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梅
國慶剛過,一則關于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針對網約車實施新政的消息在業內沸騰起來,“分享經濟”四個字再一次被推到公眾的視野中。
從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首提“分享經濟”,到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兩次提到 “促進分享經濟發展”“支持分享經濟發展”,再到“十三五”規劃綱要強調“積極發展分享經濟”,因契合“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的新要求,分享經濟已然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又一關鍵詞。
“分享”開啟全民共享新時代
9月24日清晨,當大家還沉浸在周末香甜的睡夢中時,在成都安了家的姚先生已早早出門“做生意”。這一天,他開著自己的汽車載了8位乘客,跑了100多公里。“趁著周末出來做兼職司機,掙些奶粉錢。”這位36歲的年輕人在得空的時間里,利用打車軟件出來載客,能掙不少錢。而他的“正式工作”,是公司里薪水不低的銷售員。
類似這樣的情況,或許大家并不陌生,外出游玩時在APP上預定短租房,可以在旅游熱點地住進當地人的家里;通過手機點餐“搭伙吃飯”,品嘗“媽媽菜”,感受家的溫馨……如今,分享經濟不僅為消費者們帶來許多新體驗、新玩法,還給分享者帶來不菲的經濟收益。
借助“互聯網+”的熱潮,分享經濟新模式正推動著全民共享時代的到來,真金白銀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供方獲得了額外的收益,而需方則以更低的成本獲得產品或服務。這種利用互聯網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減少資源浪費的模式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分享經濟模式。
那到底什么是分享經濟?“分享經濟是一種合作消費方式,擁有者將閑置的物品,包括汽車、房屋等出借或出租給使用者,實現物品利用和收益的最大化。每個人都可以同時成為生產者和消費者,擁有創造收入的能力。”四川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鄧翔表示,分享經濟的概念,最早由兩位美國教授于1978年提出,但直到近幾年才突然興起,其主要源于兩個原因:互聯網帶來的信息暢通,以及經濟發展帶來的閑散資源。
國際創業學院中國區副院長徐小軍認為:“分享經濟的本質是閑置資源使用權的交易,調度這些資源,使它們能最大化地被利用。而閑置資源事實上非常廣泛,可以是智力技能,物力的分享,也可以是資金的分享。”
目前,我國分享經濟發展迅猛,已經深入到衣食住行多個領域。車輛、房屋等物品的分享是大家最為熟悉的,比如汽車分享平臺滴滴出行;從事房屋分享的途家、小豬短租、螞蟻短租等平臺;成都本土打造的手機APP“哆啦衣夢”則是衣服的分享平臺。停車位同樣可以分享,通過成都一款“泊泊停車”APP,便能找到附近住宅小區地下的停車位。此外,還有分享創意的豬八戒網平臺;分享醫療服務的春雨醫生平臺等。
“不求擁有,但求所用”的新經濟模式
去年“五一”,31歲的陸德祥將自己在成都高新區一套3居室房屋的其中一間掛到短租網站Airbnb上出租,實實在在掙了一筆錢。此后的8個月時間,這間房被租67次,為陸德祥帶來超過一萬元的收入。今年他辭去了在事業單位開車的工作,又將另外兩間房掛網出租。還買了輛車,加入Uber拉活兒,兩項收入加起來,每個月超過1萬元。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人們除了工薪收入,除了財產性收入,還可以從分享經濟模式中獲得收益。
作為分享經濟領域最成功的實踐者,滴滴出行創始人兼CEO程維認為:“這種‘不求擁有,但求所用’的新經濟模式,既符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又滿足了消費者的潛在需求,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股新動能。”
根據《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2016》顯示,2015年我國分享經濟市場規模約為1.95萬億元,分享經濟提供服務者約5000萬,保守估計參與分享經濟活動的總人數超過5億人。分享經濟正以不可阻擋之勢席卷而來。預計未來五年,我國分享經濟年均增長速度將在40%左右,到2020年市場規模或將占我國GDP的10%以上。
在分享的過程中,有的人只是享受分享的感覺,有的人是為了掙點外快,還有的人則已在創業的道路上取得初步成功。
2012年,學設計的鞏書凱辭去剛開始兩個月的工作,決心自主創業。“當時沒有錢,也沒有啥人脈,只有滿腦子想法和激情。”鞏書凱說,后來通過朋友介紹,在豬八戒網開了一家網店,銷售廣告創意和設計方案,“把想法和創意分享出去”。從最初的橫幅、用戶界面、LOGO設計,到綜合品牌設計和策劃,鞏書凱的生意越做越大,如今已在天津、青島、杭州、北京等地設立了分公司,擁有100多位設計師,年營業額達到2000萬元。
“通過這個創意分享的大平臺,解放了一大批文化創意人才和現代服務業人才,其中一部分人實現了在家上班。”豬八戒網副總裁劉川郁說,他們有一個粗略的統計,在豬八戒網平臺上,現在差不多有10萬人全職依靠創意分享來生活。
面臨諸多“成長的煩惱”
盡管分享經濟帶來諸多利好,但針對這一新經濟模式的監管體系尚不完備,依然存在著政策滯后于發展的情況,分享經濟發展也面臨諸多“成長的煩惱”。
據消費者網在線投訴平臺統計,今年1月至8月,共接到網絡約車、分類信息網站、在線旅游等有關分享經濟方面的消費者投訴736件,其中成功協調解決的只有211件,僅占28.67%。
“投訴問題主要集中在虛假夸大宣傳、質量沒有保證、售后沒有保證、找不到投訴主體以及平臺推卸責任等問題。”中國消法研究會副秘書長、消費者網主編陳音江分析認為,造成這種消費者投訴較多且調解處理較難的原因,主要在三個方面:一是分享經濟作為“互聯網+”創新型經濟模式,相關政策規范很難及時跟上,監管體系也需要重新構建,行業目前主要依靠市場和信任約束;二是部分平臺企業過于依賴資本“跑馬圈地”,忽視了企業售后服務體系的落實,忽略了企業社會責任的承擔,個別企業甚至故意趁政策不完備,渾水摸魚,謀取不當利益,嚴重破壞了行業信譽和形象;三是供需雙方缺乏直接接觸和有效約束,消費者一旦在分享過程中權益受到侵害,維權往往比較困難。
由此可見,如何在分享過程中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是分享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業內人士建議,有關部門要及時完善法律法規和相關標準,利用企業平臺的網絡經驗、技術與數據支撐,構建多方參與的協同治理監管體系,明確平臺應當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同時積極推動行業信譽機制、服務標準的建設與落實。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孫穎則認為,在分享經濟這一新經濟模式發展過程中,平臺企業作為分享中介樞紐,要主動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包括對交易成員進行資格審查等。這種社會責任不能完全靠法律規制,因為法律一開始不可能規定得那么詳盡細致,只能是根據行業發展情況,而逐步進行完善,因此企業自律很重要。(責編:張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