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月 (河南省工業設計學校 450000)
淺析野草在景觀設計中的運用
陳文月(河南省工業設計學校450000)
在信息化和城市化的雙重背景下,城市擴張對土地生命的干擾,是影響城市景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問題。在城市美化運動襲來的大潮流下,作為設計人應該更多地考慮城市生態設施建設問題,生態景觀必定是今后城市景觀建設重要的課題。野草的維護是今天景觀設計中的一個重要課題,也是在設計中體現鄉土美的一種表現,很多設計師也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相繼提出“野草之美”的觀點,在這里,也將“野草”的觀念帶進課堂,與設計專業的學生共同探討。
野草;景觀設計;鄉土
現階段我國正處在信息化和城市化的雙重背景下,大力發展城市的口號也正在猛烈進行著,就如同滿身金器的貴婦人,浮躁與炫耀充斥著整個城市,人們鏟去鄉土,鋪上地磚,拔去野草,種上名種古木。
在學生的眼中,顯然這就是城市景觀,這就是設計師的作品;在這里,我們就要探討一下城市景觀設計中鄉土野草參與重要角色的問題。
在現今各大城市景觀的設計方案中,對于野草的看法各不相同,針對野草的處理也有很多想法與做法,但對于野草的偏見,存在于各大城市的景觀設計中,有的設計師說這是一種時代偏見。
俞孔堅老師將這種偏見生動地歸納為“莊稼意識”和“好農人意識”。莊稼意識指的是在城市景觀建設過程中,奇花異草是應該被保護,而本地的野草應該是被鏟除的;而“好農人意識”指的是刻意于農藝之美,什么植物都要修修剪剪,比如節日的樹雕以及模紋花壇。在很多城市中,大量模紋花壇和樹雕的出現,無疑是16世紀法國皇家宮苑造園藝術遺留痕跡的仿制品,用在中國的各大城市,趣味低級,更談不上中國地方文化特色1
對于野草的偏見,顯然是一種時代的偏見,在這種意識倡導下的景觀設計必定是有害無益的。當成千上萬的姹紫嫣紅的花壇城市中盛行時,我們腳下的土地正在遭受污染和侵害,這是偏離協和自然的做法。龔自珍在《病梅館記》中感嘆人們對自然梅花的摧殘,諷刺當時人們的病態心理,那么對于野草的鏟除用病梅觀來形容也很貼切。
(一)野草在物質方面體現出的經濟價值
首先,野草的生長彰顯一個地域景觀的可持續發展水平。程緒珂老師講過:“我們人多地少,這么少的地不生產,還盡搞觀賞,對不起祖宗。”“將農業、林業、山水進行重新的資源配置,而不是簡單的觀賞,建設生態城市,是世界潮流”。
野草作為一種自生的作物,在使用中可以減少后期的維護,減免化肥的使用,減少人工能量的投入,在自然狀態下使土地具有生命,相互滿足其生長和循環的條件及物質基礎。
(二)野草在環境發展中體現出的生態價值
野草的存留在于營造一片自然生態系統。對于一個區域的生態,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數十年甚至數百年后,這里依然有鳥兒聚集歡鳴,依然有清流潺潺。俞孔堅老師說:“一個成熟的民族,懂得審美的民族,最能知道珍惜平常的美,尊重普通人,尊重普通的鄉土物種,這便是尊重足下文化與野草之美的真是內涵,做到了這一點,離和諧社會要求的人與自然的關系的和諧就不遠了”。而雜草是最好的鄉土物種,它們最具有繁衍能力和適應能力,所以最具有當地生態價值。
(三)野草在地域文化設計中體現出的精神價值
“景”在我認為不單單只是“觀”,更要包含一種感受,一種文化與內涵和一種歷史的延續。
人們用“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來形容野草的蓬勃生機,魯迅先生也曾經用文字贊揚野草不屈之精神,不畏困難,勇于磨練,永遠樂觀及頑強的生命力,這也正是在景觀設計中能夠隱性反映給游人的場地精神。
“新鄉土”這個詞在最近幾十年被廣泛地引用。不管是古人還是現代人,血液中都延留了某種鄉土情結。隨著生態意識的增強,人們越來越喜歡原生態的東西。就像沈從文的“湘西小說”,供奉著健康的人性和自然之美。在當代城市景觀設計中,“鄉土”成為一種設計潮流,這是和本地人的靈魂、生活習慣、歷史文化、文明傳承為一體的。
(一)廣東中山岐江公園富有生態的野草設計
土人景觀筆下的中山市岐江公園,是一個運用野草作為植物景觀的典型作品。在植物種植選擇方面,運用了上百種中山市及周邊的野生樹種及野草,野草之美在公園景觀中得到了價值體現。水岸棧道邊,種植了大量象草,這是中山本土的野生植物,象草與棧道交錯呼應,形成了自然生態的景觀體系。另外,在公園中,設計師還用到了荷花、茭白、菖蒲等本土生的植物,給市民帶來更清新自然,更具親和力的景觀感受。呈階梯狀的棧道間隔中種植有大量鄉土水生植物,引來了大量的生態物種,比如魚、河蝦及微生物,成群的魚浮游在棧道上的淺水中,與人更是達成和諧的交流,在自然的足下之美之余,又添不少人們參與的熱情。
(二)上海后灘公園極具親和的野草設計
上海后灘公園是上海世博會主場的后花園,也是重要的VIP休息場地,設計師俞孔堅老師說“因為它獲獎而懷著驚艷期待來這里的人們,是否會遭遇輕微的意外?我猜—定會。因為它,這么尋常”。在上海后灘公園設計中,土人團隊依然運用野草作為植物景觀的主要元素,在這一片江南濕地中,沒有絢麗的大樹,沒有從遠方移來的珍奇花木,運用蘆葦、茭白、菱角、楊柳等植物,春季油菜花、二月蘭盛開,夏季水稻和向日葵將開放,秋季的蘆葦、冬季的蕎麥花香,以另一種生命力和親和力感動著人們,不僅愉悅視覺,更注重人的內在體驗,讓人恍然置身于大都市里罕見的真正江灘!
做景觀不僅僅是做出視覺美感,更要做出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維護。我們堅決摒棄宴慶意識下一夜之間的美景和數天后的蕭條,野草無疑是締造小生態中有利因素之一。除了鄉土野草本身的自生能力外,它還為其他生物提供了生存環境和所要依賴的物質基礎,如鳥類、魚、蝦、青蛙、昆蟲等動物,各種微生物,從而滋養了野草生長的土壤和濕地、蒸騰水分、調節小氣候和小環境,形成局部完整的生態系統,達成自然和諧的狀態,怎能不給人舒適的感覺。
我們開發一個地區,發展一個城市,首先要做到尊重自然。尊重自然,回歸自然是當代城市景觀設計的一個潮流,將自然引入城市,使城市與自然融合,使人與自然和諧,尊重足下鄉土文化,切實發揮鄉土元素在城市景觀中的有利價值。
野草之美,就是善待腳下的自然,鄉土的自然。
[1]俞孔堅.城市景觀之路[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28-34.
[2]俞孔堅.足下文化與野草之美[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3-5.
[3]魏向東.城市景觀[M].中國林業出版社,2002:109-122.
[4]孔祥孔.以土地的名義-俞孔堅與土人景觀[M].三聯書店,2009:36-40.
[5]俞孔堅.文化生態與感知[M].科學出版社,1998:20-48.
[6](美)桑德斯.設計生態學俞孔堅的景觀[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3: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