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燕 (蘇州市職業大學藝術學院 215000)
楊 洋 (烏克蘭國立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
同里宣卷演唱探微
劉燕(蘇州市職業大學藝術學院215000)
楊洋(烏克蘭國立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
同里宣卷是存在于蘇州同里鎮的一種民間說唱形式。在同里鎮已存在400多年,有著廣泛的影響和深厚的群眾基礎。本文在對同里宣卷所做的田野調查基礎上就其演唱特點進行了梳理,并就其在當下多元文化語境下的存在意義進行了分析與闡述。
同里宣卷;演唱特點;地域特色;多元文化
同里宣卷是江南水鄉宣卷的重要一支。主要活動于吳江、吳縣、浦東、松江等吳方言地區。自明末清初在同里鎮出現以來,同里宣卷一直深受吳地廣大群眾的歡迎。是吳地民間主要的娛樂方式和主要的精神慰籍。近年,隨著蘇州現代工業與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蘇州傳統民間音樂的傳承面臨困難。作為蘇州傳統民間音樂的一朵小花。同里宣卷在當下藝術生命力旺盛的保持是十分寶貴的,對于蘇州其他傳統民間音樂的傳承與發展具有示范作用。那么,作為具有旺盛藝術生命力的民間藝術形式。同里宣卷演唱特點是怎樣的呢?其傳承意義如何呢?
1.曲目廣泛
同里宣卷有著豐富的演唱曲目。佛道故事、神道故事,民間故事、民間傳說。如民間故事《夢緣記》《珍珠衫》等。《夢緣記》講述明嘉靖年間,荊州劉金達自幼父母雙亡,寒窯苦讀。同杭州顧文學之女顧蘭英從小配婚,因家貧往岳父家借銀。顧文學欺貧賴婚,用計逼其寫下退婚文書。劉金達離開顧家時遇見顧蘭英的丫環,由丫環帶至顧蘭英閨房。顧蘭英贈銀兩,送其上京趕考。顧蘭英被父逼嫁高親。無奈離家出走。上京尋夫,半途受挫,欲投河自盡。幸被丞相沈仕松相救,認作義女。劉金達考中狀元,參拜相府,未婚夫妻相見,合家團圓。民間傳說也是同里宣卷演唱的主要內容。如《孟姜仙女寶卷》《梁山伯寶卷》《白蛇寶卷》等。《孟姜仙女寶卷》又名《孟姜仙尋夫寶卷》《長城寶卷》,是我國四大民間故事之一。講述了孟姜女與姑蘇萬喜良相親相愛。新婚之夜,萬喜良被官府押赴邊關,孟姜女為救丈夫哭倒長城、感動上天的故事。上世紀五十年代,蘇州市文化局在同里鎮征集宣卷書目120余本。2010年,鳳凰出版社出版《中國?同里宣卷集》,匯集長篇宣卷二十五部,一百二十余萬字。目前,中短篇書目八十余部在整理之中。隨著整理工作的完成,同里宣卷的演唱題材及內容將更加豐富。
2.地域特色鮮明
同里宣卷采用吳地民間曲調及民間戲曲唱腔演唱。如計秋萍、金春鳳在《玉佩記》第三回中演唱的蘇州小調《小小蘇州好風光》和錫劇《鈴鈴調》。又如張寶龍在《叔嫂風波》中演唱的《十字調》《花名調》《拜觀音》等。此外,作為表演藝術同里宣卷吸收借鑒戲曲起“生、旦、凈、丑”角色,說與唱講究眼睛、表情有情趣、吐字清楚、說表口語化,常用俗語、順口溜、歇后語,演唱中插一點插科、調侃、打情罵俏,引得觀眾哄堂大笑。
3.立足民間
同里宣卷以江浙農村的民俗活動和民間信仰活動為基礎。如元宵節是蘇州民間在春節期間重要的節慶活動。過去每到這時,民間街巷都要張掛彩燈。因此,元宵又被叫做“燈節”。這一晚,人們燃放爆竹焰火,敲鑼打鼓,吃湯圓,表演歌舞、高蹺、龍燈等文藝節目。又如,生日與做壽。年齡正十為“大生日”,平日的生日為“小生日”;30歲的生日更為重視,有“三十不做,四十不發”的言語。再如,每年農歷四月十四,蘇州民間有——軋神仙的習俗。傳說這一天是八仙之一的呂純陽的生日,那天他要化身乞丐混入民間濟世度人。給百姓消災祛病。軋神仙原先只是一種民間信仰活動。后來逐漸成為盛大的廟會。娛樂活動十分豐富,藝人被請到廟會唱戲彈曲給神仙聽。豐富的民俗活動與民間信仰活動給同理宣卷增添了豐富的演出事項。
1.同里宣卷演唱是吳文化重要標示之一
清代以來民間宣卷活動在我國的分布可分為南北兩大區,北方以河北、山東、山西直至河西走廊地區,在南方主要流行于江浙滬吳方言區。明代徐獻中(1469——1545)在《吳興掌故集》卷十二記載:“近來村莊流俗以佛經插入勸世文、俗語、什伍群聚、相為唱和,名曰‘宣卷’”可見在明代中葉的嘉靖年間,宣卷已在吳方言區民間流行。目前同里周邊民間宣卷方興未艾,成為農村小城鎮民眾文娛精神活動的重要內容。其包含的吳地方言、吳地諺語、吳地傳說、吳地民間曲調使其成為了吳文化的重要標示之一。
2.同里宣卷演唱是吳地人民情感表達的重要方式
吳地是著名的水鄉,稻田生產自古是吳人最基本的勞動,稻田生產,上有烈日,下有污泥,水汽蒸騰,在干耘稻等農活時,農夫常以手作工具,雙膝跪地在泥漿中爬行,這種勞動何等艱苦,身體的疲勞,精神的苦悶,勞動者需要身心放松、休息。唱一曲宣卷、聽一曲宣卷成為吳人的重要身心休息方式。多水的吳地,許多人以捕漁為生,他們搖船、捕魚時也要用宣卷消解寂寞、散心鼓勁。唱一曲宣卷抒發自己的憂傷、喜悅、悲哀等情緒。
3.同里宣卷演唱是吳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載體
自上世紀世紀以來,蘇州的民間文藝迎來了保護傳承、創新發展的新高潮。發現、搶救了《龍女牧羊》《玉連環》《雙金錠》等一大批同里宣卷書目。為吳文化的文學、音樂、民俗學、語言學、社會學、心理學研究起到積極作用。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并吸引了日本、美國、意大利等國的學者的重視。開始走向世界,199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部中國傳統民話保存情況考察團”來到蘇州,對同里宣卷等蘇州的民間音樂進行考察。同里宣卷作為吳文化的瑰寶,正與其它蘇州的民間音樂形式一起走向世界。
[1][2][3]中共吳江市委宣傳部.中國·同里宣卷集[M].鳳凰出版社,2010.
[4]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2001.
[5]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