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姝樂 (玉林師范學院 537000)
高師舞蹈類人才教學能力的培養
——以兒童舞蹈教學為例
樊姝樂 (玉林師范學院 537000)
高師舞蹈類人才有一定的舞蹈藝術功底,但是缺乏舞蹈教學能力,特別是兒童舞蹈的教學能力。在兒童舞蹈教育中,教師的教學能力決定了兒童舞蹈水平,且會對兒童舞蹈教學質量產生重要的影響。許多高師舞蹈專業的畢業生就業壓力較大,在各地開啟了作坊式的舞蹈培訓教育。由此就需要對舞蹈類人才給予重點培養,促使其自身學習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緩解兒童舞蹈培訓的壓力。本文將以兒童舞蹈教學為例,展開深入分析,希望能夠有效促進舞蹈教學的進一步發展。
高師;舞蹈;教學能力
項目名稱:高師舞蹈類人才教學能力的培養—以兒童舞蹈教學為例;項目編號:15XJJG25
隨著人們物質水平與精神水平的提高,舞蹈走入了廣大人民群眾中,僅僅一個暑假某個品牌的兒童舞蹈考級人數全國達到約20萬人次。在許多的鄉鎮地區也出現了各式各樣的舞蹈培訓點。但是兒童舞蹈教學因教學內容系統性以及獨立性欠缺,導致兒童舞蹈培訓效果較差。需要社會各界給予高度重視,提升高師舞蹈類人才教學能力,讓孩子更加快樂、科學、健康地學習舞蹈。
(一)沒有相應的兒童舞蹈教學課程設置
高師各個專業沒有對兒童舞蹈教學設置相應的課程,總體的學習情況相差較大,水平不一。如現有的高師類學校有舞蹈專業,卻沒有關于兒童舞蹈課程的設置。如有的音樂學專業的有兒童舞蹈編創的課程,卻沒有教材及教學大綱等內容。反而在教育學專業中開設了兒童舞蹈教學課程,但是教育學的專業素質較差。中小學也沒有設置有專門的舞蹈課程,而是校門外的舞蹈培訓機構如雨后春筍涌現。
(二)教學內容獨立性以及系統性欠缺
大部分學齡前兒童沒有接受過舞蹈相關訓練。入學后的舞蹈學習內容導致學生無法承受,對教學質量造成嚴重影響,對舞蹈課堂的意識淡薄,沒有感受到舞蹈藝術教育的快樂與健康。舞蹈課堂以管紀律為主,不重視舞蹈的音樂美,節奏美及動作的質感。沒有專門的舞蹈教材及舞蹈教學內容和教學計劃。
(三)教師觀念以及教學方法落后
在實際兒童舞蹈課堂教學中,對教師的主導地位過于重視,沒有充分考慮到兒童的身心發展情況,導致盲目授課。言傳身教的師徒關系從根本上沒有得到改善。在教學過程中,只對教學給予重視,忽視了兒童的學法,同時在教學方法上也沒有給予一定創新。
經以上對舞蹈教學中存在問題的分析,筆者認為應該從教學手段以及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作出改進,以此促進兒童舞蹈教學能力的提升。
(一)對兒童舞蹈課程教學進行整合
提升幼兒教師的舞蹈教學能力是目前院校各專業培養目標之一,在人才培養計劃及教學大綱的設置上,應該加入兒童舞蹈教學的相關課程,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選取,從而有效培養舞蹈基本技能以及兒童舞蹈教師的教學能力。
1.在高師開設兒童基本功教學課程
在舞蹈幼兒教學的學習中,最為基礎的內容就是基本功訓練。在實際教學中,高師的學生應該充分了解兒童自身的情況特點,從容易到難、從簡單到繁瑣,循序漸進的進行教學,制定針對性的措施,實現因材施教。兒童的舞蹈技術訓練與成人不同,必須了解兒童骨骼與肌肉的特點進行教學,從而避免運動損傷,正確的提升兒童的控制能力、軟開度以及力度、表現力。
2.做好舞蹈的韻律及審美的學習
我國傳統舞蹈藝術最為經典的舞蹈類型就是民族民間舞。在教師教學中,充分運用民族舞蹈的動律風格,步伐動作,以特有的民族風格來快速提升兒童舞蹈學習的協調性、靈活性及審美性。民族民間舞蹈能夠使教師自身及學生的舞蹈動律更加豐富。同時,兒童的表現能力也會得到較快提升,奠定了其在未來學習發展中的基礎。
3.對兒童舞蹈劇目的排練以及編導做好強化工作
對兒童進行編導訓練以及劇目排練,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開闊其眼界。在排練舞蹈劇目的過程中,兒童和教師都能夠認識更多的藝術作品,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自身的興趣以及舞蹈鑒賞能力也會得到強化。
(二)設計與兒童身心相符的舞蹈
舞蹈類人才在舞蹈設計中,需要對兒童的心理以及行為特點進行充分了解,并將此作為基礎內容。不同年齡的兒童有著不同的生理以及心理情況,在學習舞蹈的過程中就會有不同的要求出現,這就要求充分了解兒童在各個時期的記憶能力、想象力、接受能力、感知覺以及理解能力、模仿能力,并將此結果作為基礎,對兒童進行劃分,因材施教。首先,針對年齡較小的兒童來說,可以主要教授其律動以及較為基本的舞步內容,如,可以從“平腳碎步”“橫移步”“小跑步”等入手,同時也可以將兒童熟悉的事物作為基礎,實施動作模仿,例如可以模仿“開汽車”“打炮”等基礎性動作。其次,針對年齡較大一些的兒童,就可以在律動教學的基礎上學習簡單的舞姿變化練習,對軀干、上肢以及舞步的速度進行變化調節,還可以加大學習難度,學習連續移動的動作,例如“錯步”、“交替步”等舞步。
(三)對教學方法、教育觀念進行革新
舞蹈教學作為音樂教育及素質教育的一部分,已經得到了人們的認可。對于舞蹈教學方法、教育觀念也正在與時俱進。
1.將兒童作為學習的主體
在教育工作中,需要以兒童為中心,將其視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同時需要對學生的身心發展以及課堂學習規律進行掌握,并將此作為基礎,合理安排兒童的學習。舞蹈學習要科學認真的進行,對兒童因材施教,以兒童的身心健康為目的,在舞蹈中注重音樂感、節奏感、韻律感,體會感受舞蹈藝術的魅力。
2.重視學生學法的教授
兒童學習舞蹈的過程就是教學過程的實質性內容。需要重點把握好學習輔助手段、內容、方式、目標以及進程,設計好針對性的學習方法。在教學中滲入舞蹈,如對于節奏感較差的兒童來說,練習時教師會數節拍幫助其找到節奏,教師就可以在課前與學生們進行游戲,在邊唱邊跳中加強節奏訓練。如此,兒童不但能夠對訓練音樂節拍產生熟悉感,也能夠促使自身的學習興趣得以加強,激發其學習動力。
3.舞蹈要與時俱進
需要注意發掘時代、各個年齡以及教育意義特征較為明顯的舞蹈元素,并在教學內容中有效融入。如天真、可愛、純真等就是兒童舞蹈可以表現得主題,使得兒童舞蹈在具有自身特點的同時又具有時代性。
綜上所述,兒童舞蹈教學的提高最為基礎的就是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而高師在校生是以后從事舞蹈教育的主力軍。許多的在校的老師也可以在高校進行進修、學習。在高校應該開設關于兒童教學的相關課程。在實際舞蹈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對舞蹈教學內容進行整合、設計,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從而有效促進高師舞蹈類人才兒童舞蹈教學能力的提升。
[1]陳巖,郭曉希.提高學前教育專業舞蹈課程——舞蹈教學能力的探究與對策[J].大眾文藝,2015(5).
[2]潘萌.淺議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對于幼兒舞蹈教學能力的培養[J].小作家選刊,2016(10).
[3]秦莉香.提高幼教專業舞蹈教學能力的路徑探索[J].現代企業教育,2014(12).
[4]王繼子.地方高師音樂專業學生舞蹈教學能力現狀及原因分析[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10(10).
樊姝樂,玉林師范學院講師,舞蹈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