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儀 (武漢音樂學院舞蹈系 430000)
湖北地區“假形舞蹈”的形態與審美初探
周儀(武漢音樂學院舞蹈系430000)
“假形舞蹈”是中國民族民間舞蹈中最普遍存在的一個舞蹈種類,也是湖北地區民間舞蹈的重要構成。本文以“湖北地區的假形舞蹈”為研究對象,著重從舞蹈流布與發展概況、舞蹈形態、舞蹈審美三個方面對其進行分析和闡釋。
湖北舞蹈;假形舞蹈;舞蹈形態;舞蹈審美
本文是湖北省教育廳科研項目計劃中青年人才項目《湖北地區舞蹈藝術形態與審美研究》(Q20152401)的課題研究成果之一。
“假形舞蹈”是中國民族民間舞蹈中最普遍存在的一個舞蹈種類。所謂“假形舞蹈”即舞者借助于道具妝扮,模擬表演“人”以外的其他“物”的形態狀貌,借此傳情達意。“假形舞蹈”一脈相承于遠古時代的“擬獸舞”,是民族圖騰崇拜心理及各類生產文化生活的形象反映。“假形舞蹈”之“形”,主要指動物,如鳳、龍、孔雀、鶴、獅、蛙、魚等。“假形舞蹈”是湖北地區眾多民間舞蹈中流布最為廣泛、形象最為生動、種類最為豐富的一類。其“假形”之“形”廣泛涉及龍、鳳、獅、虎、麒麟、獨角獸、象、鹿、馬、驢、牛、蝴蝶、鶴、蚌殼、魚、蝦、泥鰍、鲇、鱷、蛤蟆、烏龜、蛇、鼠、蟬、猴等,充分反映了湖北地區的多元民族存在與多樣文化內涵。鑒于此,本文以“湖北地區的假形舞蹈”為研究對象,著重從舞蹈流布與發展概況、舞蹈形態、舞蹈審美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和闡釋。
湖北地區的假形舞蹈流布廣泛,種類豐富,僅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湖北卷(上、下)》來看,其中收錄的假形舞蹈就有100余種之多。對此,本文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湖北卷(上、下)》為依據,著重從以下三個方面對湖北地區假形舞蹈的流布與發展進行分析。
(一)湖北地區流布最廣的假形舞蹈——龍舞、獅子舞、蚌殼舞、竹馬舞
1.龍舞
龍舞是湖北地區流布最廣的一種假形舞蹈。據不完全統計,湖北省內約99%的地區有舞龍習俗,其中以洪湖、潛江、江陵、陽新、崇陽為代表。這些地區的龍舞均有多種名目,反映出豐富多樣的形式特色。比如洪湖地區有龍燈、草龍、盤龍、地龍、板凳龍、龍舟;潛江地區有草把龍燈、草地龍燈、紙龍燈、戲龍頭香、五龍戲鳳;江陵地區有五龍戲珠、旱龍船、板凳龍、小金龍、草龍、龍燈;陽新地區有板凳龍、高腳龍、矮腳龍、九節龍;崇陽地區有龍擺字、單龍戲虎、二龍戲珠、三龍破花、五龍盤圣、七星伴月、九龍盤鼎、十三龍下海等。
2.獅子舞
獅子舞也是湖北地區最常見的一種假形舞蹈,廣泛流布在湖北省內約94%的地區,其中以武漢、應城、安陸、廣水為代表,名目、形式均豐富多樣。比如武漢地區有獅子、高蹺獅子、地獅子、雙獅戲珠、板凳獅子、僵獅、天獅;應城地區有獅子、高蹺獅子、天獅;安陸地區有咬獅子、皮獅子、麒獅舞;廣水地區有獅子、高蹺獅、火獅子等。
3.蚌殼舞
蚌殼舞作為湖北地區最普遍存在的一種假形舞蹈,廣泛流布在湖北省內約94%的地區。根據《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湖北卷(上、下)》的收錄記載,除沙市、五峰和巴東地區以外,其他地區均有此類舞蹈。蚌殼舞在湖北地區的名目稱謂與表演形式較為統一,多以“蚌殼”“蚌殼舞”“蚌殼燈”稱之,另有標識形式特色的“高蹺蚌”“鷺蚌相爭”“白鷺戲蚌”“鶴蚌相爭”“白鶴釣蚌”“蚌殼斗螞蝦”“漁翁捕蚌”等。
4.竹馬舞
竹馬舞作為湖北地區較為常見的一種假形舞蹈,分布在湖北省內約51%的地區。據不完全統計,湖北省內17個地市州中,除恩施州各地沒有竹馬舞的記載以外,其余地區均或多或少有竹馬舞現象,其中尤以十堰、孝感、荊州地區為代表。十堰地區的竹馬舞廣泛分布在鄖西、竹山、房縣、丹江口等地;孝感地區的竹馬舞廣泛分布在孝感市區、大悟、云夢、應城、安陸等地;荊州地區的竹馬舞主要分布在公安、監利、江陵、石首、洪湖等地。與其他假形舞蹈相比,竹馬舞的名目稱謂最為統一,均稱“竹馬”,也有部分地區稱其為“跑竹馬”“趕竹馬”“騎竹馬”“玩竹馬”。
(二)湖北地區最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假形舞蹈——鳳舞
與上述四種舞蹈相比,湖北地區的鳳舞雖不以流布廣泛、種類豐富而爭艷,但卻以最具地域文化特色而聞名。“鳳”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祥吉之物,更被楚人視為圖騰。楚人崇鳳之俗,在眾多文獻記載、考古發現及當代人文習俗中得到了充分證明。楚地的鳳舞,雖名目種類及流布發展不以數量驚人,但其特色鮮明,蘊含有深厚的楚文化內涵。事實上,崇鳳情結在湖北地區的民間舞蹈中有不同形式的體現,比如舞蹈名目、舞蹈形象、舞蹈動作、舞蹈情節等等。本文此處僅以“假形舞蹈”這一類分析整理了湖北地區的鳳舞,即主要憑借道具妝扮模擬“鳳凰”之形表演的舞蹈。從《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湖北卷(上、下)》來看,這一類鳳舞主要分布在十堰、荊州、咸寧、武漢、宜昌各地,其中以十堰最具代表性。十堰地區的鳳舞主要有“鳳凰舞”“鳳凰燈”“龍鳳船”三種名目稱謂,流布于鄖陽、竹溪、鄖西、房縣等地。
(三)湖北地區假形舞蹈形象最為豐富的地區——十堰、武漢
除上述內容之外,本文還對湖北省內假形舞蹈形象最為豐富的地區進行了統計分析。結果發現,十堰地區和武漢地區的假形舞蹈形象最為豐富。其中十堰各地的假形舞蹈涉及蚌殼、鳳凰、龍、獅子、竹馬、蝴蝶、螞蝦、蛇、鼠、魚、泥鰍、虎、象、白鷺、鶴、驢、麒麟等形象;武漢各地的假形舞蹈涉及竹馬、蝴蝶、蚌殼、鶴、龍、鳳凰、獅子、蝦、魚、驢、牛等形象。假形舞蹈形象的豐富多元,一方面可體現出上述地區假形舞蹈表演傳統的深厚及其舞蹈的興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其多元豐富的民俗文化內涵。
(一)舞蹈文化形態
“假形舞蹈”作為湖北地區眾多民間舞蹈中流布最為廣泛、形象最為生動、種類最為豐富的一類,蘊含有深厚的民族圖騰崇拜心理及各類生產文化內涵,是湖北地區多元民俗文化的形象體現。
其一,圖騰舞蹈文化。“假形舞蹈”假借“它物”之形態狀貌來傳情達意,其“形”多源自民族圖騰崇拜心理,是圖騰文化的形象體現,也是古而有之的“擬獸舞”傳統的當代遺存。比如湖北地區的龍舞、鳳舞以及其他有祥瑞寓意的獅子舞、麒麟舞等等。
其二,漁獵舞蹈文化。湖北地處長江中游,境內有大小千余湖泊與河流,被譽為“千湖之省”。湖北地區假形舞蹈中“蚌”“蝦”“魚”等形象極為多見,諸如“蚌殼精”“鶴蚌相爭”“老鴰啄蚌殼”“搭蝦子”“魚蝦鬧鲇”“蝦子燈”“五蝦鬧鲇”“金魚鬧蓮”“漁翁捕蚌”“泥鰍舞”“金魚舞”“鯉魚跳龍門”等均是湖北地區漁獵生活的反映,蘊含著濃郁的水鄉生活氣息。
其三,節慶舞蹈文化。與其他各地習俗一樣,湖北地區假形舞蹈的表演時節大多集中在春節、元宵節及其他節慶場合。其中以春節、元宵節期間最為興盛。總體來看,各類假形舞蹈在節慶期間,以游鄉行街的表演形式,傳遞節日的喜悅,表達人壽年豐的期盼。
(二)舞蹈表演形態
假形舞蹈以假借“它物”之形來傳情達意,“道具”是其主要的表演手段。從“道具”使用方式來看,假形舞蹈的表演形態有兩種,其一是手執道具表演,其二是穿戴道具表演。湖北地區假形舞蹈的種類雖然豐富多樣,但就表演形態來看亦是如此。比如湖北地區的竹馬舞、撲蝴蝶等以手執道具表演為特征;蚌殼舞、獅子舞、麒麟舞則穿戴妝扮成蚌殼、獅子、麒麟的形象表演。除此之外,類如龍舞、鳳舞、魚舞、蝦舞等假形舞蹈在表演形式上既可以手執道具而舞,又可以穿戴道具假扮其形而舞,充分體現出其表演的靈活性和趣味性。
假形舞蹈的表演形態除受道具使用方式影響以外,在表演的空間方式上也有兩類情況,其一是高空表演,其二是低空或中空表演。比如湖北地區的龍舞有高蹺龍燈、地龍燈、高腳龍、矮腳龍等;獅子舞的表演亦有天獅、地獅、高蹺獅子、滾燈獅子等。
湖北地區的假形舞蹈作為其民俗文化生活的形象反映,具有鮮明的模擬性、趣味性和通俗性特征。
(一)以模擬性見長
假形舞蹈的“模擬性”特征一方面體現在舞蹈表演的道具形象上,比如龍、鳳、獅、魚等道具造型形象;另一方面體現在舞蹈表演的內容及其舞姿形象上,比如鄖陽“鳳凰燈”通過對“鳳鳴、出巢、游園、尋花、戲牡丹、擦癢、理羽、打盹、朝陽、撲翅、三點頭”等的模擬再現,塑造出栩栩如生的鳳凰形象。
(二)以趣味性、技藝性取勝
湖北地區的假形舞蹈注重對趣味意旨和技藝難度的追求。作為節慶活動的主要表現手段,各類假形舞蹈以娛樂表演為主要功能追求,內容上講求詼諧、風趣、喜樂,形式上講求驚、險、難。比如“蚌殼精”中蚌殼精戲耍漁夫的情節幽默詼諧,生動有趣,而漁夫捕蚌的過程中則充分運用了“掃堂、前滾翻、后滾翻、倒立”等技巧動作來提高技藝性,增強其觀賞性。再比如龍舞、獅子舞等,其表演亦充分借鑒吸收了武術、雜技等動作技巧,舞蹈形象惟妙惟肖,生動有趣。
(三)以通俗性為本色
假形舞蹈以其通俗性本色,擁有最廣泛而深厚的群眾基礎。比如鳳凰燈中的“百鳳朝陽”、獅子舞中的“雙獅戲珠”、蚌殼舞中的“漁翁捕蚌”、麒麟舞中的“麒麟送子”、魚舞中的“鯉魚跳龍門”“金魚鬧蓮”“魚蝦鬧鲇”以及舞龍求雨、舞鳳呈祥等都是民俗文化中最具普遍性的內容。生動有趣的表演,簡單通俗的情節,是假形舞蹈在民眾生活中廣泛普及與恒久流傳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
本文以“湖北地區的假形舞蹈”為研究對象,主要從舞蹈流布與發展概況、舞蹈形態、舞蹈審美三個方面進行了分析和闡釋。
首先,在舞蹈流布與發展方面,本文指出龍舞、獅子舞、蚌殼舞、竹馬舞是湖北地區流布最廣的假形舞蹈,鳳舞是湖北地區最具地域特色的假形舞蹈種類,其中以鄖陽鳳凰燈最具代表性。此外,本文還指出十堰和武漢是湖北地區假形舞蹈形象最為豐富的兩個地區,體現出深厚的舞蹈傳統和多元文化特色。
其次,在舞蹈形態方面,本文指出湖北地區的假形舞蹈在舞蹈文化形態上表現為圖騰舞蹈文化、漁獵舞蹈文化和節慶舞蹈文化。其舞蹈表演形態在道具使用方面表現為手執道具表演和穿戴道具表演;在空間表現方面表現為高空表演和低中空表演。
第三,在舞蹈審美方面,本文指出湖北地區的假形舞蹈作為其民俗文化生活的形象反映,具有鮮明的模擬性、趣味性和通俗性特征。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編輯部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湖北卷(上下卷)[M].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