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倬豪 張 琦 (重慶工商職業學院 400000)
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研究
陳倬豪 張 琦 (重慶工商職業學院 400000)
伴隨“互聯網+教育”的不斷發展,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興起,高職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以此為契機,遵循“ 一體化設計、結構化課程、顆粒化資源”的總要求,逐步探索網絡化教育新模式,促進信息技術與專業課程的融合,加快教學資源庫建設的步伐。本文以重慶工商職業學院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為案例,對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進行探討。
教學資源庫就是利用現代信息科技技術,將教學資源進行整合,結合網絡的快捷、共享等特點,目的是作為現代教學的輔助手段,最終打造成為支撐開放、互動化、多媒體的共享式資源庫,為各種情況的學者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
教育部教職成司函[2016]61號文件指出“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簡稱資源庫)建設是順應“互聯網+”發展趨勢,推動信息技術在職業教育專業教學改革與教學實施領域綜合應用的重要手段。” 教學資源庫是目前高職院校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互聯網雖能為我們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但是由于資源過多、過廣、冗雜,學習者不易有針對性地學習,學校教學資源庫的建立可以克服這些弊端。資源庫建設為師生搭建有起效的教學資源平臺,為教學和科研提供豐富、多元的教學素材,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幫助,為教師科研拓寬通道,助推教師專業成長,實現教學專業資源共享。
1.資源庫建設的目標
(1)整合優勢資源,建設共享型資源庫
本著“校企聯合、共建共享、邊建邊用”的原則,整合多方優勢資源,合作建設優質專業教學資源和網絡服務平臺,實現最大限度的資源共享。
(2)瞄準對象需求,建設實用型資源庫
對文化創意產業和建筑設計行業的發展背景、企業人才需求狀況和畢業生就業能力進行充分調研,使教學資源庫內容與就業崗位實際工作緊密關聯,確保資源建設的實用性。
(3)個性定制門戶,建設友好型資源庫
人機交互界面友好,能實現資源訂閱與個性化資源自動推送,同步開發移動終端程序,確保資源庫易用、好用。
(4)追蹤行業動態,建設領先型資源庫
采集國際、國家和行業的最新標準,以“新技術、新工藝、新標準、新設備”的應用為重點,及時更新專業教學資源,確保資源內容的先進性。
2.教學資源庫建設的思路
(1)校行企聯合,組建團隊
構建校校合作、校行企結合模式;匯集文化創意產業和建筑設計行業骨干企業和骨干高職院校的技術資源、社會資源和人力資源;聯合國內兄弟高職院校、知名企業、研究機構、教育部行業指導委員會以及高教出版社成立建設團隊,共同開發資源庫。
(2)系統設計、整體解決
以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和社會服務能力作為既定目標,對課程體系、教學設計、教學實施、資源建設進行頂層系統設計,構建兼顧職前教育與職后教育、專業教育與教育指導、技能培養與技術更新的整體解決方案。
(3)制定標準、開發資源
依據教育部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標準,確定需要建設的資源內容、要素和標準。同時遵循通用的網絡教育技術標準,將優質教學資源有序整合。開發行企共建資源收集渠道和整理途徑;對接行企職業技能人才標準,適應職業崗位知識、能力、素質要求,達到建設內容充實、形式多樣、貼近工程實際。
(4)保障服務、邊建邊用
依托教學資源庫各建設單位的技術力量,開發網絡服務平臺,實現知識點的交叉訪問、檢索、下載、在線學習、在線操作、在線測試、自主創新、組合創新等功能,并能滿足在線用戶10萬人的訪問需求。資源庫采用“邊建邊學、邊建邊用”的建設策略,以真正推動優質資源開放與共享利用。
(5)持續更新、開放推廣
建立資源庫運行與推廣機制,有計劃有組織地推廣資源庫在相關院校和社會的應用;創建資源庫更新維護機制,確保教學資源滿足教學需求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3.“線上線下”一體共享型教學資源庫的構架
資源庫建設工作始終圍繞學生、教師、企業員工、就業/創業者、設計消費者展開,資源庫的設計規劃工作以五者的學習需求為出發點和訴求點展開,資源庫結構包含四個層次:用戶層、需求層、資源層和素材層。
4.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內容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內容針對用戶群包括“教學應用模塊-社會服務模塊-資源管理模塊”三個模塊,針對教師、學生、企業員工、就業/創業者、設計消費不用群體,建設專業信息庫(專業園地)、課程資源庫(課程中心)、素材資源庫(素材中心)、職業技能訓練庫(技能訓練)、資格認證庫(培訓認證)、行企信息庫(行企專家)、就業服務庫 (就業資訊)、藝術體驗館。
1.加強優質資源開發和共享,構建開放型學習平臺,為各類學習者免費提供服務。資源庫運用簡單易懂的文本、重點突出的圖片、內容豐富的PPT、聲情并茂的教學視頻、短小精悍的微課等多樣化技術整合豐富優質的資源,形成自主、智能、交互、個性化、一站式的學習平臺,將最大限度地滿足高職院校教學需求。
2.深化教學模式改革,滿足個性化、多樣性需求,促進藝術設計專業教學質量提升。采用“共性+個性”的教學模式,根據不同使用者在不同場境下的需求進行素材的不同組合,構建出個性化學習方案、課程體系和訓練體系。最大限度地滿足高職院校教師、學生、企業員工、就業創業者和設計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全面提升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3.促進產學研一體化發展,提高企業人員知識和技能水平,企業得實惠,辦學宗旨進一步彰顯;建成后的資源庫,為從事文化創意產業和建筑設計行業的相關人員提供遠程培訓、繼續教育服務,滿足企業人員對多樣化資源學習和使用的需求,使校企融合更加深入,實現產學一體化。
4.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提升教師教學能力,促進教師素質全面提升,形成教學相長的良性循環;豐富的教學資源,為“翻轉課堂”、“混合教學模式”的實施提供支撐。基于本專業職業崗位和能力要求構建的大量圖文并茂的教學資源、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和技能訓練體系,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習效果,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5.創建藝術體驗館,普及藝術設計專業知識,提升市民審美素質。藝術體驗館以公眾易于理解、接受和參與的方式對藝術、設計知識進行普及教育,提升市民審美素質。
教學資源庫是為教學服務的,因此,高職院校教學資源庫的建設,應結合本校專業群的實際,根據教育部對高職技能人才培養的要求,按照教育部《關于做好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2016年度相關工作的通知》的精神,以“便捷、成效、促用”的原則,“能學、輔教”的功能為目標。以學習者為中心,建立內容豐富,數量冗余,資源表現形式多樣的,全體教師積極參與的高質量教學資源庫。為教師的教學模式的深化改革提供更廣闊的資源平臺和充足的保障。使學生通過資源庫的使用鞏固所學和拓展學習。
[1]教育部關于印發《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的通知.教技[2016]2號.
[2]教育部關于發布《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規范》的通知.教職成函[2015]1號.
[3]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關于做好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2016年度相關工作的通知》教職成司函[2016]6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