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明 (中共深圳市委黨校 518034)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路徑淺探
張文明(中共深圳市委黨校518034)
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需要選擇合適的路徑,國家推動,這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行政之路;傳統文化教育,這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必由之路;傳統文化融入日常生活,這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眾之路。
傳統文化;弘揚;路徑
習近平非常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傳承問題,他強調:“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1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需要選擇合適的路徑,營造出良好的傳統文化氛圍,從而真正實現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化人、育人”的目的。
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多種路徑當中,政府行政推動的主導性路徑最為重要,通過行政手段來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力弘揚,有利于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提供強大的國家保障。
(一)思想上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習近平在系列重要講話中頻頻提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一方面顯示了黨中央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重視,對其重要性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另一方面也顯示了黨中央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決心。各級政府應該緊跟黨中央的要求,真正重視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工作。但問題在于,多年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固有思維使得各級政府一般不太重視文化建設,因為文化建設一般經濟效益不高,甚至要各級政府投入大量資金來加強建設,而作為社會主義文化一部分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則更需要重視和投入,短期之內難以見到經濟效益的直接成效。各級政府只有切實轉變原有的思想觀念,從思想意識深處真正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性,認識到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會帶來的良好社會效益,認識到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給經濟建設提供的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才能真正切實高度重視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工作。
(二)資金上保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
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各級政府加大資金投入,做好傳統文化建設的相關保障工作。總體來看,傳統文化建設工作并不能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相反,卻需要各級政府投入相應的資金,用于基礎設施建設。比如傳統文化的宣傳推廣費用,傳統文化教育學習資料的購置、傳統文化教育學習設施及相關場館的建設、一些物質文化遺產如傳統文化博物館的興建與維護。當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級政府在傳統文化建設的過程中,也可以考慮通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挖掘,依據自身的優勢傳統文化資源,適當地發展傳統文化產業,直接獲得經濟效益。比如各地文化名勝古跡的適當收費,基于傳統文化影視節目的拍攝和制作,基于傳統文化資源的數字文化產品的開發等等,這些一方面可以減少各級政府的財政支出和資金壓力,另一方面,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挖掘和利用,其本身也是一個助其現代轉型的過程,也是一個對其推廣弘揚的過程。
(三)輿論上宣傳引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需要各級政府和媒體在輿論上大力宣傳引導。各級政府可以利用各種宣傳欄、數字字幕、公益廣告貼等形式,加大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和推廣力度,實現現實世界的宣傳和引導。在新媒體時代,網絡虛擬世界也不容忽視,在媒介化生存的背景下,人們獲取信息、認識世界更多地依賴于媒體給人們提供的“擬態環境”。同時,新媒體的出現,也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提供了新的多媒體技術,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表現形態更為多樣化。各級政府應該高度重視媒體的力量,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直接媒體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紀錄片的拍攝與制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網站等多種媒體表現形式,通過新舊媒體的聯合投放途徑,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信息隨處可見,觸手可及,在全社會范圍內營造一個良好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氛圍。
當代中國公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都存在“看不懂”的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因于我國傳統文化教育的不夠甚至于缺失,要真正弘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傳統文化的教育,也是一條必由之路。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校教育
教育要從娃娃抓起,這是教育界的共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力弘揚,自然離不開對學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這方面,韓國的經驗值得我們學習。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主流的“儒家文化在韓國得到很大的重視,韓國從1960年起,就把儒家文化道德列入大、中、小學的教育科目,旨在使儒家文化道德代代相傳。在初中設立的‘道德課’上,要求學生在家‘敬老孝親’,在學校‘尊敬師長’,同學之間要‘互敬互愛、團結協作’;在社會上要注意‘人際關系及各種禮節’等。韓國對大學生的‘國民倫理課’,其主講的‘韓國傳統思想的源流’,教育學生繼承傳統的儒家文化道德和‘思想開化’”2。韓國著名的大學之一成均館大學,現在仍以儒家思想為宗旨。在中國幾乎已經消失殆盡的傳統縣學和書院,在韓國至今還有300多所。中國可以借鑒韓國的成功經驗,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教材、進課堂、從小學教育直到大學教育,都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的分量,從而通過學校教育實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力弘揚。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社會教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本身有其魅力所在,民間群眾自發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也不在少數。政府部門可以依托各類場館、講堂、社會團體,引導公眾自覺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前在許多地方,既有政府部門主辦的國學大講堂,也有社會團體力量組織的國學培訓館,還有個人組織舉辦的傳統文化學習團體等等,這些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是,目前社會團體和個人組織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活動更多的是一些商業行為,帶有濃郁的商業氣息,群眾自發、自覺參與的還不是很多,沒有形成氣候。而且,這類教育活動更多地也是結合琴棋書畫、傳統戲曲、傳統才藝表演之類的技藝性教育。加強對這類民間傳統文化教育機構的引導,不斷規范其傳統文化教育行為,豐富其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從而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很好的傳播與弘揚。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海外教育
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能僅僅只瞄準國內,抓好海外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既可以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又可以使海外人士對中華民族有一個更全面、更準確的認識,從而提高中國的正面國家形象。就目前來看,中國對海外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渠道就是孔子學院,這是“中國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在世界各地設立的推廣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與國學教育的文化交流機構。”據相關資料顯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國已在134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500所孔子學院和1000個孔子課堂,學員總數達190萬人。”3海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加強,自然有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海外的弘揚。
任何一種文化,它只有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體現在人們的日常行為當中,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時不有,形成相關的文化生活情景和氛圍,這種文化才能內化于大眾之心、外化于大眾之行,才能具有生命力,也才能得以真正的傳承和弘揚。
(一)中華傳統節日文化的融入
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形成的傳統節日本身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傳統節日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和道德元素,中華傳統節日文化經過世代相傳,非常容易進入中華民族的日常生活,傳統節日中所蘊涵的文化元素和價值觀也已經深入人心。因此,大力弘揚中華傳統節日,就是在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必須看到,當前年輕一代對中華傳統節日有淡漠的趨勢,他們知道西方的萬圣節,可能不知道中國的清明節和鬼節(中元節),他們知道西方的情人節,可能不知道中國的七夕節。這種狀況是令人擔憂的,對民族節日的遺忘和淡漠,顯然不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大力弘揚中華傳統節日文化,渲染濃郁的民族節日氣氛,在節日氛圍里讓年輕一代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顯得非常必要。
(二)中華傳統服飾文化的融入
中華傳統服飾文化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治莫大于禮,禮莫大于分,分莫明于服,服莫重于冠。服飾與禮的傳統正是中華傳統服飾藝術的歷史脈絡與根本所在。”4近幾年來習近平夫婦出訪國外或是參加重大慶典,服飾多選擇帶有明顯中國傳統元素的本土品牌服飾,而國內外各大媒體總是紛紛聚焦其夫婦之中國服飾,“難舍的中國情懷”“端莊大氣民族風”“婉約中國風”等贊譽之詞不斷見諸于國內外各大媒體的報道之中,特別是網傳彭麗媛出訪,選擇“例外”的中國服飾后,當日整個中國服裝板塊竟然集體走強。服飾文化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聯,對中華傳統服飾文化的大力弘揚,自然也有利于整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日本國民對和服文化非常有自豪感,在盛大節日或慶典中也多身著和服。我們在理論上也一直強調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并引以為豪,但在現實生活中,“優秀的傳統服飾文化僅僅存在于博物館、學者書籍、影視作品和娛樂作秀中,充斥社會的依然是各種西方時裝周、穿衣經、品牌故事等,加上追求商業利益的資本介入,使西方服飾文化演變成一種社會潮流,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始終處于尷尬困境”5因此,正視中國傳統服飾文化,運用各種途徑充分挖掘中華傳統服飾文化的內涵、地位與作用,充分發揮中華傳統服飾文化的文化價值,才能讓國民認識到中華傳統服飾之美,并在日常生活當中樂于穿著中華傳統服飾,也才能有利于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三)中華傳統飲食文化的融入
“民以食為天”,中華民族歷來重視飲食,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飲食文化,“食在中國”是中華傳統飲食文化為自己曾經贏得的最高贊譽。蔡元培先生曾說過:“烹飪是屬于文化的范疇,飲食是一種文明,可以說是‘飲食文化’,……要看一個時代,一個民族的生活文明,從飲食去觀察,多少總是可以看出一些的”6中華飲食文化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中華民族對自身傳統文化的另一種情感認同,尤其是各地的地方小吃,更是蘊含著中國各地的地方特色文化。反觀當下,中國的食品安全事故卻屢見報道,“食在中國”視乎只是一種美好的記憶。食品安全事故頻現,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食品制作商道德的缺失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大力弘揚中華傳統飲食文化,一方面可以喚起人們對傳統的美好食品、安全食品的記憶,從文化與道德上敦促食品安全的回歸。另一方面,大力弘揚中華傳統飲食文化,也就有利于整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弘揚。
注釋:
1.習近平.《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226/ c1024-24463872.html,2014年2月26日,2016年5月12日.
2.孫偉東.《“中韓未來之路”總結——“韓流”中的儒家文化》,http://korea.people.com.cn/8397897.html,2103年9月12日,2016年5月22日.
3.《我國已建立500所孔子學院 遍及134個國家和地區》,http:// world.people.com.cn/n/2015/1207/c1002-27894537.html,2015年12月7日,2016年5月22日.
4.王笙漸.《芻議中華傳統服飾文化困境及發展路徑》.常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
5.晏琦.《透視漢服復興現象下的中國民族服飾發展》.才智,2008(1).
6.轉引自吳言明.《文化承傳視角下的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特征》.大眾科技,2012(2).
張文明,中共深圳市委黨校副教授,傳媒專業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