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翰金 (青島科技大學 266044)
綜合繪畫在中國的探索發展
袁翰金(青島科技大學266044)
在當今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時代交叉點上,首先要了解什么藝術才是中國獨有的,繼而才能創造出屬于中國的藝術。水墨材料作為中國文化藝術的象征符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們必須在不斷地發展演變中保證水墨文化不脫離時代的步伐處于永恒不敗的地位。除此之外,中國藝術的發展與中國哲學思想密不可分、互為表里,只有將哲學思想融于藝術中才能相輔相成達到至高的境界。任何一種藝術形式的存在都不能忽略他的精神性,也不能脫離他所處的時代,禁錮在象牙塔之中成為獨立的存在。
綜合繪畫;綜合材料;現代水墨;精神力量
中國對繪畫綜合性的關注要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末,這時期國外各種藝術思潮傳入中國,西方綜合繪畫在中國掀起熱潮的同時,許多藝術家們忽略了東西方歷史文化背景的差異性,并沒有對繪畫作品進行深入的剖析研究,并不能體會其內在的精神內涵和創作觀念,以至于藝術家們對西方繪畫的理解止步于單純的模仿,只不過是形式上、材料上的相似。甚至有一些藝術家盲目的抄襲畫壇上已經嶄露頭角的作品,這種偷來的藝術完全脫離了作者本身。正如近代水墨之父劉國松所講的那樣:“模仿西洋的與抄襲中國的,只是五十步與百步之分,都談不上創作的。”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筆墨紙硯能流傳至今必定有其獨特之處,它所呈現出的藝術效果是其他任何形式都不能與之比擬的,更是無法取代的。墨已經不單單是一種載體,它已經成為中國文化藝術的一種象征符號,許多藝術家都會被水墨、宣紙與生俱來的文化氣息所吸引,水墨在宣紙上所呈現的這種深淺、暈染的感覺都會令藝術家們癡迷、瘋狂。我們為什么要拋棄眼前如此有魅力、有中國特色的繪畫材料轉而去追求那些離我們甚遠的洋文化呢?
我們需要繼承傳統,將水墨材料繼續傳承下去。很多人在水墨的傳承認識上有誤區,他們認為傳承就必須使其處在一種固定的形式上代代流傳,其實非也,只有在不斷地演變中才能使水墨文化不脫離時代的步伐永遠處于永恒不敗的位置。
(一)劉國松和他的“現代水墨”藝術
劉國松在成為現代水墨大師之前也經歷了坎坷的藝術生涯,他試圖在油畫布上制作出水墨流動的感覺,后來他發現用油畫是無法表現出中國水墨畫氣韻生動的意境的,二者相結合顯得格外生硬,這時的劉國松終于明白,總是跟著西方的路子跑是不對的,我們決不能摒棄傳統,水墨最終還是應該在紙上下功夫。
有了對宣紙革新的想法,劉國松用了三年的時間去熟悉每一種紙張的特性,在他不斷地實驗探索中“國松紙”誕生了。劉國松用紙筋將畫紙上想要留白的地方先蓋住,畫后再將紙筋揭掉,畫面上就出現了一些自然的淺白線條。在毛筆的革新上,劉國松認為我們運用毛筆的熟練技巧是遠遠無法與古人相比的,那不如干脆不用筆作畫,他將用毛筆作畫進而拓寬到用拼貼、拓墨、水拓等新的手法來創作。
《錢塘潮》是劉國松水拓與拼貼相結合的作品,水拓畫的創作過程是先將墨汁和顏料滴入水中,等待他們在水中產生分散游離的效果后,將他們吸附在紙上,然后再對畫面進行進一步的加工處理。用這種方式作畫顯得更加的隨意自然,潮水奔涌而出的恢弘氣勢也給觀賞者帶來了深深的震撼。劉國松的抽象水墨繪畫作品不失中國傳統特色的同時又與西方抽象主義有異曲同工之妙,他不僅在中國繪畫的綜合上有了更進一步的突破,也保留了中國水墨畫獨有的氣韻生動的意境,表現出了山河的雄偉壯觀。
劉國松的成功給仍處在迷茫階段,找不到突破方向的藝術家們帶了一種啟示:在當代,中國水墨畫也可以有綜合性的突破發展。
(二)從“現代水墨”看中國繪畫的精神
1.傳統水墨與中國哲學的聯系
當代學者朱良志曾有這樣的論述:“中國人將哲學與藝術相融,哲學的高度發展是和藝術相輔相成的,哲學精神富于藝術境界之中,藝術是哲學的一種延伸,也是哲學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也有類似的理論,他提到繪畫有五種等級,而“自然”則排在首位,這與道家的思想不謀而合。
道家哲學的專注點并不僅僅針對藝術,卻以一種靈魂的力量影響著中國的藝術,道家的哲學思想始終貫通著中國繪畫藝術的發展演進。例如:《道德經》中主張自然無為、順應本心、天人合一,老子所崇尚的自然美對藝術家們的審美和觀念都具有影響。而莊子的思想也體現出了對美好大自然的贊頌和對自由的向往追求。縱觀中國的美術史,體現道家精神的畫作比比皆是。
在道家的影響下產生了“禪宗”,禪宗作為中國的哲學思想,其精神對中國的繪畫藝術也有一定的影響,如果說道家的思想主要影響的是創作者的世界觀,禪宗更側重于意境方面。
禪宗的引入是中國繪畫藝術情感表達上獨具魅力的一筆,他的出現使畫家不必面對青山綠水才能作畫,他們完全可以憑借參禪悟道的體會來保持內心的純潔性,并寄情于自己塑造的優美禪境中,寄托在山水之間,縱情的揮毫。
2.傳統水墨與現代水墨精神上的傳承
現代水墨相比較于傳統水墨,雖然在材料和形式上有所革新,但是其精神性是一脈相承的,在現代水墨繪畫作品中依然能尋到中國道家思想和禪學智慧的痕跡,朱進用他獨特的繪畫藝術在當代塑造出了一種無為的境界。
朱進的作品所表現的是身處于城市巨大壓力下的一群人精神狀態的真實寫照。面對巨大的壓力和快速的生活節奏,這些人沒有享受生活、思考人生的時間,金錢、權力、物質、欲望充斥著他們的內心。朱進的作品則是營造了一個與這種物欲橫流截然相反的世界,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無為之境。他所表現的精神世界正是來源于道家“自然無為、順應本心”的思想。
在材料的選擇上,朱進通過泥土來進行表現更顯示出他的獨到之處。泥土本身就帶有返璞歸真的本質特征,這與朱進的自然、無為精神高度契合。在他的作品《守望者》中,他用墨來做底,再用白石粉和泥土進行創作,將畫中人物的形象塑造的頭大身子小,具有很強烈的對比,人物頭部斑駁的感覺體現出生活在巨大壓力下的人們拋卻各種欲望后,他們的腦子里其實有著很豐富的情感,表現出朱進想回歸自然本真的藝術初衷。
現代人的精神內涵是推動現代水墨發展的動力,任何一種藝術形式的存在都不能忽略他的精神性,也不能脫離他所處的時代,禁錮在象牙塔之中成為獨立的存在,因為時代、社會、環境、生活都會或多或少的影響著我們的精神世界。然而創作出具有時代精神、民族特色的綜合繪畫作品是中國藝術家們不斷追求的目標。
[1]李君毅.劉國松談藝錄[M].河南出版社,2003.
[2]朱良志.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3]李耳.道德經[M].金盾出版社,2013.
袁翰金,學歷:碩士在讀,學校:青島科技大學,研究方向:美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