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雪婷 (北京舞蹈學院 100081)
淺談中國古典舞的美育意義
羅雪婷 (北京舞蹈學院 100081)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春夏學干戈,秋冬學羽龠”(禮記)的樂教傳統,中國古典舞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以富于民族特色的身體律動,訴說著中國傳統哲學、美學精神,理應在當今社會的對“美育”的時代訴求中發揮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從古典舞對繼承傳統文化、發揚樂教傳統、傳承民族時代精神三個方面,對其美育意義分析和探究。
中國古典舞;美育;中國傳統文化
古典舞,是具有歷史性和典范性的傳統舞蹈,世界上絕大多數民族和國家都有自己的古典舞。而中國古典舞,由于歷史發展長河中錯綜因素,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古典舞”,它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這個概念發軔于20世紀50年代,老一輩的舞蹈藝術家在前蘇聯專家的協助下,以中國傳統舞蹈為基礎,借鑒西方芭蕾的訓練體系建立起了中國古典舞。此后的60多年里,中國古典舞歷經了初創期-特殊發展期-質變期等不同的階段,逐漸形成多元并存的發展格局,主要有三大學派:(1)“身韻派”,突出元素原則下的動律、韻律、規律,強調“形、神、勁、律”;(2)“漢唐派”,強調動作姿態的歷史感和文化品位,突出民族個性和文化氣質;(3)“敦煌派”,以敦煌壁畫的舞蹈形象為藍本,復現了以唐代為主的佛教樂舞風貌。三大學派各有其訓練體系,并已建立起自身的運動模式和審美風范,形成了中國古典舞的大觀世界。
因此,中國古典舞是一個具有開放性特征的舞種,它依托于博大深厚的中國的傳統文化和藝術,根植于古老華夏文明的沃土,它用具有民族特性的身體律動,生動地訴說著中華文化最深沉的精神追求。1
習近平總書記在建黨95周年慶祝大會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成為繼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第四個自信”。作為民族身體語言、身體文化的古典舞,正是建立和提升文化自信的必經之途。中國古典舞的動作美中,蘊含著中華民族對美和善的追求,沉淀著歷代華夏兒女的生命情感,承載著世代先賢智慧與力量的薪火相傳。古典舞美育,就是讓青少年通過學習中國古典舞,用身體的實踐去親近傳統文化,繼承和發揚中華精神,增強祖國未來人才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無論是身韻派、漢唐派、還是敦煌派,作為扎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古典舞,都有著共同的藝術審美特征,以藝術化的人體動作,體現著中國傳統哲學和美學理念的精髓。
中國古典舞以“劃圓”為基本動律,無論是身韻中的“圓、曲、擰、傾”,漢唐舞中的回收與彎曲,還是敦煌舞中的三道彎和S形,“圓”的豐富形態無處不在,成就了“轉似回波”的運動形態,與太極圖的運動模式在本質上完全契合,它折射著久遠的文明,傳遞著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哲學思維;同時,“圓”-“回”的形態也折射著民族的文化心理,所謂“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一種向內探求的精神,一種自省的、從自身做起的人格修養模式。2
中國古典舞強調人體在時空中的流連綿延,形成“行云流水”的獨特審美范式。如身韻中的“云手”“圓場”,就是在“流”的過程中演繹著傳統藝術對線性美的追求。歷代描寫舞蹈的詩篇中不乏“游龍”“翔鳳”“掣流電”“如素霓”的詞匯,中國舞蹈藝術自古就與書法、繪畫藝術有著內在的共通性。如漢唐古典舞中的斜塔式重心、在失重的瞬間迅速變換舞姿的運動模式,就蘊藏著書勢畫影、飛動之美。
“圓”與“流”,可謂是中國典型審美特征的人體動律,沉淀著中華文化的智慧與精華,古典舞的學習者,在體勢的旋回和流動中,更能深刻地感知華夏文化的力量與氣韻,提高藝術修養。
中國古典舞吸收了傳統美學思想中的“舞陶性”的理念。論語云:“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我國自周代起就有“以樂舞教國子”的樂教傳統。周代宮廷教育,以文舞訓練人的舉止有文的禮節風儀,以武舞訓練人的威武雄壯的精神氣度。可見,舞蹈在人的全面發展中可以起到至關重要的陶冶和教育作用。
作為中國藝術一大門類,中國古典舞的獨特性不僅表現在形態上,而且也體現在對內在精神氣質的開掘上。如古典舞尤其講究“氣韻貫通”“形神兼備”,不僅注重舞者外在形態的培養,更強調“身心合一”,注重內在心性素質的錘煉和修養。古典舞在傳授技能技巧的同時,也啟發習舞者的精氣神靈。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國樂舞自古便有“修儀操以顯志”的美學理念,舞蹈不僅是單純的手舞足蹈,更是需要表達意志情感的。
舞蹈的教育力量,是其他教育手段所代替不了的,古代的禮樂,今天的古典舞,都是通過對內外兼修的人體動作的熏習,直接對人的情感起作用,直接給人以真善美的啟示,直接與人的心靈溝通,以達到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的目的。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史,也孕育出了悠久的中華舞蹈史,中國古代舞蹈的流變,反映著整個民族的審美,是用人體書寫的時代精神史詩。
原始時期的舞蹈神秘粗糲,表現出動人心魄的生命情調;先秦時代周人建立了禮樂制度,“雅樂”體現出那個時代中和適度的審美理念;漢代舞蹈則是以俗為趣,以俗為美,具有濃厚的世俗品格和現世意味,漢代“百戲”俗樂舞古拙與纖巧交相輝映,展現著雄肆舒展的泱泱漢風;魏晉時期的“清商”舞蹈柔婉、綺麗、瀟灑、飄逸,展現出那個時代特有的風神韻致和玄遠超脫的格調;唐代舞蹈以勢壯為美,流暢放達、雍容瑰麗,坐部伎、立部伎、健舞、軟舞,與當時整體的文化藝術審美風尚相一致,共同譜寫著恢弘壯闊的大唐氣象;宋代舞蹈纖柔裊娜、閑靜儒雅,宮廷“隊舞”與詩文結合緊密,充滿了文人味和書卷氣,與“郁郁乎文哉”的時風相對應;元代宗教舞蹈興盛,形成了神秘渺然,奇麗,超世俗的審美風格;明清時期民間舞蹈清新、活潑、樸實,風俗舞蹈興盛,以豐滿鮮活的風貌激發著廣大民眾的審美熱情,成就了市民文化中的一道靚麗風景。
縱觀中國舞蹈發展歷史,每一個階段的不同舞蹈形態,都反映著當時的時代審美理想和文化藝術風尚,是時代精神和社會情感的人體符號。
綜上所述,就概念來說,雖然中國古典舞不等同于中國古代舞蹈,但古典舞無論在內容還是形態上都是溯源于中華文明悠久的舞蹈文化的源頭活水。因此,學習古典舞,學習者就能夠通過身體的律動來感受不同時代的中華文明之美,在剛與柔、俗與雅的舞蹈風格中體味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不同時代舞蹈的轉換中認識到華夏民族百折不撓、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注釋:
1.袁禾.舞蹈基本原理[M].上海音樂出版社,2015年12月第1版:148-167.
2.袁禾.中國舞蹈美學[M].上海音樂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