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平 (安徽省安慶市宿松縣下倉鎮綜合文化站 246523)
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淺析
石平(安徽省安慶市宿松縣下倉鎮綜合文化站246523)
群眾文化是一種文化現象。我國的群眾文化誕生于一個自由、平等、開放和自然的社會環境,以其所具有的娛樂和溝通功能、儀式和團結協作功能、標志和代表功能以及遺產保護功能影響著我國當代民眾的社會價值觀和文化方向。群眾文化是我國現代社會發展中所不可或缺的文化現象,為我國的政治事業和經濟事業的發展發揮著關鍵性作用,它是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珍貴的文化價值。本文根據筆者在文化站多年的工作經驗積累,闡述群眾文化的含義,分析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討論群眾文化的文化價值,以供大家參考。
群眾文化;社會功能;文化價值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增長,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斷提高。群眾文化是普及科技知識和傳播先進文化的載體,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它是由政府主導,社會大眾廣泛參與的一種公共文化形態,具有強大的社會功能和珍貴的文化價值,是實現我國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堅強保障。因此,有關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的研究,在理論和現實兩個層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群眾文化是一種社會公共文化,它是一種以滿足人們多元化生活需要為目的的文化現象,誕生于人民群眾的自娛自教、傳播參與和自主開發與創新,是一種以休閑消遣為具體表現的文化形式,象征著國家繁榮昌盛的程度和群眾生活的幸福狀態。群眾文化的含義主要包括以下兩點。
1.文化形態方面
群眾文化以其豐富的文化形態,充斥著人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人們在工作之余所進行的各種娛樂活動都與群眾文化有關。文化形態方面,群眾文化在不同的領域會有不同的內容載體,而在不同的民族和地域之間,也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差異。豐富多樣的文化形態賦予群眾文化更強的創新活力和發展動力,成為各種不同時代的人們都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
2.文化建設方面
群眾文化代表著一個民族的特色,是每一個民族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它以群眾的文化藝術活動為中心,以文化建設為主要內容,形成獨具特色的活動內容、事業結構、管理模式和工作團隊,與民族文化產業建設密切相關。
1.娛樂和溝通功能
任何一種文化主體,其首要任務都是為娛樂和溝通服務,這也是群眾文化一個最基本的社會功能。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快速推進,人們的生活節奏變得越來越緊張,社會競爭壓力的不斷增大,使人民群眾的生活圈子變得越來越小。群眾文化的應運而生,能拓寬人們的交流面,在集體性的休閑娛樂活動過程中增加彼此的溝通頻率、豐富社會閱歷、緩解工作壓力和活躍社會氛圍,并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
2.儀式和團結協作功能
中國是一個擁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國,古往今來,各式各樣的儀式受到人們的極大重視。一個人從出生到離世要經歷許多大大小小的儀式,這些儀式以群體活動為主,群眾文化則以一種風俗習慣的形式使人們達成共識。小到一個家族、一個村莊、一個社區,大到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人們在參加各式各樣的群體性儀式過程中,共同遵守相同的習俗與禁忌,通過增強溝通交流,增進彼此之間的認識和了解,加深人們之間的友誼,凝聚團隊的向心力,提升團結協作能力。
3.標志和代表功能
一座城市的品牌效應對于城市發展的促進效果顯著,而群眾文化正是概括城市文化形態的標志和代表。不同的群眾文化會對城市的政治和經濟等方面產生不同的影響,城市的正面影響力需要以群眾文化為基礎,繼承優秀文化傳統,深化改革并創新優化經濟發展結構,構建和諧穩定的城市發展環境,才能在促使城市在獲得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樹立起更多正面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的區域影響力和綜合發展水平。
4.遺產保護功能
群眾文化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作用顯著,形成我國獨具特色的文化標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流失問題日益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我國當前也正處在建設文化強國的關鍵時期,群眾文化的豐富多彩和不斷傳承,不僅能極大豐富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現形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護好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避免流失,并極大地有益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1.傳播主導文化的價值
當前,我國的主導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群眾文化是我國維護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傳播手段,具有很高的傳播價值。群眾文化對政治格局和經濟環境的反映,正是一個鞏固社會共同思想基礎和達成普遍共識的過程,它是主導文化獲得有效傳播的沃土。
2.促進精英文化的發展
文化建設按照其面對的對象不同分為群眾文化和精英文化。群眾文化具有廣泛性和通俗性,其面對的對象是廣大人民群眾,而精英文化的專業性較強、科技含量較高,其面對的對象主要是一些具有高等學歷或者高技能的精英型人才。精英文化依靠在群眾文化中的普及獲得發展,群眾文化依靠精英文化的指導來獲得提升,二者之間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為我國的文化建設事業發揮重要作用。
3.推動文化產業的進步
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是我國文化建設工作的兩大主要內容。文化市場以經濟效益主導著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向,文化事業則是為國家的公益事業所服務。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斷提高,具體表現在對生活品質要求的提高和對客觀事物審美能力的提升。群眾文化是我國一切文化產業發展的出發點,為拓展文化產業市場空間,增強文化產業市場活力,進而推動文化產業的不斷進步創造動力源泉。
4.保障民間文化的傳承
群眾文化形成于民間,與民間文化具有一定的同源性。通過對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群眾文化的學習,研究某個時期和特定地域的民俗、民風,有助于我們認識其民族發展歷程,挖掘和發揚其優良傳統,為當前時期的精神文明建設形成道德規范,同時也為民族文化的傳承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綜上所述,群眾文化建設是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著基礎性作用。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群眾文化建設需要充分考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整體的實際情況,來增強群眾文化對主導文化的傳播作用,為精英文化創造更為強勁的發展動力,努力開辟文化產業市場,使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獲得更為完善保護,不斷豐富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挖掘群眾文化的價值潛力,促進我國群眾文化建設工作的進一步發展。
[1]李憲楠.試論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J].戲劇之家,2015(23).
[2]安晶.對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及其文化價值的探索[J].學理論.2015(04):19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