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莉 (四川師范大學舞蹈學院 610101)
“快餐文化”下中國舞蹈產業的現狀
——以舞蹈三度創作解釋這一現象
袁 莉 (四川師范大學舞蹈學院 610101)
快餐文化下,越來越多的舞蹈作品呈現出“短、頻、快”的特征,低俗樂舞充斥著我們的生活,與之相對應的是人們對經典作品一如既往的熱愛與鐘情,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呢?本文試圖從舞蹈的三度創作解釋這一現象。過多的編導在快餐文化的影響下創作出現了極其浮躁的創作心理,只注重一度創作與二度創作,而恰恰忽略了至關重要的三度創作,未能與觀眾進行良好的情感溝通與交流,缺少了三度創作的再創作與升華怎能編創出符合當今時代特征,適應觀眾心理需要與審美情感的作品呢。
快餐文化;現狀;云南印象;三度創作
“快餐文化”,比喻追求速成、通俗、短期流行,不注重深厚積累和內在價值的文化思潮和文化現象。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使得快餐劇、快餐雜志、快餐流行樂舞的大量出現,它們滿足了人們追求短暫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也帶來了負面影響,人們追求的快餐文化只能填飽肚子,食之無味,棄之不惜。
現代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伴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生活要求都越來越高,舞蹈藝術迎來了廣闊的春天和前所未有的關注。
1.現狀分析
舞蹈的社會功能進一步拓寬,其健身功能被再次發現和得以肯定,以健身健美、自娛自樂為目的的群眾性的舞蹈活動得到蓬勃發展,與此同時旅游產業的蓬勃發展亦使舞蹈這種無須語言文字就能交流情感、介紹中國風俗民情的最佳手段受到普遍青睞。
也正是在這一相互滲透的過程中蘊藏著巨大的商機,從而吸引了大量的民營機構、企業甚至風險基金投資機構的注意力,都將投資目標瞄準了即將發展繁榮的舞蹈產業這一大蛋糕上。使得整個舞蹈界在利益、金錢的誘惑下充斥著浮躁的氣息。舞蹈創作“短、頻、快”,大量舞蹈作品內容低俗,創作頻繁而無新意,絕大多數創作和演出的舞蹈都只上演一次就沒了下文;而舞蹈演員也在演出中也只是照搬演出很少加入個人情感及二度創作,專業素質、職業道德有待提高;觀眾只為一時的放松而觀看品質不高甚至低劣的演出。
2.永不凋零的經典劇作
與之相對應的是觀眾對經典作品一如既往的熱愛與鐘情。西方芭蕾代表作《胡桃夾子》《天鵝湖》《睡美人》等來華演出,場場爆滿,座無虛席。大型原生態歌舞《云南映象》,從2004年第一次在京上演至今依舊所到之處,好評如潮。為什么《云南映象》在快餐文化的影響下依然如此受歡迎長盛不衰呢?獲得如此之高的藝術成就,就是因為楊麗萍潛心創作,深入民間地頭,與當地人們一起生活一起歌舞,用2年時間創作了一個純天然的《云南映象》,她深入挖掘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結合現代化的舞美技術把云南少數民族最真實的原生態舞蹈搬上了舞臺,推向世界。它讓從沒去過云南的人們,也對云南的風土民情有了大致的了解,它不僅為中國的舞臺藝術開啟了一個全新的創作領域,也將成就一個文化與市場結合的奇跡。
這就是快餐文化影響下中國舞蹈產業發展比較極端的兩個現象,一個是低俗樂舞的流行,一個是經典劇作的長盛不衰,通過這兩個現象的比較可見觀眾對經典作品還是有很高的審美能力和審美需要的,更多人是需要高水準高情操的作品的,那為什么在同一個時代觀眾的審美需要會出現如此之大的反差呢,這就是我們舞蹈學習者、教育者、舞蹈藝術的愛好者需要探究的地方。
現在舞蹈市場出現了嚴重的供需不平衡,優秀、經典作品極其稀缺?從舞蹈創作即生產,到舞蹈作品的表演和呈現,再到舞蹈欣賞即消費,這個產業鏈來看,舞蹈創作不再只是傳統的編導加表演,還要包括分析觀眾心理,著重研究、分析觀眾的審美情感,編創、表演符合觀眾心理的作品,提高舞蹈作品的內涵與質量,在良性的相互競爭中優勝劣汰,實現舞蹈產業的健康發展。
1.只重視一度創作與二度創作
在快餐文化的影響下編導只注重作品的量而未重視作品的質的提高,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狀況呢?是因為我們在整個舞蹈實踐環節中更重視的是一度創作與二度創作,而忽略了至關重要的三度創作。所謂一度創作指舞蹈編導元作品的創作;二度創作是編導編排的動作,由演員根據自身不同的特質,對動作自身的感悟與體會加工表現出來。舞蹈的二度創作是由意識形態轉化為物態形象的過程,是舞蹈演員創造能力的體現。編導如果僅僅以自己的視角為出發點,創作在自己的編導思維中和審美意識里的話,很容易忽視觀眾的審美心理與審美感受,自然他所編創出來的舞蹈作品也知識符合自己的審美情趣,而忘記了編創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贏得觀眾的認可,觀眾的喜愛程度是衡量一部作品優秀與否的重要標志。
2.忽略了三度創作的重要性
三度創作是觀眾鑒賞審視藝術作品時的創作。舞蹈作品最終是要呈現給觀眾的,觀眾的接受度、喜愛度衡量一部作品優秀與否。通常人們的觀點認為一部作品由編導編創出來,交給演員表演,呈現給觀眾欣賞就完成了整個舞蹈實踐的環節,其實并非如此,舞蹈作品的欣賞它不是完結而是舞蹈實踐環節新的開始,因為一部作品只有和觀眾進行了交流,并產生一定的社會影響和價值功能且對舞蹈的編創和表演給予一定中肯的有建設性的意見才才算完成。這樣舞蹈創作、舞蹈表演和舞蹈欣賞三者之間就形成了一個良性的循環,我們說舞蹈創作相當于生產環節,那必然會適應消費者消費需求即觀眾的審美需求,反過來觀眾需求有會成為刺激舞蹈生產的推動了,因此可見舞蹈創作、舞蹈作品和舞蹈欣賞三者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聯系彼此依存的一個有機整體。
所以三度創作就顯得格外重要了,它學院觀眾欣賞完后和編導以及演員進行交流,幫助他們更好的完善作品。而這里的交流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觀眾欣賞作品時本身內心情感的變化,通過舞蹈演員所塑造的動態形象,我們的觀眾感知它,進而體會它,這個過程中就需要觀眾展開聯想以及豐富的想象力將形象化的動作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產生情感的共鳴,最終理解作品的含義和編導所要傳達的藝術精神。另一方面的交流則是在完成了一的基礎上,觀眾將自己的真實感受和對舞蹈作品的觀點,以客觀、科學的態度傳述給編導及演員,告訴他們你的所看所想,幫助他們更好的修改和完善該作品,使它符合觀眾的審美需求。因此,我們說舞蹈欣賞不是舞蹈實踐的結束而是新的開始,它是至關重要的,它是對舞蹈作品的補充和擴展。
我們知道舞蹈藝術是一門集視覺、聽覺和動覺于一體的藝術,最完美的舞蹈欣賞,是調動身體的各個器官全身心的投入到作品中,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進而相互交流,給作者信息的反饋,進行作品的補充、再創作和升華,最后使舞蹈作品得以傳播、保留和繼承。
現如今,就要求我們舞蹈創作者根據觀眾的審美心理過程,摒除浮躁的創作心理,重視三度創作,與觀眾進行情感溝通,創作出符合時代特征,適應觀眾心理需要和審美情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