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夏菲 (湖南涉外經濟學院音樂學院 410000)
湖南民歌藝術特色探析
范夏菲 (湖南涉外經濟學院音樂學院 410000)
湖南民歌有著較為深厚的文化背景,且歷史悠久,是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中的智慧結晶,是湖南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湖南民歌在曲式、歌詞、聲腔、語言等藝術方面獨具特色,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不僅給人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民族個性,同時對當地的文化、中國民歌的發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湖南民歌;藝術特色;作用
湖南民歌是湖南傳統民族文化中的瑰寶,它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代表著不同時代湖南人民的藝術審美。湖南民歌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種類繁多,大致有渾園響亮的山歌、婉轉抒情的小調、低沉悲傷的曲藝、氣勢磅礴的勞動號子、以及奮發向上的革命歌曲等等。由于受地理環境、民族結構以及方言等因素的影響,使得湖南民歌的曲調變化多樣,旋律悠遠動聽,感情樸實而真誠。
湖南民歌由湘中、湘東、湘西、湘南四個民族區域組成的漢族民歌和以土家族、苗族等為主的少數民族民歌構成,漢族在湖南境內分布廣泛,而少數民族卻地廣人稀,湖南地方方言的復雜性決定了地方性語言“隔山不同音”的特點。每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民族語言,就連漢族,不同地域的方言也存在著較大的不同,因此湖南民歌的語言因為不同方言的音韻不同而獨具特色,湖南地形復雜、民族雜居形成了湖南民歌豐富多彩、曲式結構各具特色的獨特格局。
雖然湖南民歌的曲式繁多且結構嚴謹,但是大多數的曲式都屬于單一樂段結構,主要包括單句體、二句體、三句體、四句體、自由體等樂段。例如,湖南民歌《要嫁妝》是單句體的樂段,而《瀏陽河》屬于四句體的樂段結構,前面的三句是4小節句幅,第四句則應用了襯詞擴展成為5小節句幅。除了由單一樂段構成的曲式,湖南民歌還有由二段體、三段體等構成的曲式結構。
民歌的歌詞詞體除了偶爾用三三結構的六言句形式,大部分都是用四三式七言句式結構,再與七言句結合交替、變換使用,五言句體一般只以變體形式出現,由其單獨構成的民歌則較少。七言句詞體又分為偶數句七言四句體、七言二句體和七言六句體;奇數句又包括七言一句體、七言三句體和七言五句體,其中使用最多的則是奇數句中的七言五句體。除此之外,七言句還有七言三句半、多句體等變體的存在。其中,將歌詞中的某一句或兩句變為數半句式結構,則稱為多句體。它打破了傳統七字句的句式結構,增強了詞語的表現容量和語言的藝術性和趣味性,擴大了詞體篇幅,使歌詞更加優美,更能表現情境。在湖南民歌中,常用七言帶多四句體和七言帶多五句體的七言多句體民歌。其中一般二三句為多句或者只有第三句為多句的稱為七言帶多四句體,而七言帶多五句體則句式自由、句幅長短不一、無一定規律、猶如說白,可以是三四句為多句,也可以是四五句為多句,還有四句體、五句體、六句體形式或者由長短句構成的多句體等自由句式。
湖南民歌歌詞除了句式、詞體上的講究,襯詞也是必不可少的。獨特的襯詞運用較為廣泛,如哎呀、嗬地嗬、哎喲地、喂嗆喲、哆、嘛、哦、啊、吐、嗚、呢等,這些襯詞單獨使用時,無法表達深層的含義,但是與曲調配合使用后,可以讓歌曲更為生
動、活潑,使民歌在渲染氣氛,揭露人物內心思想感情等方面達到了較高的藝術境界,地方特色更是得以體現。例如,民歌《花裙子角下吊鎖須》中,寫到“(我)不吃你的(東豆、南豆、西豆、北豆、荔枝、江西蘿卜、喲凍米茶)”,這里一連串的襯詞主要是作為補充說明和形容,不僅極大擴充了樂句,同時也表現了內容。
除了襯詞的使用,湖南方言的獨特性也成為了民歌歌詞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湖南的方言中,由于不同的地區方言格局特色,所以使用的襯詞也不盡相同,使用的虛詞都是地區方言中經常使用的口語音節或慣用語。一般從使用的襯詞就可以確定民歌的地域性以及當地的特色。這樣,襯詞的使用也增加了民歌的活潑性,突出了當地的特定風格,而且也可以改變正詞韻律。
湖南民歌不僅可以通過高亢響亮的山歌、柔和抒情的小調、歡快活潑的花燈、低沉悲傷的曲藝、氣勢磅礴的勞動號子以及奮發向上的革命歌曲等來抒發不同的思想感情,同樣也可以通過獨特的聲腔來傳達人們心中的情感和意愿。湖南省的民歌廣泛流傳,當地人把湖南民歌的聲腔分為“高腔”、“平腔”、“低腔”3種類型。其中,高腔民歌比較高亢、遼闊,且節奏自由,在尾音中常有“阿嗚啊嗚”等襯字,一般是成年男子在野外用假聲歌唱的腔調;平腔民歌則比較悠遠綿長,大多為成年男子在野外用真聲唱的腔調;低腔則比較柔美,節奏性也比較強,且音量較小,多數為婦女在室內唱歌。而高腔中又有波音腔、咩咩腔、以及打握吹等的運用。讓其緊跟時代的步伐,并且在對其進行創作時,結合時代特點及背景,先進行理論研究,使其涅槃重生,獲得新的生命力,雖然民歌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社會生活中產生的,但是在創作中卻形成了自己無法被復制的風格和藝術特點,所以,就必須對其進行深刻的研究和探討,才能提高民歌創作的質量及品味。例如,上個世紀50年代白誠仁老師借鑒了湖南民歌《打羅冬冬》和漁歌《朝拜香》創作了《洞庭魚米鄉》,著名歌唱家何繼光先生運用真假聲結合的湖南特有高腔唱法,使這首具有湖南地方色彩的歌曲音色對比鮮明,體現出一種蕩氣回腸的大氣之美。
(一)波音腔的運用
聲音是像水的波紋一樣進行傳播的,民歌歌者在唱歌時一般以自身為基礎,然后向上向下構成各種音程以后再形成多種波音,而這些波音則可以裝飾、豐富長音行腔,波音的應用,讓民歌的演繹擁有了濃郁的生活氣息。波音一般是根據各地區的特色語言及民歌的風格形成的,在基礎音的上方構成小三度音程,在基礎音的上方構成大二度音程,湖南高腔民歌的特點就是在基音上方構成小三度音程的波音來行腔裝飾,即上方小三度波音。這類波音的波動幅度就好像在不斷地向上跳躍、拔起,既開朗、又挺拔,波動幅度比較大,生動形象地詮釋了湖南地區群峰峻峭、高聳堅毅的特征,給聽者一種穩重、肅穆、燎亮、豪放之感。大二度音程的波音,雖然有羽上構,但是大多數都是微上構,如果是其他的,湖南民歌就會陷入不倫不類的尷尬境地。因為湖南民歌的主要調式就是微、羽兩種,所以微、羽兩音就是湖南山歌中最重要、最常用的音。而商、角兩音是微、羽兩種調式中的骨干音,所以相對來說,大二度波音比小三度波音要柔和,比小二度波音要穩定,所以商音上構角音也只是偶爾使用,但是在需要開朗、舒展的效果時,一般采用商音上構角音。
(二)咩咩腔的運用
除了波音腔,咩咩腔也是湖南民歌長音行腔的又一特點。在長音行腔中,在聲帶穩定發聲的同時,聲帶邊緣繼續波動,以此產生類似于山羊咩咩叫的效果,就叫咩咩腔。咩咩腔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而且給人營造一種以純樸、靈巧的氛圍。在演唱時,可以根據演唱者的能力以及身體狀況自由發揮、自由加花。他們把咩咩腔比作彎兒,加花越多,加得越巧妙則能力更勝一籌。由于山區的人們家里都養有山羊,少則幾只、多則幾十只,而且羊的性情比較溫和、聽話,深得民眾的喜愛,因此咩咩腔也是對自然界的一種模擬。羊的叫聲獨特,讓人們在模仿中找到興趣,并且時間久了,咩咩腔也成為了一種行腔技法,讓民歌更具特色,風韻更加的吸引人。
(三)打握吹的運用
握吹是在民歌中普遍使用的襯詞,并且在民歌中占據一定的地位,是湖南民歌中最常使用的一個詞。在氣流的沖擊下,在聲帶擋氣的作用下發出打握吹的主要母音是U、O,并且隨著音的逐漸升高,在咽腔上逐漸向O靠近,并逐漸變形。唇形的變化過程為:唇形為O型即圓形,然后逐漸變小,再從小變為稍小,而舌位也逐漸從后高過渡到后半高,色彩也有暗過渡到稍暗,這里的暗是變圓變暗的色彩,與其他母音相比,其頭部腔體中的共鳴效應更充分。致遠性是打握吹的一大功能,要把聲音從一座山傳到另一座山,就必須運用打握吹的變化方法發聲,才能讓聲音傳得更遠。要想演唱好湖南高腔民歌,就必須練好基本功——打握吹,在湖南民歌中,我們可以經常聽到高亢挺拔,聲振山谷的握吹聲,以及優美的叩呀握吹地的襯詞,它是構成民歌的重要部分,也是一種常用的潤腔手法。
湖南民歌大多是由地方方言與民間傳統曲調結合而成的,湖南特有的方言腔調對歌曲的風格曲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鮮明的地方特色會給藝術作品賦予獨特的藝術價值,讓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地方特色也逐漸成為文藝作品中藝術特色的重要標志之一。例如,湖南民歌的歌詞中會使用“我哩”“滿哥鬼”“咯幾日”“坎坎子”等極具地方特色的地方方言詞匯,給歌曲烙上湖南獨有的印記。
相對于普通話的標準陰陽平聲,湖南話的陰陽平聲略低,其它各聲的高低走向剛好與普通話的發音相反。例如,在《放風箏》中,用湖南方言讀“篾”“紙”“蝶”“風”等字時,音較短,語調也較短,但是它能夠與曲調完美結合,主要原因還是由于此時的音樂旋律也處于低音區,配上獨具特色的湖南方言,演唱時,曲子也比較自然且活潑,讓曲子能夠更傾向于生活。與以普通話為代表的北方語系相比,湖南地方方言與其存在的主要差別表現在“聲”“韻”“調”上,在湖南方言中,除了湖南桑植民歌,“聲母”中很少有翹舌音的出現。兒化音的使用,讓人聽起來沒有那么浮夸,很樸實、親切,把人們帶入了情境中,有感而發,極具特色,讓聽者為之動容。
唱歌最重要的就是對氣息的把控,尤其是唱湖南民歌時,對于氣息的把控更為考究,但是又與其他歌曲曲風有些不同,講究跳躍感與靈動感,所以,在保持氣息穩定的條件下,要加強聲音的跳躍感和靈活度,才能完美表演出湖南民歌的生動活潑,才會聽起來婉轉動人。例如,悠揚動聽且將湖南地方方言的聲韻與音樂的曲調完美結合的具有南方民歌風格的歌曲《放風箏》,其藝術水平高超,其中“我放……我放……我放風箏去散心”的歌詞唱詞頗長,對氣息的要求也近乎苛刻,其中的換氣點不在樂曲的小節線處,這就要求根據歌詞的意思來斷句,短促而清晰地咬字吐詞,在保持氣息平穩的基礎上自行換氣。在湖南民歌的演唱中,運用了較多的舌顫音,且大多是即興的,使用十分巧妙,演唱者不僅需要熟練舌顫音的演唱技巧,而且需要培養音樂的感受力和表現力,增強其自身修養,修煉自身素質,在演唱過程中靈活運用各種音樂技巧,融入自身感情,將聽眾帶入情景。除此之外,倚音和顫音的應用也比較頻繁,例如,湖南民歌《洗菜心》中運用了顫音的“繡房中”的“中”和“洗菜心哪”的“哪”等字,以及加入了情緒的“中”和“哪”兩字,讓音樂更加活潑生動,旋律更加優美,也讓歌曲更加靈動。
[1]馬昕.湘西土家族民歌特點分析[J].作家,2010,(24).
[2]李舒藝.淺析湖南民歌的藝術特點[J].大眾文藝:學術版,2012,(13).
[3]董海燕,湯志平.湖南桑植民歌藝術特色初探[J].時代文學,2009(11).
[4]殷瑩,黃劍敏.湖南桑植民歌的藝術特征[J].大舞臺,2014,(12).
范夏菲:女,漢族,碩士研究生,湖南涉外經濟學院音樂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民族聲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