色彩需要注意色調與情感的聯系、注重色彩的空間透視、注重光與色的客觀變化規律、注重色彩表現的技巧。
(一)色彩中色調與情感的聯系
人的客觀生存環境和文化程度對他的情感取向有很大的影響作用,而繪畫色調的形成,不僅是營造溫馨的藝術效果,更映射了藝術家本身的生活環境和內心情感。人的思想和情感不能構成色調,但卻可以影響色調。生活的磨礪使畫家能更真實地感知外界的變化,色調與情感之間也有著特殊的溝通渠道,包括時間、地點和外部條件,以此來促成意境的成功表達。憑空想象和捏造色調是行不通的,色調是需要人們內心的聲音才能引發創造力。畫面的色調不同,也會呈現出不同的視覺效果和精神境界。
例如:俄羅斯著名的畫家列賓曾作有《伏爾加纖夫》,這幅油畫的主色調以暖色來呈現,更加突出了主題思想,但畫面的色調與呈現的情調并不一致。相反,整個畫面給人感覺到的卻是陽光酷烈,呈現出的是焦黃的色調,襯托出一群衣著破爛、步履艱難,被奴隸般的勞動折磨得筋疲力盡的纖夫們。我們從畫面能隱約感覺到他們的急促的喘氣聲,似乎聽到壓抑低沉的“伏爾加船夫曲”的回聲。因此,物象和色調不僅僅能反映出作品本身的內容,更是畫家內心情感的反映,而要完整地呈現這一點卻是需要對色調進行合理的應用和處理。
(二)注重色彩的空間透視
空間色的形成是建立在色彩的透視效果之上,它始終凌駕于造型藝術之上。由遠及近,由大及小這是透視原理的真實情況反映。事物在同樣大小的前提下,越近就顯得越大,越遠就顯得越小,透視原理規律就是如此形成的。同樣的,這種規律也作用在色彩效果上,距離近的溫暖,遠的冷清,近的清楚,遠的模糊。尤其是畫風景寫生,因為空間距離深遠開闊,這種色彩透視變化的規律格外突出。而畫靜物空間小,色彩的透視變化程度也相應的減小。這樣的例子不用特指,你到室外找幾個物體遠近比一比,立即就會證實這種感覺。一切物體不僅形象特征隨著空間距離的增大而發生變化,而且色彩關系也隨之逐漸削弱,這就是空間透視變化的基本規律。規律是需要我們去遵守的,否則遠處事物的色彩明亮動人,而近處的就會黯淡無光,透視效果的作用發揮不出來,畫面也由此失去了深遠的內涵。
兩大原因促使色彩呈現空間透視效果:其一,一定距離內人的視覺呈現效果是有限的,一旦超過了這個距離,人的視線就會受到影響,當然這是客觀存在無法改變的事實;其二,大氣層本身包容了數以億計的微小顆粒和生物,人的肉眼限于條件看成了透明的空間,實際上,空間本身的事物也有著變化和規律的,所以,色彩層次就需要格外注意。畫面中靜物的空間色彩不需要額外處理,而動態的需要謹慎對待。
(三)注重光與色的客觀變化規律:
光線的存在使得我們能夠很好地看到物體本身的色彩,物體在光照的作用,表現出不同的陰陽面、明暗面和深淺對比,立體和冷暖的色彩對比。光線促使物體在環境的影響下出現了不同的色彩,而環境物體的影響,使得色彩更加多樣化,五顏六色。我們需要明確的是,光源色本身的冷暖對比能夠反映出自然界的動態變化。在光線的作用下色彩會出現這樣的規律:在“暖色”光線下的物體,其亮部呈“暖色相”,這時它的暗部就呈“冷色相”。在“冷色”光線下的物體,其亮部呈“冷色相”,而它的暗部則呈“暖色相”。如果色光的冷暖不明顯,就應按照兩色光的強弱來分。通常情況下,早上和下午的陽光、燈光和火光都屬于暖色,而中午的這些光源就被稱為冷光。如果在室內進行作畫,陽光透過窗戶進入室內。此時的陽光以冷色為主。但也有特殊情況,如朝霞、夕陽的余光,室外紅墻壁反射的光線,有時也影響室內光線變暖,陽光直照室內的物體就一定是暖光源了。要注意這種光線的變化,作畫時具體情況具體對待,既要尊重客觀對象,又要認真分析,注重自己的感覺。物體在光線的照射下因為冷暖光源的不同,也會在物體表面呈現不同的冷暖色調。暖色的光源會照射出暖色的亮面,同樣的,冷色的光源也會照射出冷色的亮面。
(四)注重色彩表現的技巧
色彩在油畫中的表現也比較多,不僅存在于色彩運用的規律上,表現力和受眾對色彩的內心感知。本文的分析點建立在色彩最基本表現的色調和色階兩方面,以小見大,從而準確把握如何在油畫中運用色彩的技法。
在油畫的創作中,色調能夠比較完整地表達出整副作品的意境來,如果僅僅采用一種色彩,就是對物體明暗的對比。如果色調的混亂就會給整副作品帶來毀滅性的災難。油畫創作中,畫家能夠通過色彩的純度、明度與色相等多方面的搭配控制整體色調的傾向,從而表現出自身獨有的色調美學。自然界中的存在物所表現的色彩不是單一的,變化形式也是多樣復雜的,可能統一,也可能凌亂,如印象派大師莫奈的田園作品就以多種不同的色彩形式表達了統一的色調風格。在自然界中,光線的直射和反射是隨時存在的,不同光源的作用下,呈現不同的色相,光線與色調的層次也被打亂,創作作品時就需要利用自己的主觀觀察對這些矛盾的結合進行剝離,找到主色調的所在,使各種色彩能夠和諧地存在于一副作品之中。畫家在此之外還能利用自身對色彩的感知,對環境的把握進行藝術再創作,充分展示作品的個性特征,使之區別于其他作品。色調的表現形式是多樣化的,可以輕靈意趣,可以波瀾壯闊,更可以田園風光。
在油畫創作中,顏料里面色輪內涵,也可以說是色輪范疇即為色階,色彩要素的基本變化也是這一范疇的基本內容,如色彩明度的深淺變化序列在畫面上構成的明度色階、色彩在畫面上的冷暖變化序列所構成的冷暖色階、畫面上色彩純度的變化序列所構成的純度色階等。在油畫創作發展的過程中,印象派的寫實主義演變為抽象派,善于表現色彩的獨到之處的巴洛克時代演變到應用色彩的表現主義,都屬于色階和色輪演變的內容。
由此可以看出,油畫創作要想突出個性色彩,體現出強烈的生命力,就要對色彩進行靈活運用,將其融入油畫的精神之中。色彩的融會貫通給藝術作品注入了不朽的生命力,使人們產生了心靈的震撼,這也充分反映了色彩對油畫的重要作用。以色彩為基礎,加上對點、線和面的運用,兩方面因素的互動和互相配合,使油畫創作不僅有了血肉之軀,更有了骨骼支撐。所以,油畫的學習者要想在該領域取得一定的成績,對色彩的把握和運用是學習的必經之路。
[1]關文慶.“光”的表現在油畫藝術中的重要作用[D].西安美術學院,2016.
[2]侯志方.關于《記憶》油畫肖像的創作筆記[D].安徽大學,2016.
[3]岳德強.論油畫人物的肖像畫創作[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2.
[4]朱堯.論油畫的“抒寫性”意識[D].東北師范大學,2015.
[5]黃超.油畫藝術表現情感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3.
[6]曹丹.油畫靜物形式語言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3.
[7]康樂.朝戈油畫藝術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3.
[8]文立磊.“80后”油畫藝術作品的表現特征初探[D].陜西師范大學,2013.
[9]黃睿.信息化時代下油畫作品數碼化展示研究[D].廣州大學,2013.
[10]童琳華.油畫作品中筆觸的精神含量[D].東北師范大學,2012.
[11]杜曉輝.當代油畫創作思維中的設計意識呈現[D].西安美術學院,2013.
[12]呂槐昕.設計構成理論對油畫的借鑒作用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