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全云 (會澤縣馬路鄉文化廣播電視服務中心 654206)
淺談農村群眾文化全面發展的關鍵——基層
趙全云(會澤縣馬路鄉文化廣播電視服務中心654206)
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政府對新農村建設給予了極大的支持,農村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就成為了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根據我國目前的基本國情,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相對落后,已經不能滿足廣大基層群眾對精神文化的要求。本文探討了我國農村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意義和內容,同時對加強農村基層文化建設提成了針對性的觀點,闡述了基層文化建設在新農村全面發展中的重要性。
農村;群眾文化;全面發展;關鍵;基層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新時期下黨中央提出的重要決策,新農村建設包括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村思想政治覺悟,提高文化生活建設,促進農村精神文明的各個方面,所以,做好農村基層文化發展工作,對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對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豐富農民文化生活,提高農村文化事業水平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現階段,我國新農村建設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期,作為一名基層文化工作人員,必須積極思考農村群眾文化全面發展的關鍵在基層,只有做好基層工作,才能進一步滿足農民群眾的文化需求。
在農村基層建設全面小康生活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加強農村文化站的建設,做好文化站工作是促進農民群眾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主要途徑,是構建社會主義社會和諧的中心思想,文化站工作直接體現了基層公共文化建設水平,極大的滿足了廣大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重要意義。
農村群眾文化全面發展的主題是各項人民群眾的自身活動,其主要內容就是各項文體活動,以此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自身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在國家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要求下,大力開展基層文化生活是建設和諧社會,弘揚基層文化,活躍群眾氣氛,引導積極向上活動氛圍,提高全民文化水平的重要手段。農村基層文化建設作為國家新農村建設,全民奔小康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大地推動了社會主義基層文化建設、發展、繁榮、昌盛。
因為地域方面、經濟方面的各項影響,目前我國農村基層的文化建設受到了各種限制,有時候還不能跟上農民群眾對精神文化需求的節奏,這種滯后現象影響并約束著農村的發展建設,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農村基層文化建設落后,基礎設施陳舊,缺少相關資金建設。
2.農村文化活動形式非常單一,缺乏新意、缺乏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
3.農民群眾雖然民風淳樸,但是不可避免的存在觀念落后現象,制約了群眾思想道德發展高度。
4.農村基層文化站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加強專業人才隊伍的建設,但是受到各種條件限制,專業人員出現了大大的不足。
5.管理體制上存在一定缺點,新的工作形勢下,一個合理的管理制度必不可少,但是現在基層文化站的各項管理機制都不健全。
(一)加大農村文化站建設工作
把農村基層文化建設納入基層建設的重要議事日程,盡快實現財政經濟規劃,由政府財政預算支出,將這項工作提上日程,以確保農村文化建設目標的快速實現,抓好農村文化設施建設,確保農村文化站的正常工作運行。
(二)培養農村文化人才隊伍,加大對文化硬學習件設施的投入
在農村基層培養一支業務扎實的文化人才隊伍,為了發揮他們的帶頭作用,首先要建立健全的農村文化的硬件設施,這就需要我們當地政府投入一定的資金,創建一個良好的文化環境,基層文化站可以設置一些體育器材和舞蹈音樂器材,也可以多途徑購買或是鼓勵各單位捐贈圖書建設圖書室,多購買一些能豐富農民各種知識的書籍,開放微機電腦室,只有創造好這樣的文化條件,才能更好在基層開展農村群眾文化工作,促進全面發展。
(三)堅持正確的思想發展方向,創新農村文化建設新觀念
我們工作的第一步就是要提高廣大群眾及黨員干部的認識,充分了解文化工作建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農民群眾自愿、自發、自覺地開展各項文體活動。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工作,是根本改變農民精神面貌的最佳途徑,也是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核心,決定著農村文化建設的性質和方向,決定著農村文化建設的前途和命運。因此首先,必須大力加強思想道德教育,提高農民思想道德素質。開展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使農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大力開展積極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大力培育“四有”農民。
(四)創新方式,著力興文化
現在,基層群眾文化生活的需要日益多樣,要求也在不斷提高。他們參與文化活動,不僅是為了娛樂,還希望從中學到科技知識,獲得市場信息,了解天下大事和強身健美等。因此,新時期基層文化工作形式要從群眾生產、生活、思想實際出發,改變基層文化工作單純搞文娛活動的模式,創造更多符合時代要求,受基層群眾歡迎的新方式,提高基層文化工作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影響力。
(五)充分發揮輔導和培訓作用,重視培養人才
輔導、培訓,是群眾文化工作的主要任務之一。群眾中有各種業余文化藝術團體,有不少文化活動積極分子,業余時間自發組織一些活動,但是水平相對較低。“加強領導,積極發展,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講求實效,穩步前進”,是農村文化建設的方針,這一方針關鍵是要加強領導,作為一級文化部門在為上級領導決策提供理論服務中,要深入實際,細致調查研究,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使農村文化建設不脫離實際,有針對性。
加強文化建設,農民的知識面打開了,眼界就將會很寬廣,認識事物的能力也就提升了,因此在對待事物的看法也就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這對于農村的經濟建設起了促進作用。在十八大報告中也強調要“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史和現實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系,十一五計劃和十二五計劃都把“三農”問題體味各級黨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從根本上堅持兩手抓,一手抓農村基礎建設,一手抓農民素質的提高。農民素質的提高就是要割除封建沿襲下來的毒瘤,積極學習黨的最新精神以及不斷在實踐中學習提升自身素養,這才是順利建設新農村文化的途徑,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內容。
[1]王寶明.淺析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的問題和對策[J].赤子(上中旬),2014(22).
[2]喬巖.淺析如何推動農村文化的發展與繁榮[J].科技視界,2015(13).
[3]孟憲楠.淺談九臺區農村文化大院的發展及建設[J].農村科學實驗,2015(12).
[4]田景富.新農村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環球市場信息導報,20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