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辛欣 (九江學院藝術學院 332005)
新農村建設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與創新——以瑞昌剪紙為例
王辛欣(九江學院藝術學院332005)
新農村文化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與創新是我國當前文化建設的核心任務之一,它不僅僅是一種無形的寶貴財富,更是我們的生命記憶,需要我們用心去保護它并傳承下來。本文將以瑞昌剪紙為例,在分析現狀的基礎上,探討其如何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積極的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
新農村;文化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瑞昌剪紙
本文為江西省藝術科學規劃課題“新農村建設背景下江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與創新”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YG2015171
新農村文化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與創新是我國當前文化建設的核心任務之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整個中國文化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僅是民族文化的精華,更是人類的生命記憶。在地處全國中部的江西這片紅色故土上,曾經孕育了廬陵文化、臨川文化等在全國叫得響的文化名片。然而在經濟全球化的沖擊下,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面臨著巨大的變遷和壓力,切實推進新農村文化建設,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與創新已經迫在眉睫,新農村建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與創新是我國文化建設中的兩項主要任務,兩者緊密結合,十分有益于我國文化建設的整體發展。
江西的非物質文化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目前江西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七十余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近五百項,其中包含了傳統戲劇、民間文學、傳統美術、傳統技藝、民俗等多種形式,傳統美術中尤以瑞昌剪紙為例,千百年來,經過無數代藝人的傳承和整合已經形成了自已的獨特個性和風格,現已發展成為全國頗具影響的民間民俗藝術品種之一,2008年6月,瑞昌剪紙被列入國家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意味著瑞昌剪紙的價值和保護被提到了一個國家級認可的高度,問題在于,我們的目的不是為了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入選,而是怎樣把瑞昌剪紙這一傳統藝術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組成部分,讓它更好地被保護,被傳承,這樣才能讓它可持續發展,作為江西的一張文化名片,向更多的人展示其獨特的文化藝術體驗和享受。筆者將就此問題通過如下幾個層面試做闡述。
瑞昌剪紙是一門起源于漢代的民間民俗藝術,瑞昌地處江西北部長江南岸,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極大地影響了瑞昌剪紙的風格,讓它不僅融合了南北方的特點更具備自己的獨特個性,1993年,瑞昌市還被文化部授予了“中國剪紙之鄉“的美譽。眾所周知,中國剪紙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以此來裝點生活或配合其它民俗活動的一種民間藝術。在中國,剪紙具有最廣泛的群眾基礎,它取源于各族人民的社會生活,是各種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與此同時,民間剪紙藝術屬于即逝藝術,之所以能流傳關鍵還是靠傳承,也就是通過手藝人言傳身教,把那些民俗觀念和剪紙紋樣以及自己在實際創作中的經驗傳承給下一代,在代代相傳中不斷得到加工。今天,剪紙依然是中國百姓用來表達意愿、思想和情感的方式,它介入當代民俗活動,是當地人民生活的最直接反映,呈現出互動的活力和再創造的面貌。創作上,瑞昌剪紙采用“非鏤空”的手法,造成時而模糊時而清晰的藝術效果;在選材上最常見的主題是花鳥魚蟲或者各種人物,并且包含著各種吉祥寓意;造型上不受時空、真實、解剖限制,主要在農村婦女中傳承,還是比較完整地保留了古老民間傳統剪紙的“原汁原味”,正是由于其獨特的藝術風格,瑞昌剪紙昂首于剪紙藝術之林并深受群眾喜愛,無論有沒有入選國家非遺項目名錄,它本來就是,所以保護和傳承瑞昌剪紙是非常必要的。
在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浪潮下,瑞昌剪紙的生存狀況并不樂觀,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瑞昌剪紙在民間的生存情形大概有有以下幾種。
第一,保護傳承的人才青黃不接,未能形成較為合理的梯次。瑞昌剪紙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里都是受到特別高的重視,傳承人高齡化趨勢明顯,大多數都是七十余歲的高齡,傳承斷層的情況比較嚴重。很多年輕人沒有意愿繼承這門手藝,傳統的師傅傳承、家族傳承雖在延續,但家庭人口結構的變化,使其難以適應今天的生活方式。所以,筆者認為,傳承需要創新,傳承的方式也需要創新。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剪紙藝術可以注意和相關高校的匹配度,考慮其是否可以成立教學實踐基地,或者設置專門的學科和相關專業,成為學校學科體系中的一員,這樣一來,既能夠發揮高校的長處,對傳承人提供最大的幫助,又可以讓年輕學生面對面地接受剪紙教學,通過現場感受來加深對非遺項目的情感認同。
第二,剪紙藝術未能形成產業化的發展道路,我們應該清醒認識到,剪紙藝術如果不能形成專業化、產業化,與市場對接,是很難面向大眾的。為此,要擴大瑞昌剪紙的知名度,應該設立專門的文化公司來從事剪紙作品的創作和經營,對瑞昌剪紙進行包裝再設計,不僅僅是作為獨立的剪紙,更應該攜手設計師,向優秀衍生藝術品學習,打造適合瑞昌剪紙的衍生品創作,這樣才能讓瑞昌剪紙走向市場化發展道路,用盈利來發展民間藝術。
第三,從消費角度來看,人的需求是第一位的,如果脫離了生活需求,無異于把非遺當作目的,把人當作實現手段,使文化凌駕于人之上,這樣不可能走得遠。所以我們要把瑞昌剪紙融入新的生活方式。
再者,對于非遺的創新,不僅僅是開發手段上的創新,更要考慮宣傳上的創新,如何對瑞昌剪紙藝術加以推廣,媒體應該給瑞昌剪紙藝術一個展示的舞臺,不僅僅是通過電視媒體和傳統報業,還要思考是否還有其他的形式來推廣,比如網絡APP、微信、微博等新型社交平臺。面對瑞昌剪紙文化的傳承,非常值得稱贊的一點是,在2015年6月,在被譽為“風景最美高鐵”的車窗上,精美的瑞昌剪紙首次被張貼在高鐵車窗上,成為了一道流動的風景。
的確,隨著社會的變化和發展,想讓這些傳統藝術恢復往昔的光彩可能性已經很小,但我們還是要努力想辦法讓這些傳統藝術形式能夠保存和傳承下去, 人類歷史發展到今天,已經有無數偉大的文化遺產和創造被遺留在歲月的洪流中,雖然消失的文化已經不復存在了,不能再生,但是隨著認知的進步,我們已經逐步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我們的重要性。總而言之,只有加強對瑞昌剪紙的宣傳推廣,打造適合瑞昌剪紙的衍生品創作,才能用盈利來發展民間藝術,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承擔起保護和傳承非遺的重要責任。
[1]譚志國.新農村文化建設視角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J]. 安徽農業科學,2011(4).
[2]瑞昌剪紙.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D B/O L].(2016-07-29)http://www.jxfysjk.com/show.asp?id=42.
[3]楊婷婷.高校剪紙藝術公選課教學模式的創新與實踐[J]. 現代裝飾?理論,2013(11).
王辛欣,學歷:研究生,職稱:助教,單位:九江學院藝術學院,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