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香 (永德縣文體廣電旅游局 677600)
傣族構皮手工造紙工藝傳承與發展研究
張麗香(永德縣文體廣電旅游局677600)
傣族構皮手工造紙工藝歷史悠久,是傣族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在2006年的時候就被國家納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可以說傣族構皮手工造紙工藝凝聚著傣族人民的智慧結晶,不僅對傣族人民具有重要意義,對整個中華民族文化也具有著重要的傳承意義。本文就是對永德縣的構皮手工造紙工藝進行研究,結合永德縣傣族人民構皮手工造紙工藝的歷史、工藝流程以及當前發展狀況,對傣族構皮手工造紙工藝的傳承與發展進行分析,希望探討出有效的策略促進傣族構皮手工造紙工藝的傳承創新。
傣族;構皮手工造紙工藝;傳承;發展;探究
在傣族文化中,傣族構皮手工造紙工藝是其中無比璀璨的一部分,它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精神價值和社會價值。本文從傳承與發展傳統文化的角度出現,對永德縣傣族人民的構皮手工造紙工藝進行研究,并對傣族構皮手工造紙工藝如何在現代社會中有效的傳承與發展等問題進行探討。
傣族構皮手工造紙工藝的歷史相對比較悠久,早在北宋時期王薄撰寫的《五代會要》里面就提到過,隨著歷史的變遷,傣族構皮手工造紙工藝并沒有消失,而是一直被傳承下來,在民國時期的《新篆云南通志氣?工藝考》中也有記載,并且在1994年被編制成熟的《永德縣志》當中也對傣族構皮手工造紙工藝進行了詳細的描述,這種傣族構皮手工造紙工藝其流程相對比較復雜,工序比較繁瑣,但是其品質卻十分優良,被長期廣泛地應用于傣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當中。
1.永德縣傣族構皮手工造紙工藝歷史
為了更好地了解永德縣的傣族構皮手工造紙工藝,筆者查閱了相關的歷史后發現,在永德縣內流傳的傣族構皮手工造紙工藝最早可以追溯到唐宋南詔大理時期,在那個時期,傣族人民就已經造出來大白棉紙了,隨后在近代又相繼造出草紙、毛邊紙以及包裝紙等。但是在現今仍被保留生產的只有永德縣的傣族構皮手工造紙。
2.傣族構皮手工造紙的工藝流程
傣族人民的構皮手工造紙工藝程序比較復雜,主要分為13道工序,第一道工序是采料,這種造紙的原料是生長于云南地區的構樹植物構樹皮,一般是在中秋節前后這個時期進行構樹皮的采剝。第二道工序是曬料,是指將曬干后的構樹皮放入水中浸泡大約2-3天。第三道工序是拌匯,就是將傣族人民生活中常用的做飯生火的木灰與浸泡好的構樹皮料進行攪拌,讓其發酵。第五道工序是蒸煮,這一道工序是將已經進行拌料過后的構樹皮放到鐵鍋里進行蒸煮,讓構樹皮變得軟化,蒸煮的時間一般要在12個小時左右。第六道工序洗滌,就是將蒸煮過后的構皮用清水洗滌干凈。第七道工序是挑揀,這一道工序比較重要,要根據構皮的質量,進行挑揀,以此來制造出不用質地的構皮紙。第八道工序是搗漿,是指將挑揀好的纖維放在平面光滑的石頭上用木槌進行敲打,直至打成漿,這個時候,造紙纖維就完全形成了。第九道工序是澆紙,這一道工序是制作構皮紙最復雜的一個步驟,最終制作出來的構皮紙能否光滑平整都取決于這一步驟,首先要將布簾框放在水槽上,在往固定的布簾子框上放上已經搗好的漿液,然后在水中不斷搖晃布簾子框,這是為了利用水的平衡力來讓紙貼在布簾子框上。第十道工序瀝干,是指將水槽從布簾子框中取出,然后將水瀝干。第十一道工序刮平,在這一道工序中要用瓷碗口將半干的紙進行刮平,讓紙張看起來薄厚程度一樣,也比較光滑平整。第十二道工序是曬紙,在對紙張刮平之后放在陽光下進行曬干。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揭紙,在這一道工序中需要使用專門揭紙的木撬,將紙張從布簾子框上進行剝離出來,一般10張為一打,100張為一捆,裝好放起來。
1.完善非物質文化保護法,保障傣族構皮手工造紙工藝傳承與發展
隨著經濟的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就越來越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對于傣族構皮手工造紙工藝,在2008年,永德縣人民政府就制定了《永德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管理辦法》。從此傣族造紙工藝受到了專項的法律保護。但是由于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比較多,種類也比較繁雜,還存在很多的法律漏洞。因此,為了加強對傣族構皮手工造紙工藝的保護,還需要地方政府制定更加詳細的保護法和相關規定條例,與此同時還要建立培訓機制,加強對構皮紙工藝的宣傳,讓更多的人去學習傣族構皮手工造紙工藝。
2.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提高全民保護意識
傣族人民是構皮紙工藝的創造者和傳承者,為了更好地對傣族構皮手工造紙工藝進行傳承與發展,需要傣族人民積極參與到當中來,共同形成保護意識。只有讓全民都自覺參與到傣族構皮手工造紙工藝傳承與發展中,這個工藝才能夠被有效的傳承。同時政府也要加大扶持力度,首先可以通過媒體手段,對傣族構皮手工造紙工藝進行宣傳,讓更多的人了解到這種工藝,提高全民的參與性,為傣族構皮手工造紙工藝傳承與發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其次,可以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知識與傣族構皮手工造紙工藝進行有效的結合,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全民的關注度、最后還可以建立相關的文化展示平臺,對傣族構皮手工造紙工藝進行宣傳,如站看會、研究會、手工展示等平臺都可以加深人們對傣族構皮手工造紙工藝的認識。
3.傣族構皮手工造紙工藝與市場環境相結合,不斷創新發展
我國國務院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制定的指導方針是“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因此,傣族構皮手工造紙工藝傳承必須要與其手工造紙市場環境相結合,對于造紙的種類不斷創新,并對其用途進行創新性開發。傣族構皮手工造紙工藝本身富含著豐富的傣族文化,具有非常鮮明的民族特色,在對傣族構皮手工造紙工藝傳承與發展的過程當中,要能夠抓住當今消費者的消費心理,隨著經濟的日益繁榮,生活節奏的加快,都市中人覺得生活和工作的壓力非常大,他們渴求回歸自然,追求本真。所以要根據消費者這種綠色生態的消費心理,將傣族文化元素融入到手工造紙的設計與生產當中,提高傣族構皮手工造紙的文化內涵,發展民族文化產業。除此之外,還可以與旅游市場相結合,通過多種有效的營銷手段,拓展傣族構皮手工造紙的市場份額,實現在發展中對傣族構皮手工造紙工藝傳承。
總而言之,傣族構皮手工造紙工藝是傣族人們千百年來的歷史傳承,在傣族人民心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不論時代怎樣的變遷,傣族人民憑借著智慧和靈巧的雙手將傣族構皮手工造紙工藝傳承與發展至今,在現代市場背景下,我們絕不可以因為科技的迅速發展,就忽略對傣族構皮手工造紙工藝傳承與發展,而是要根據現有的手工造紙市場環境,對傣族構皮手工造紙進行創新,使其適應市場需求,提高其市場競爭力,在其發展中對傣族構皮手工造紙工藝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傳承。
[1]劉星,黃小剛.傣族構皮手工造紙工藝傳承與發展探析——以臨滄市永康鎮芒石寨為例[J].臨滄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3(3).
[2]顧建豪,俸向東,蔡靜華.芒團白棉紙技藝流芳傳世——記傣族構皮手工造紙[J].云南檔案,2015(7).
[3]朱霞.云南孟定傣族的傳統手工造紙[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