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瑞王嬋劉皓鄧江紅何娟娟
(1.都理工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四川成都 610059 2.濰坊醫學院醫學影像學 山東濰坊 261053)
內蒙古額濟納旗地區白云巖礦床的特征及成因
陶瑞1王嬋1劉皓1鄧江紅1何娟娟2
(1.都理工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四川成都 610059 2.濰坊醫學院醫學影像學 山東濰坊 261053)
由于我國的資源居中分布在中西部偏遠地區,所以在該區域勘測資源的工作就比較重要。本文將主要從礦點地質、礦化特征、圍巖飾變及礦體成因方面對研究區內典型型礦(化)點成礦特征進行綜合研究,分析礦床成因類型,總結成礦規律。
額濟納旗;礦床特征;泥盆系;礦床成因
礦產資源是經濟建設的物質基礎,是關系一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體現一個國家國力的重要標志之一。礦點的特征及成因是礦產調查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不僅是某個具體礦點研究的重要依據,一些典型的礦點特征及成因更是可以作為模版來指導以后的礦產勘查。該大型白云巖礦床就是研究區內一個典型的礦床。研究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西部,交通較為便利。測區大地構造位置屬古亞洲構造域(天山興安地區)、天山地槽褶皺系、北山晚華力西地槽褶皺帶內,處于北山地塊北緣巖石圈斷裂和哈珠—雅干深斷裂兩條大斷裂區域及其所夾地微地塊中。用板塊理論劃分則屬于哈薩克斯坦板塊南緣部分,其南部為華北板塊,測區即位于這兩大板塊結合部偏北地段。測區內發育二疊紀、侏羅紀閃長巖、花崗巖和火山巖。東西向雅干大斷裂從測區通過,東西向、北東向、北西向斷裂亦非常發育,為本區主要控巖、控礦構造。是尋找與中生代構造巖漿巖活動有關的鐵、銅、金多金屬、貴金屬等礦產的有利地段。
區內地層分區主要屬塔里木-南疆地層大區、中南天山-北山地層區、覺羅塔格-黑鷹山地層分區。出露地層主要有古生界中奧陶咸水湖組、上奧陶白云山組,泥盆系雀兒山群,二疊系下統雙堡塘組、中統方山口組。中新生代為阿拉善地層區巴丹吉林地層分區,出露地層主要有中生界白堊系下統巴音戈壁組,上統烏蘭蘇海組及第四系。
區內巖漿巖活動明顯受區域構造的控制,主要呈東西向、北東向展布,其中古生代晚期花崗質侵入體構成本區巖漿巖的主體,少量侏羅世侵入巖。主要有二疊紀花崗巖、花崗閃長巖、斜長花崗巖、石英閃長巖、侏羅紀花崗巖等。測區中噴出巖不太發育,僅在西北部出露,巖性復雜變化較大,由酸性、中性和基性熔巖構成,多與正常沉積巖相間成層產出。主要有中奧陶世噴出巖、晚泥盆世噴出巖、晚二疊世噴出巖。
本區地處額濟納-雅干華力西期鐵、金、銅、鉬、鎳成礦帶。已知礦(化)點4處,其中3處為金屬礦產外,其余一處為非金屬礦產,礦化元素為Fe、Cu、V、Ni、Pb和Zn。通過分析研究前人資料,認為該區巖漿活動頻繁,斷裂構造發育,具良好的成礦地質條件,鐵、金、銅、鉛、鉬、鎳是本區最有成礦遠景的礦種。
該礦床是甘肅省地質局地質力學區域測量隊在1977年發現,經化學樣品分析結果顯示,白云巖質量佳,樣品均達到了工業要求,為一大型礦床。礦區位于雅干北近于東西向擠壓帶的北側。泥盆系雀兒山群(D1-3Q)自上而下分別為:灰綠色安山巖夾暗灰色流汶巖、黃褐色白云質大理巖、灰黑色中厚層狀硅化大理巖內夾灰白色白云巖透鏡體,與南部下二疊統雙堡塘組(P1sh)為斷層接觸。總的地層走向北西,傾向北東,傾角50~70°,呈一單斜構造,由于礦區內斷裂發育,使地層產狀變化較大。
礦區附近出露二疊紀侵入巖。北側為灰自色斜長花崗巖,西側為灰綠色石英閃長巖,據區域資料前者侵入后者,兩期巖體均呈巖基狀產出,其內大理巖、白云巖的捕虜體較多,一般捕虜體長軸呈北西向展布。巖體與地層為侵入接觸關系,局部為斷層接觸。靠近接觸帶附近,地層普遍遭受強烈硅化及少量蛇紋石化等。
區內斷裂為走向北西壓扭性斷裂及近東西向斷裂。脈巖發育,主要為閃長玢巖脈,次為閃長巖脈及輝綠巖脈,以北西向分布為主,北東向次之。
(1)礦層形態、規模及產狀:白云巖產于泥盆系雀兒山群(D1-3Q)中,下部黃褐色白云質大理巖及青灰、灰黑色硅化大理巖中。白云巖呈層狀或似層狀,平面上分布為東、西兩礦段,相距0.5km。礦區分東西二段,東礦段由四礦層組成,長度為240~1300m,厚度20.6~203m;西礦段為一礦層,長約700m,厚度為97.2m,礦層頂板為硅化大理巖或白云質大理巖,產狀與圍巖一致。
白云巖以白色或淺黃白色為主,亦有淺灰白色,中厚層狀。半自形-他形粒狀花崗變晶結構,礦物顆粒直徑一般0.5~1mm,個別大于2mm。塊狀或條帶狀構造。礦物成分除白云石外,石英一般含量為2%,局部大于5%,其它礦物長石、云母及鐵質含量極微。地表白云巖風化后多呈黃褐色,并殘留有方解石。硅質細脈及鐵質細脈、團塊。一般風化不深,平均lm左右,最大深度3m。白云巖質量較佳,是質地優良的耐火材料。
(2)白云巖地質儲量:東礦段白云巖礦石地層儲量為98458482t,西礦段白云巖地質儲量為10,936,628t,總計白云巖礦石地質儲量為109387108t。根據化驗結果,礦石等級有特級、一級、二級和三級。
礦床為沉積變質型,具有一定規模。礦層穩定,礦石質量好,有害組分含量低于工業要求。礦層裸露地表,便于開采,屬于大型白云巖礦床,可供國家或地方開采。
研究區內各類礦產的分布與區域地質構造、巖漿活動、巖相古地理環境有著十分密切的內在聯系,因而使得區內各種礦產在空間上、時間上的分布規律也有所不同。通過分析區內該白云巖礦床的礦區地質、礦化特征及礦體成因。礦床為沉積變質型。礦床在空間上分布受一定的古地理環境及一定的含礦時代地層控制。白云巖分布于巴潤海爾汗向斜的南翼。礦體產于泥盆系雀兒山群(D1-3Q)黃褐色白云質大理巖及灰黑色大理巖中,層位穩定。
[1]金玉玕,范影年,王向東,等.中國地層典——二疊系[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0.
[2]史冀忠,陳高潮,李玉宏,姜亭.內蒙古西部額濟納旗雅干地區二疊系埋汗哈達組的巖石學特征和沉積環境.地質通報,2011.
P612.22+5
A
1004-7344(2016)13-0173-01
2016-4-15
陶 瑞(1990-),男,本科,地質學專業。
王嬋(1988-),女,博士研究生,礦物學、巖石學、礦床學專業。
劉皓(1988-),男,碩士研究生,礦物學、巖石學、礦床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