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巳龍 (西藏大學 文學院 850000)
女性向網絡流行文學中的涉藏元素——以晉江原創網為例
王巳龍(西藏大學 文學院850000)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文學成為一種新興的流行文學形式。涉藏題材因其神秘的意象表述和鮮明的民族特色,成為網絡文學當中自成一體的一個題材類群。網文依靠的網絡載體具有其特殊性,使得網文較之傳統文學有較大差異。網絡文學的這種特征同樣也反映在涉藏題材的網文當中。而女性向網絡流行文學中的涉藏元素表達模式,實際上折射出的是女性文學網站作者與讀者群體對藏地意象的想象與認知,體現出的是藏地元素在文學傳播中被賦予的形象和內涵。
女性向;網絡文學;涉藏元素
信息技術的飛躍式發展使互聯網迅速普及為大多數人的生活必需品之一。而網絡的普及催生了各種以網絡空間為平臺的表達媒介,文學網站即是其中之一。而以文學網站為載體進行創作,則形成了一類文學作品類群,即網絡文學。在網絡文學題材當中,涉藏題材雖非主流,但自成一統。這些涉藏題材往往與作者的藏地情結或浪漫幻想直接相關,也形成了涉藏網文在涉藏文學群體中的獨有特點。
自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誕生于1946年以來,信息技術的發展幾乎呈現指數形態增長。從最初龐大而運算緩慢的電子管計算機到如今無線網絡幾乎覆蓋所有人類生存的地方僅用了不到70年。而當網絡成為日常交流與信息傳遞的重要媒介,網絡文學便以雨后春筍之勢迅速崛起,以網絡這一全新平臺為載體,形成了特異性的文學風格與作者圈,并擁有了自己的受眾群體。
網絡文學脫胎于傳統文學。在網絡文學誕生之初,其初衷僅僅是以網絡作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借助網絡平臺進行傳統文學的表達。但在網文發展過程中,因作者群體自身偏好以及受眾群體的反饋作用,導致網絡文學發生分化,當代網文的主要風格雛形逐漸形成并向著完全不同于傳統文學的方向演化出一個全新的文學類型,即如今所定義的網絡文學。
較之傳統文學,網絡文學最為突出的特點即創作周期短、反饋作用強、世代更替快。不同于傳統文學通過紙質媒體進行表達所需要經歷的一系列程序,網絡作者不必經過基于任何標準的評判,或最多只需要經過自動的關鍵詞過濾程序審核即可將自己的作品發表在公共平臺上。這一具有自媒體性質的表達途徑降低了網絡文學的發表門檻,一部分在傳統文學領域難以獲得成就的作者也因此轉向了網絡文學,在使文學創作普及化的同時也降低了被發表作品的平均水平。
網絡文學能夠在短時期內以遠超過傳統文學的速度迅速普及和流行,與網絡文學自我催化的特性也密切相關。網絡寫手的作品曝光量愈大,所吸引的讀者便也越多,而讀者群體的聚集又會造成對同類作品的需求,從而催生更多的網絡寫手投入創作。這一過程形成了一種正反饋效應,對網絡文學的爆炸式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
涉藏題材原本并非網絡文學中常見的熱門題材,但因為許多作者對西藏懷有某種藏地情結或浪漫幻想,導致網絡上仍有相當一部分小說是以青藏高原為背景,并加入一些藏地元素。這些涉藏網文通常包括倉央嘉措相關、旅游相關或“藏漂”相關,鮮有其它題材。
以目前網文圈最主要的女性文學網站晉江原創網為例,以“西藏”作為搜索,可得到22篇文章,其中包括小說、散文、游記等體裁。在17篇典型網絡小說中,以倉央嘉措為主角或主要配角有8篇,占47.06%。這個比例證明倉央嘉措題材在全部涉藏題材中的重要地位,也表明在網絡作者群體當中,“倉央嘉措”代表了大多數人對西藏元素最直觀認知。此外一些作者極力渲染諸如轉經筒、布達拉宮、藏傳佛教、隆達等藏地意向,除了一部分來源于旅游見聞外,實際上也大多建立在對倉央嘉措及其詩歌認知基礎上。
綜觀涉及西藏題材的網絡小說,能夠看出其中絕大多數作者對西藏的關注停留在感性和想象的層面,其文字運用和劇情設置都是建立在主觀而表層的藏地情結基礎之上。這些作者對西藏和其它藏區的認知往往停留在表面化的藏地符號層面,且立足于驢友、登山愛好者或“藏漂”等視角,含有大量臆想的成分。盡管如此,仍不能否認,這些作者對西藏的確是向往的,且對藏地元素存在主動的關注和興趣。另外這些作者的文筆在全部網文當中往往高于平均水平,從其遣詞造句當中也能夠體會到作者的情感釋放。
除了建立在感性認知基礎上對倉央嘉措的情感向往外,涉藏網文對歷史的認知通常立足于中原視角。盡管有相當一部分文章將主要故事背景放在西藏,但其歷史取向依然保留明顯的中原視角痕跡。譬如對倉央嘉措的定位,作者往往強調清政府的冊封,關注當時清藏、蒙藏關系,而極少涉及倉央嘉措在西藏本土的宗教文化地位以及當時西藏的實際狀況。
由此可見,網文中的涉藏流行元素的表述方式,通常帶著強烈的作者個人感情色彩。值得一提的是,在網絡流行文學的涉藏創作當中,鮮有藏族作者或藏二代、“老西藏”等非藏族的藏地本土作者作品。藏族以及藏地作者的創作,目前依然以傳統平臺或博客、微信、微博等形式個人網絡空間為主要載體。
流行元素的影響,在傳統文學當中也有體現,譬如曾經風靡歐洲的騎士小說,或曾在美國開拓時期風靡一時的西部題材小說,或中原唐朝時期流行的修仙訪道題材傳奇小說等。然而在網絡平臺上,文學作品對流行元素的依賴更為明顯,流行元素的存在也對作品的接受程度與范圍有更強烈的影響。
網絡比起其他形式的傳播媒介,具有更強、更直接的互動性。不同于傳統文學領域作者對讀者近乎完全單向傳遞的信息途徑,網文讀者群體有更多機會和平臺向作者反饋觀點。而網絡文學的市場化模式,則使大多數作者更傾向于取悅讀者來提高自己的曝光率,從而達到拓展市場的目的。這就使文學作品中讀者喜好的影響因素體現得空前強烈。因此涉藏網文表現出的流行題材與審美偏好,實際上折射出的是局外人對藏文化圈的直觀認知;而女性向網絡流行文學中的涉藏元素表達模式,則反映出女性文學網站作者與讀者群體對藏地意象的想象與認知,體現出藏地元素在文學傳播中被賦予的形象和內涵。
網絡文學當中涉藏元素的存在,表現出藏文化作為一種優秀的民族文化,具有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許多藏文化愛好者的關注與青睞。正是藏地的壯美圣潔與藏文化的神秘優美,促使越來越多以網文作者為代表的非專業作者產生了以涉藏元素為主題的創作意愿。然而比起藏文化元素中全部值得一寫的題材,網絡文學中現有的涉藏元素僅僅是九牛一毛。相對單一的題材和模式化的想象,表明在廣泛普及層面上的藏文化傳播途徑仍有相當的開發空間,且需要更加多元化、立體化的表達方式與內容。
[1]王黎.女性網絡文學作者的創作傾向[D].山東大學, 2010.
[2]陳旭東.從網絡文學和傳統文學的關系看網絡文學的基本特征[D].山東大學, 2007.
[3]榮立宇,劉斌斌.倉央嘉措詩歌在漢語文化圈中傳播的流俗化[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2).
王巳龍,研究生在讀,單位:西藏大學文學院,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