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璐 (鄭州輕工業學院 環境藝術設計 450000 )
探析民間花饃中的設計美感
孔璐(鄭州輕工業學院 環境藝術設計450000 )
中國是有五千年優秀文化的文明古國,自古以來就傳承著各種優秀的民間藝術,民間花饃是一種離不開生活的特殊民間風俗習慣,是人們從最平常的吃中衍生出來的一種藝術。民間花饃雖然是自古傳承下來的一種民間藝術,但是其中蘊涵著豐富的美感和設計感。本文旨在從民間花饃的形式美、材料美、 技術美和功能美四個方面淺析民間花饃的設計美感。
花饃;設計美感;傳統手工藝術;形式;材料;技術;功能
中國社會在經歷漫長的手工業時代,從而慢慢形成了手工業文化,中國的傳統手工業是由歷代人民的優秀智慧和傳承延續下來的,民間花饃是具有明顯民族特色的傳統手工藝術。民間花饃源起于人類最普通的生活,在中國北方很多城市都有蒸花饃的習俗,民間流傳這樣一句話“有饃就有事,有事就有饃”,民間花饃始終與人民百姓的民俗文化緊密相連,從而形成了節日花饃、婚嫁花饃、壽宴花饃等比較完整的花饃體系,花饃的造型簡單渾厚,是自然崇拜、宗教思想、心理意識、造型語言的綜合凝聚物。
民間花饃藝術的制作大多都是出自農村的婆婆和媳婦之手,口手相傳,沒有固定的樣式和模式,只是在不同的民俗節日中有不同的表現形式,通過不同造型形式的表達、顏色的利用、材料以及不同的手工技藝可以表現出不同藝術設計美感。花饃是民俗符號的載體之一,表達對美好生活的一種期盼。
花饃是漢族民間面塑品,相傳是由古代金石禮品盒圖騰演化的產物,盛行于明清時期,已經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完整的創作體系。花饃分為“花糕”“花饃”“吉祥物”“盤頂”四個系列,“花糕”是面塑之最,呈磨盤狀,共四層;“花饃”是面塑系列中是主體,最為實用,在民俗活動中無一不用到花饃,是用半球形、桃形、魚形等面團作主體,上面扦插各種動植物花型和人物故事;“吉祥物”是每逢佳節吉日和民俗活動,人們總要暢開想象,蒸制出各種各樣吉祥物花饃,用以寄托美好的期盼和祝愿,有龍鳳、老虎、書包、硯臺及各種禽畜家用物什等,真可謂千姿百態,應有盡有;“盤頂”專指喪葬祭祀中,擺在適籮頂節的面塑藝術品,借物寄情,供人們欣賞,沒有實用價值,純屬藝術制品。民間花饃的禮俗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山西、陜西、河北、河南、山東等地。它們是屬于同一經濟文化類型,都是農耕經濟文化類型組,這些地區都盛產小麥,為花饃的產生奠定了物質基礎。
在中國傳統的鄉土社會生活中,藝術的創作和傳承主要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為主,人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迷信崇拜對藝術的傳承有推動的作用。從民間花饃的造型藝術形式來體系其中的設計美。
第一,民間花饃的造型藝術的來源是動物和植物。動物信仰也就是圖騰信仰,以動物的形象來進行花饃的創作,這與人們所崇拜的對象有著特殊的聯系,人們將各種現實存在或者意象的動物形態作為一種圖騰,并視之為保護神。民間在青年男女結婚的時候會蒸龍鳳花饃,龍是中國人主要的圖騰,民間勞動人民視龍鳳為吉祥物;每當幼小的生命降生時,姥姥會精心準備虎饃送給孩子,虎饃的造型以老虎為追摹形象,將老虎的眼睛、鼻子、耳朵、嘴巴、以及眉毛進行夸張,黑色的眼睛碩大而又突起,粉色的大嘴巴又加之尖銳的牙齒,早在西周,虎是對于繁衍子孫后代的一種祈禱,所以虎被視為孩子的保護神,民間花饃以簡潔的形式表現出人們的辟邪護佑的美好心愿。花饃更是有很多以植物為元素進行設計的樣式,比如求子的蓮花饃,顧名思義,取“蓮”的諧音,寓意連生貴子。在為老人祝壽的時候多用桃饃,桃饃上有佛手、壽桃、石榴,即民俗指“福壽三多”,是人們的民俗意圖,在中國傳統社會,不管上至皇帝,下至普通百姓,都渴望多子多福多壽。民間花饃以動物和植物的造型形式來表現其美感。
第二,在民間花饃造型形式中以最普通的點、線、面為基礎。在不同的花饃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點的形式,這是在花饃里最為特殊的,因為它是最小的,但是也有大小之分,大的多為方形、圓形等幾何形狀,在民間花饃的藝人眼中,“點”是各式各樣的豆類組成,如黑豆、紅豆、綠豆、杏仁、大棗等,為花饃的人物或者動物的造型刻畫眼睛、嘴巴、鼻子等部位,可以給人細致的設計美感。“線”這種構成要素在花饃上的體現有直線、曲線、折線等,粗細是不同表現出來的也不一樣,比如圓形長條可以用來表現人物或動物的胳膊、雙腿、尾巴等等,扁平的細線可以用作花饃上面的裝飾紋樣。“面”是由點和線的集合而成,形狀和大小各異,包括不規則的曲線形、幾何形和自由形。“面”的形成主要是有花饃制作者運用搟面杖而加工而來的。
民間花饃雖然是普通的面食,但是好的花饃是由好的面和水制作而成的。北方有花饃禮俗的地區都是農耕經濟文化類型,這些地方盛產小麥,為花饃的制作奠定了物質基礎,山西聞喜縣的花饃更為突出。聞喜縣北垣位于峨嵋領腹地,在這生長的小麥都具有周期長、光照足顆粒飽滿的優良麥質,用這個地方的小麥做出的花饃香甜勁道,營養豐富,細白如雪,再加上北垣甘甜的泉水,更是給花饃增加一分色彩。
民間花饃有了優質的原材料,更少不了精良的制作技術,制作人通過極其普通的工具如剪刀、梳子、菜刀等,通過切、揉、捏、揪、挑、壓、搓、撥、按等制作手法就可以在手里做出活靈活現的花饃,不單單如此,花饃還講究上色的技巧和顏色的運用,通過不同色彩運用,塑造出不同的形象特點,民間花饃多以大紅、粉色、藤黃、綠色等色彩。早在2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運用礦物質顏料和天然植物所提取的燃料,現在我們已經回提取植物的顏色來進行運用,也會用可以食用的食物染色劑,民間花饃是一門優秀的民間技藝的傳承,2008年還被評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間花饃最初的功能就是為了滿足人們最基本的生理需求,為了填飽肚子,但是在不斷的繁衍和發展過程中,更富于它新的功能,但是它最基本的都是為了祈禱幸福吉祥。在節慶的日子利用花饃在祭祀祖先和仙人,為了祈禱以后日子的順利。在現代社會已經不僅僅是把花饃當成一種食物或者祈福的寄托,人們更是將其藝術化,把民間花饃制作成工藝品,發揮其造型設計藝術中的美感,來點綴和改善周邊的生活環境。
民間花饃雖然起初只是一種食物,但是它給我們生活帶來很大的影響,它以它獨特的形式、材料、技術和功能給我們的普通生活帶來不同的設計美感,讓我們體會出平凡的生活中的不平凡。民間藝術多種多樣,都是我們的祖先傳承下來的一種優秀的事業,我們應該以欣賞的角度看待這些傳承的民間藝術。
[1]白云峰.花饃的隱喻與禮俗的現實—以山西下村花饃禮俗為對象[D].遼寧大學,2009.4.
[2]閆麗源.山西花饃的民俗造型藝術研究[D].山西大學, 2012.6.
[3]郭陽.山西花饃的造型藝術及其文化性研究[D].浙江農林大學,2012.6.
[4]閆曉華.悠悠鄉土塑真情—山西聞喜花饃的藝術特征及文化內涵[J].裝飾,2012(01).
[5]李琦.民間奇葩—花饃藝術淺析[J].青春歲月,2012.5.
[6]盛麗,花饃.捏出來的民間情愫[J].實踐:黨的教育版, 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