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麗?。ㄉ綎|省梁山縣文化館 非遺傳承保護中心 272000)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意義及策略研究
張麗(山東省梁山縣文化館 非遺傳承保護中心272000)
非物質文化遺產乃是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非遺”保護工作關系到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的承繼。通過非遺保護工作的踐行,能夠使中華優秀歷史文化實現同域外其他文化的融合和借鑒。為此本文將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的意義及策略展開研究,以供參考。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傳承人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發展歷程之中,孕育了無數讓人慨嘆、稱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非遺”乃是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的杰出代表,同時又以其獨特的民族文化特質,成為中華民族為世界文化寶庫所奉上的璀璨明珠。
聯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在各社區和群體適應周圍環境以及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被不斷地再創造,為這些社區和群體提供持續的認同感,從而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尊重”。
對“非遺”的保護意義在于:此種文化遺產盡管誕生于中華民族,但其不僅僅是中華民族自身所獨有的文化遺產,而是中華民族為整個人類社會所貢獻出的卓越遺產。對“非遺”的保護,能夠實現人類社會文明的延續,同時也使社會公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
1.注重開展“非遺”的普查工作
我國進行“非遺”普查工作乃是基于三個目的:首先,在于通過全國性的“非遺”普查工作的開展,實現對不同地區“非遺”類別、傳承等情況的系統化掌握;其次是通過“非遺”普查工作了解“非遺”的傳承人,并通過對這些傳承人掌握“非遺”情況的了解,實現對“非遺”的記載;最后是采集作品和記述民俗。目前,多數省份已經完成了普查。通過普查,基本可以摸清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家底,并通過建立資料庫、數位博物館、專題博物館,對各類搜集到的“非遺”資料加以歸檔處理,以便為后續的研究工作提供便利。此外,相關部門制作了各類旨在宣傳“非遺”的影像資料和出版物,以便使社會公眾共同關注和保護“非遺”。
2.注重對“非遺”開發利用管理
從行政管理角度來看,政府通過政策的制定頒行,能夠實現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通過旨在保護“非遺”的相關政策的出臺,將確保“非遺”保護工作能夠在政策的“護航”下深入開展。在政府相關政策的規約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與利用首先應遵循適度性原則,因為各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有限的,有的開發與利用的條件是成熟的,稍加市場運作就可以開發;有的還不太成熟,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育成熟后,才可以利用。要不斷強化保護意識,開發利用一定要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特別是針對一些地區將“非遺”作為旅游資源開發的情況,必須通過政策性的科學引導,方才能夠實現旅游開發同“非遺”保護的合二為一,進而最大程度地避免因不當開發行為導致對“非遺”的破壞。
3.注重對“非遺”傳承人的保護
(1)提升“非遺”宣傳力度,創設良好的輿論環境
通過有效地宣傳活動開展,能夠使社會公眾增進“非遺”保護意識。因此,在“非遺”保護工作中,相關部門應當注重宣傳,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媒介傳播優勢,以便最大程度地喚起公眾的“非遺”保護意識。此外,相關部門應當依托數據庫技術,為“非遺”傳承人設置數字檔案,進而確保信息共享。還可組織多形式的宣傳活動,擴大影響,促進全民樹立保護意識,例如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流動性展覽,將社區、廣場等設為展覽點,增強普通民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
(2)以立法手段提升“非遺”傳承人保護力度
通過立法手段實現對“非遺”傳承人的保護,能夠使“非遺”傳承人的保護工作獲得法律層面的認可。相關部門應當借鑒域外發達國家的成熟立法經驗和立法模式,并從當前我國實情出發,制定契合我國實際的“非遺”傳承人法律制度。
4.提升社會公眾“非遺”保護意識
社會公眾即是“非遺”的惠及對象,同時也具有“非遺”保護義務。倘若沒有人民群眾的參與,無論多么美好的藍圖,都只能是政府和官員們的一廂情愿。所以,搶救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不只是某些部門、某些人的事,而是一個全社會共同參與,且常抓不懈的大事,這件大事應當成為全民的共識、全民的自覺行動。有鑒于此,廣大媒體應當注重對“非遺”保護工作重要性的宣傳,以便使社會公眾了解“非遺”、了解“非遺”保護工作的重要性以及自身在“非遺”保護中所應當履行的義務,這樣一來,將使公眾從思想意識層面形成對“非遺”保護工作重要性的全方位認知,進而提升“非遺”保護工作的踐行效度。
在商品化大潮的沖擊和影響之下,公眾原有的價值范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和改變。針對此種情況,必須發揮學校的正向價值傳遞效用,即以學校為載體,通過具體的“非遺”保護課程設置,使學生掌握“非遺”保護的相關知識,進而了解“非遺”保護的重要性?,F今,國內一部分高校已經意識到“非遺”保護教育的重要性。在“中國高等院校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教學研討會”中,與會代表著重探討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當代高等藝術教育的話題,著力解決的問題就是怎樣把文化遺產教育引入高校教學體系中,合理設置相關課程等。通過前述問題的論證,能夠使“非遺”保護問題成為高校的重要教育內容之一,這樣一來,將以高校教育為中心,實現對“非遺”保護的社會化輻射。
“非遺”保護意義在于使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能夠惠及世人,而考慮到“非遺”保護工作的重要性以及艱難性,因而這項工作有賴于全社會的充分參與,唯有如此,方才能夠使“非遺”保護工作落實到位。對于“非遺”保護工作而言,這關系到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能否得以傳承,能否惠及后人。通過“非遺”保護,將使中華各族兒女的民族自豪感被充分的激發,進而推動“中國夢”偉大戰略愿景的實現。
[1]劉月林,于昭婷,宋立巍.面向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展示的互動媒體設計[J].設計,2016(14).
[2]張曉宇.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研究綜述[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6(12).
[3]翟姍姍,劉齊進,白陽.面向傳承和傳播的非遺數字資源描述與語義揭示研究綜述[J].圖書情報工作,2016(02).
[4]桂榕,李煒.地方性區分與民族性整合的互動:對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及管理的田野考察與思考[J].西南邊疆民族研究,2015(02).
[5]張兆林,束華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量功能與角色[J].人民論壇,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