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景群 (桂林理工大學 541000)
基于能力導向的環境設計專業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
劉景群 (桂林理工大學 541000)
環境設計專業是屬于新增藝術學學科中設計學下的一個學科,隨著2012年教育新專業目錄的調整,以能力為導向、以創造力為基礎的人才培養成為高校內環境設計專業中的重要內容。高校中環境設計專業現行的教學方式較為落后,著重知識的傳輸而忽略了能力的培養,同時評價體系也過于單一、刻板。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對于審美的追求越發強烈,因此,培養出具有較強應用能力的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尤為重要,這也成為高校環境設計專業教學中的首要任務。因此,本文從環境設計的學科特點與價值出發,通過分析現行的環境設計專業的教學弊端,從課程的設置、教學以及評價三個方面,構建一條以設計能力培養為向導,以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為目標的教學改革體系。
能力導向;環境設計;教學改革;教學實踐
本文為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立項,立項名稱:《基于“五法四性”的環境設計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立項編號:2016JGA226.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環境設計專業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多,為滿足社會以及企業的要求,高校需加強環境設計專業畢業生在實際應用能力方面的技能培養?,F行的環境設計專業的教育體系更加偏重于學科導向,著重知識基礎的傳授以及完整的理論體系,而忽視能力導向,對創造、應用以及實踐能力的培養投入過少,導致目前國內出現雖高校大量招生但是應用于企業的優秀人才卻甚少,國內設計水平較發達國家遠遠落后的現象。因此,基于能力導向進行環境設計專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高校以培養環境設計專業實用型人才為主要目標,致力于于培養具有創新能力、應用能力的、與市場接軌的現代環境設計人才。高校環境設計專業教育者應針對目前以學科為向導的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與總結,從而尋找一條以設計能力培養為線索的教學改革方案。
1.以學科為導向規劃課程設置
現行的環境設計專業以學科為向導,專注于傳授基礎知識以及專業理論。在教學過程中將綜合的設計知識分解為結構、形式、藝術以及技術等方面授課,將本身統一的知識體系分割,學生無法鍛煉整合相關知識的能力。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學生要在大學兩年的專業課程學習中學習室內設計、風景園林、公共藝術等多方面的基礎課程,寬泛的知識點無法使學生完善自己的環境設計應用能力。過多的基礎課、設計課而實踐課程較少的教學課程設置,無法提高學生的創新應用能力,實踐能力不足,畢業后無法順應社會市場需求,使其崗位時間較長。
2.教學模式過于單一
現行的環境設計專業的教學模式過于單一,著重理論課程而忽視了綜合素質以及創造能力的提升。教學課程中主要以教師為中心,采取“填鴨式”的辦法而忽視學生的個人能力提升,輕視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關系,過分強調繼承、模仿與引進。在傳統的教學模式里,學生處于被動的,缺乏思考與分析過程,遏止了學生的創新能力。致使學生思維受到限制,畢業以后,無法將理論與實際結合,缺乏應用能力,無法與市場順利接軌。
3.教學評價體系并未完善
目前環境設計專業的教育評價體系主要是采取傳統的美術教育評價體系,大多數課程是以靜態圖像或者是文字論文形式已經評鑒,忽略了多學生創造能力以及應用能力的評價,使得學生將大多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理論知識上而忽略了對設計內容以及創新邏輯的追求以及實際環境設計中與功能、環境以及文化之間的關聯。這種傳統的評價體系使環境設計教學逐漸變成形式主義,并沒有重視學科的前沿性。
1.以能力為導向規劃課程設置
高校的環境設計專業要注重以能力為導向提高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創造能力以及應用能力。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育者要幫助學生協調空間、尺度、場地、功能以及文化之間的關系,將環境設計課程由淺到深的傳遞給學生,并將設計的原理、方式、過程以及技法融入到教學過程中,督促并培養學生將一維的視覺設計思想向功能性以及適應人們心理與生活環境的設計,重視理論與實際校核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創造能力以實際應用能力,培養出更適合當今市場經濟發展以及企業需求的社會型專業人才。
2.豐富傳統的教學模式
高校應在傳統枯燥教育模式的基礎上,注重增加以培養綜合能力以及創新意識為主的情景教學模式,增加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性,強調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填鴨式”教學轉變為“互動式”“探究式”教學。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鼓勵學生將理論與實際結合,提升自身的應用能力與創造能力。在引入情景模式教學以后,要督促學生做到“學以致用”,將傳統的知識傳授轉變為能力培養,打破理論學習的傳統構架,在教學過程中增加實踐設計以及案例分析等實際教學方式,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與主動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自己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理論與實踐結合發展,倡導以互動為主的實踐教學模式。
3、完善教學評價體系
環境設計專業在教學評價體系上不能一味采取傳統的美術學評價體系,要以學生為主題,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手段,促使學生在學習與應用方面全面且可持續的協調發展。教育者可以在評價體系中,加入獲獎競賽、專業交流、參與講座、展覽參觀等方面的成績考量,協調平時成績與期末成績的比重,加大對平時成績的重視,以此來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競爭意識以及市場適應能力,加強其在學校期間對市場的動向了解,尋找自己的特長,從而才畢業以后可以更迅速的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并且能快速的融入到工作環境中。
以能力為向導,注重創新能力與應用能力的培養是現階段環境設計專業教學可持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培養目標,社會環境設計的實際需求要求改專業教育方向需不斷地進行調整。作為環境設計類專業教育工作者,以及環境設計專業的培養方案,落實創新人才的培養是其首要任務。教育工作者要同步自身的學識,改變陳舊的教學觀念,采用新型的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著重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與市場接軌、能適應工作需要的現代環境設計人才。
[1]蘇子東.藝術性不等于美術性——兼談室內設計學科基礎與美術教學[J].美術研究,2004(3).
[2]成玉寧.論風景園林學的發展趨勢[J].風景園林,2011(2).
[3]武東風.提高高校環境設計專業的應用能力[J].人文教育,2015(9).
[4]英浩.環境設計專業課程與教學改革[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