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洪生?。ò不帐』茨鲜形幕^ 232000)
淺談淮南民俗的多樣性及其形成原因
毛洪生(安徽省淮南市文化館232000)
地域上與皖南為代表的徽派文化相并列的皖北文化,在安徽傳統文化研究中,是一個長期被忽略的領域。本文論述了以壽縣為代表的淮南文化,由于其獨特的氣候條件和地跨南北的區域優勢,具有歷史悠久、融合多樣、傳承文史、賦予傳奇和濃郁生活氣息的特質。文章從歷史與自然環境、氣候等角度的角度分析了這些民俗特性的成因,并藉此通過研究,引起更多學者對皖北文化的重視。
壽縣;歷史悠久;融合多樣;傳承文史;生活氣息
有“豆腐故里,能源之都”之稱的淮南市位于淮河中游,安徽省中北部,地理位置優越,古謂“中州咽喉,江南屏障”。
軍事上,作為江北的最后一道天然屏障,淮南市古以壽縣為中心,跨淮河而依八公山,自戰國以下,歷朝皆為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楚國將國都由江南郢都遷往江北壽春,壽春失而國滅。漢時置為淮南國,劉邦將其分封與自己的小兒子劉長,富甲一方,文化鼎盛,因其子劉安反叛終為漢中央政府所平滅。三國時袁術、孫策聚于此,袁術為曹操滅于此,孫策過長江而鼎分天下。東晉時,前秦符據壽春城南望八公山,與東晉發生了史上著名的“洄水之戰”。宋元時,此處為金與南宋的軍事分界線。概歷史,古時取淮南重鎮即可飲馬長江。在這里今天我們仍能看到許多以楚國“郢都”,秦漢代墓葬“孤堆”,宋代“圩田”為名稱的地名,如“王郢子”“大孤堆集、李家孤堆”“趙圩、平圩、陶圩”等。時至今日,淮南當地人稱一個村落仍為“郢子”。也是由于久經戰亂,加之不同時期南北民族融合,此地人民形成了性格不畏強敵、性格好爽的特點。清代嘉慶年間鳳臺知縣李兆洛在《鳳臺縣志》中曾言:鳳臺人好斗。這顯然不是什么野蠻的產物,而是此地人民歷史上飽經戰爭,求生圖存的一種生存本能。
就文化而言,《楚辭》作為我國文化源頭之一,本就是以楚地方言為基礎,燦爛而奪目的。壽春作為為楚國都城,自然文化鼎盛,以壽縣方言為中心的皖北方言,對淮南、淮北、蚌埠、阜陽、六安等地都影響深遠,百姓口語中古文言體式仍清晰可見。如我們說,河兩邊栽著柳樹。淮南人會說成,河邊兩栽著柳樹。這是一種倒裝用詞。“你回家嗎?”,淮南人會問“你可回家?”。人們口中“腌臜、倒(dao)掉、一兩匝(長度單位)”等文言韻味的“俚語”,仍清晰可聞。淮南人文薈萃,楚相孫叔敖、楚春申君、漢劉安、宋時呂夷簡、清代帝師孫家鼐,皆為不同歷史時期著名人物,曾居于此的歷史人物更是不勝枚舉。
富庶繁華孕育了樸實淳厚的民風民俗,流光溢彩譜寫了壯美多彩的民間藝術?;茨鲜袣v史悠久,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厚。文化遺產分布廣泛、燦若繁星,題材涉及民間文學、民間音樂、舞蹈、戲曲、雜技、消費習俗、醫藥衛生等十一個大類,內容和形式極具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色。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貼切地反映出本地民俗文化的融合多樣、傳承文史、賦予傳奇和濃郁生活氣息的特質。
淮南市地處秦嶺——淮河一線,由于地跨氣候帶的南北分界線,歷史上南唐與后周、前秦與東晉、南宋與金曾先后于此發生過鼎定時局、影響千秋的重要戰事,因此南北民族融合、文化融合、習俗融合、生活方式融合的特點,為地域文化的兼容并蓄、推陳出新提供了肥沃的創作土壤,無論飲食文化還是民情風俗無不兼具南北文化之特點。在飲食文化方面淮南地區兼南北而兩之,店集貢米、陳集馓子、夏集貢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反映了淮南人民對米面皆可接受的飲食習慣。馬店羊肉湯、淮南牛肉湯,則在精選當地具有北方特色食材的基礎上,配以南方湘川之麻辣而盛譽于一方。顧橋陳醋師于山西陳醋,由于品質獨到,廣受皖北地區人民好評;宗教方面,位于鳳臺縣境內的茅仙洞曾先后是儒家與道家開壇明宗的重要場所;佛教名剎有報恩寺、圓通寺、準提寺、文殊寺、興福寺、白衣庵等,伊斯蘭教清真寺遍于壽縣、賴山集、閃家沖、八公山等地,各宗教和諧共存,相互浸染。民間文學中《四頂奶奶與八公山》則在移植了齊魯宗教中的人物,進行了再創作?!案G神廟”作為本地特有信仰,反映了解放前,勞苦曠工受日本侵略者迫害,精神上一種寄托?!氨夼埵薄ⅰ八锤降挠蓙怼钡让耖g文學反映了早期淮夷地區對中原先進文化的向往。壽州窯創于南北朝中晚期,唐代陸羽在《茶經》中記述:“壽州瓷,釉色黃,茶色紫?!奔婢吡吮狈角啻傻娘L格,又吸取了南方青瓷的一些特點,這種生活用瓷,實際上就是一種南北瓷器工藝融合的過度產物。
其次,淮南地區的民俗文化具有濃厚的文史特質和傳奇色彩。這里曾是春秋戰國時期蔡國的故土,這里曾是楚國最后的都城,這里曾是劉邦小兒子劉長的封地、淮南王劉安的方國?;茨系貐^蔡楚文化、漢代文化、宋代文化鼎盛一時。漢淮南王煉丹著書、前秦與東晉之間的淝水之戰、宋太祖困于壽州城,歷史與傳說交相輝映,人文與生活相應成章?!巴侗迶嗔鳌薄鞍斯较?,草木皆兵”“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塞翁失馬,焉知非?!?,僅成語詞典中與淮南有關的成語就有8條之多,這些富有農諺式的成語在記錄著真實歷史的同時,更以一種傳奇的方式啟后人以哲思。此外,俗神信仰《廉頗墓》、民間文學《劉安揮毫石門潭》《劉金定南唐救駕》《八公山火燒于洪》《趙匡胤吃豆腐的傳說》《八公化山》都為久遠的歷史蒙上了一層神秘飄逸的面紗。
其三,民俗特質的多樣性。淮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呈現明顯的文化多樣性,以民間舞蹈為例,花鼓燈“蘭花舞”繼承了楚國舞蹈“三道彎”的風貌,《摔跤》一舞則具有北方游牧文化的特色,鳳陽花鼓具有吳越文化的特質,花鼓燈中的“鼓架子”則更多保留了中原文化的風骨。民間文學《禹劈硤石》、《倉頡造“林”》就反映了中原文化與早期淮夷狄文化、及蔡楚文化的交融。這些看起來駁雜多樣的文化遺產恰當的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文化源流對淮南地域文化的浸染和民間藝人、普通民眾對于優秀文化的繼承和發展。當然,先民更不乏極具創造性的特質,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創造方面,西漢鴻篇巨制《淮南子》便出于西漢初年淮南地區一批文人之手,而日常餐桌上的豆腐美食,更是流芳千古,兩千年來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至今坊間流傳的以豆腐工藝制作的食品已達幾十余種,經過歷代的流傳,已經不知不覺走上了人們的餐桌。產于八公山的紫金硯更是以其“質堅下墨澤潤,三美風韻天成”,早在宋代即為蘇軾、米芾等大文豪視若珍寶,堪稱文房四寶中的珍品。
其四,具有淳樸的生產生活氣息。歷史上淮南地區常年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屬典型的農耕地區,淮河以南多丘陵,淮河以北多平原,境內河流、湖泊星羅棋布,是典型的“魚米之鄉”。因此,這里的人民,歷來注重對與生產密切先關的農諺的收集,二十四節氣便是最早由這一地區先民完整地保存在了《淮南子》一書中的。與農業生產密切聯系的民間諺語、故事、傳說、制作工藝更是不勝枚舉,如“山芋”的傳說、美食“大救駕”、八公山豆腐及其各色豆制品制作工藝、小嬌面筋、夏集貢圓、虎皮千張、民間知識蜂腐養胃湯等,歇后語:瞎子吃柿子——撿軟的捏、禿子跟著月亮走——沾光有限、麻雀落在大梁上——架子不小等則反映了人們對生活的體悟和熱愛。
淮南地區特有的民俗風貌與當地所處的獨特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密不可分,這里的人們既有北方民族豪放寬厚的胸襟,又南方人民細膩柔美的文化情懷,這里的人民寬厚艱忍、熱愛生活,這里的人們勤于思考、勇于創新。
徽派文化瑰麗柔美,與現代皖南文化相比,以淮南市壽縣為中心的皖北文化,則更為悠久和璀璨,作為一枚閃亮奪目的文化遺珠,淮南的歷史文化與民俗必將引起更多文化學者的關注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