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
(重慶市榮昌區玉屏實驗小學 重慶 402460)
淺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李春
(重慶市榮昌區玉屏實驗小學 重慶 402460)
小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做好小學生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小學生教育的關鍵就在于創新能力的培養。目前應試教育的現狀導致小學生的創新意識被磨滅,限制和約束了小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所以在小學教學中,必須要針對小學生的現狀,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的激發小學生的創新意識,從而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本文主要闡述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措施。
小學生;語文;教學;創新;意識
當前我國素質教育的本質和關鍵就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小學語文學科是一門基礎性的學科,同時也是一門非常容易激發想象和創造思維的學科。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的創新意識進行培養對于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的。
問題是人們認識活動的啟動器和動力源,是從已知到未知的過度形式、轉換器、橋梁和中介。問題的意義還在于,在實際認識過程中,問題的支配性直接體現在為認知主體提供方法上的指導。把握住問題與問題解決的相關性,便可得到如何找到線索,如何進行研究的啟示。從根本上說,不是方法決定問題,而是問題決定方法。方法的掌握不能在問題之外,只能在問題之中。心理學家們越來越認為:問題性也是思維的重要特征之一。思維的問題性表現在為在人們在認識活動中,經常意識到一些難于解決的、疑惑的實際問題或理論問題,并產生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究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又驅使個體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這就是思維的問題心理品質,也就是問題意識。提問怎樣注重發展智能、對準重點難點、考慮學生差異、具體而又實在、形成邏輯序列、引導發現問題等等,這些都是提問設計的原則問題,值得我們在教學實踐中認真思考。為了實踐這些原則,在提問中怎么進行迂回問、分解問、點式問、語境問、類比問、對比問、暗中問正反問、推溯問等等。
即用懷疑的眼光去發現問題,用審視的眼光去識別真偽,用無所顧忌的勇氣去否定偽科學和假知識。批判意識有辨別真理與評定價值的思想作用。批判意識的先決條件是懷疑,懷疑是創造的起點。狄德羅說過:“邁向哲學的第一步是懷疑”。的確,在“主動學習”課堂教學中,質疑是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一個重要標志。一般上語文課堂質疑或是課始從題目處質疑;或是課中針對內容理解方面的質疑;或是課后查漏補缺性質的質疑。比如在《我的戰友邱少云》這一課的教學中,如果有學生提問,為什么在課文中“從發起沖鋒到戰斗結束才二十分鐘”這一句話中要用“才”,卻不是用“共”?對于學生的這個問題,教師可以先不作回答,而是繼續提問,課文里還有一句:“烈火在他身上燒了半個鐘頭才漸漸熄滅”,這兩個“才”字有何不同?兩個“才”字一經比較,學生發現前者表時間短,后者表時間長,明白這兩個“才”的意思,使邱少云的行為對戰斗取得勝利所起的作用更加突出。我們要采用“教師精心設疑,學生大膽質疑,師生共同釋疑”的方式來組織教學,使學生養成“勤思好問”的學習習慣。讓學生經歷從敢問到善問的過程。又比如在《將相和》這一課的教學中,課文中“在秦王面前,藺相如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并沒有交出15座城池的意思,所以我把和氏壁拿了回來,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就和這寶玉一塊撞碎在這柱子上。說著,舉起寶玉就要向柱子上撞。”針對這段話,教師可以提出疑問:①為什么藺相如要這樣做?(是為了嚇唬秦王保住和氏壁——理解課文)。②同學們,你們說說,藺相如會不會往柱子上撞,為什么?(引發思維的探究性,理解也隨之深入)。在閱讀教學中,通過開展設疑、質疑、釋疑的活動,既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激發了學生掌握新知識的興趣。
良好教學氛圍是課堂集體心理氣氛,是課堂師生的一種綜合心理狀態,它是一種積極健康的生動活潑的心理氣氛,又叫支持型氣氛。其特點是:學生的求知欲強烈、學習熱情高漲,有濃厚的學習興趣,生動活潑,思維活躍,師生關系民主平等,友好和諧,配合默契,師生都有滿意、愉快、互諒、互助等積極態度和情感體驗,學中有樂,樂中有學。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千方百計地給學生創設一個寬松、民主的環境,讓他們在這樣的環境里充分發展、張揚個性,這樣其創新的火花才能啟發起來。另外,還應該摒棄傳統的師道尊嚴,在傳統的師生關系中,教師帶著社會賦予的與職業俱來的特征,凌駕在學生之上,教師不習慣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往往從善意出發,憑著自己的主觀愿望任意地塑造學生。在現實的教育活動中,師生的關系并不都是平等的。作為教育主體的學生,并沒有得到充分的尊重,課堂上的“不規矩行為”、異想天開的想法、作業中的小疏忽……都會遭到老師的拒絕、批評、甚至處罰。因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將自己作為學生的朋友,共同參與到學習過程中,給學生營造一個輕松的氛圍。
愛因斯坦曾說:“相像比知識更為重要。”相像是創造力,豐富的相像是創新的翅膀,任何創新的第一步都是借助相像提出假設的,沒有相像就沒有創造。在小學語文課本中,很多課文都會留有一定的空白,有的是在課文的中間,有的是在課文的結尾。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對課文中的空白進行有效的利用,對小學生的好奇心里以及求知欲望進行充分的調動,使得學生們能夠對自身的想象力進行充分的發揮,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和思想感情的領悟。馬克思說過:“整個歷史也無非是人類本性的不斷改變而已”。江澤民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教育的創新需要和諧的課堂,需要果敢的精神,需要勤奮的天才,需要想象的翅膀。我們要學會采擷發自學生內心深處碰撞的五彩斑斕的火花,因為那是民族的希望,國家的昌運。
發散思維是一種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的思維過程,具有大膽獨創、不受現有知識和傳統觀念局限和束縛的特征,很可能從已知通向未知,獲得創新的成果。所以發散思維是創新思維的主要結構成分。
5.1 重點訓練發散思維中的逆向思維
發散思維是多項思維,它有橫向、縱向、側向、逆向、分合、顛倒、質疑、克弱、信息交合等形式。逆向思維就是不采用人們通常思考問題的方法,而是反過來,從對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既要注意事物正常情況下的一般屬性,又要留心把握事物在特殊情況下的反常屬性。這是逆向思維的前提。
5.2 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思維發散
問題情境就是借助問題來創設情境。從教學需要出發,引入制造或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氣氛,恰當地提出問題,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正確迅速深刻地理解教學內容、提供教學效率、達到課堂教學最優化。
教育,教育興亡在于創新。創新是人類進步的源泉。沒有創新,人類就不會進步;沒有創新,教育就會一潭死水。創新問題的提出,給整個教育改革的發展帶來了新一輪的挑戰。就學校教育而言,語文教育是創新教育的主陣地之一,其著力點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葉圣陶先生在《創造的兒童教育》中說:“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因此,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絕不只是針對高智力學生,而是要面向全體學生,讓他們都有機會獲得創新意識的訓練。然而,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非一日之功,需要我們積極探索。
[1]黃紫艷.談新課標下語文教學中的創新教育[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07(09):98~99.
[2]張可期.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要在“授之以漁”的基礎上“授之以塘”[J].科技信息,2010(14):34~35.
[3]尤志華.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A].葉圣陶德育思想與實踐研討會論文集[C].2004(4):89~91.
[4]陳江.論小學語文教學與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A].中國管理科學文獻[C].2008(06):56~57.
G623.2
A
1004-7344(2016)17-0038-02
2016-6-2
李春(1964-),女,大專,主要從事語文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