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文 (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 215000)
淺談音樂的色彩性
王 文 (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 215000)
不同的音樂類型會給人不一樣的色彩感受,影響音樂色彩的因素有很多,可以從音樂的節奏、力度、音色等等的變化來感受不同色彩的音樂,這種變化會讓人的腦海中產生一種視覺色彩的想象畫面,我們從色彩入手來理解音樂,能夠更好的詮釋音樂這門藝術。
音樂;色彩
音樂藝術是一門聽覺藝術,當你聽到一段音樂時,腦海中更像漂浮著一幅圖畫或者幾幅圖畫的組合,音樂的不斷變化、高低起伏,可以讓人感受到作曲者想要表達的色彩感受,其實音樂和繪畫是相互感通的,很多人的都具備感官聯覺的潛質,有很多的藝術家、音樂家都表示有這種能力,著名音樂家梅西安講述過自己的經歷,他說:“每當我聽到一個聲音,或者看總譜的時候,我就想到了色彩,當我作曲的時候,會呈現出各種顏色,我就設法把這些顏色用寫進我的音樂中,當我想到和弦和音響綜合體時,它們總帶有色彩的結合。”俄羅斯的畫家西瓦里.康定斯基不僅是著名的抽象派畫家,而且還是業余大提琴手,他經常聆聽著音樂作畫,音樂會使他的眼前出現色彩輪或一幅畫面,他的很多作品都具有音樂性。其實,音樂就像畫畫一樣,作曲者可以調和自己喜歡的顏色,繪制出不同的色彩來表現自己的情感;在音樂作品中,影響音樂色彩的變化是由很多方面組成的,比如說音色、調式、節奏等等,而這些因素變化都會使音樂的色彩發生變化,下面主要從四個方面音色、調式、節奏和速度來感受音樂色彩的變化。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音色,音色在音樂的表現上指一種表現的工具(例如樂器或者人聲)區別在于每一種表現工具的色彩特質。音樂作品中會有不同類型的音色變化,音色的變化就像繪畫中顏色的變化是一樣的。音樂中的音色與繪畫中的顏色同樣都能給人以明朗、鮮明、溫暖、灰暗等感覺,當音色變化給人的感覺是明朗的那顏色也是明朗的,當音色變化給人的感覺是灰暗的那顏色也是灰暗的。由于與音色的不同,使得各種人聲和樂器的表現呈現出豐富的色彩和巨大的表現力,就像繪畫離不開顏色一樣,音樂藝術也離不開音色。
有音樂家認為不同樂器有著它獨特的顏色,例如,長笛的音色是藍色的,鼓是紅色的,弦樂是黑色的……法國作曲家圣桑的作品《動物狂歡節》,這是一部描寫型的音樂,作曲家把樂器的音色運用的淋漓盡致,這部作品當中描寫了很多的動物,有公雞、天鵝、兔子、杜鵑、大象等。其中,在描寫大象的那個樂章,作曲家抓住大象走路時笨重的特點,大膽地運用了貝斯獨奏來表現大象的腳步聲,貝斯本身的音色讓人感覺就是沉重的,色彩是灰暗的,而作曲家恰恰利用了這一樂器音色的特性,來描述大象這一樂章。而在這部作品中還有一章是描寫天鵝的場景,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一群優雅的天鵝在嬉戲,作者運用弦樂和鋼琴兩種樂器的合奏,仿佛像是給這一幅美好的畫面涂上了顏色一樣,鋼琴的琶音一出現就像是代表著綠色的清透的湖水,弦樂就代表著高貴優雅的天鵝,這段音樂最后還被寫成了著名的《天鵝之死》。
調式是以某一個音為中心,按照一定的關系組成的樂音體系,根據主音的不同以及其他音序的排列方式不同,可大致分為分為西洋大小調式和中國民族調式兩大體系。
最早在19世紀,明頓圖教授在倫敦皇家學院進行了“彩色風琴”的表演,他把12個半音擬出一個色彩音階,而且是好幾個八度,在演奏中,他把風琴彈奏產生的彩色光線投影在樂隊上方屏幕上,使人們感到音樂與色彩緊密地聯系起來了。
曾經牛頓也認定過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相當于C、D、bE、F、G、A、bB七個音;還有些音樂家認為調性是有色彩的,C大調是白色的,G大調是黃色的、A大調為玫瑰色的等,最簡單的還可以理解為大調旋律的色彩一般比較明亮、輝煌,適于表現蓬勃向上的、歡快熱烈的、宏偉大氣的明朗的色彩情感;小調式旋律一般色彩比較柔和、暗淡,適于表現憂傷的、抑郁的、懷念暗淡的情感色彩;而中國民族調式的旋律大多都比較優美動聽,婉轉悠揚,有著獨特的東方色彩。例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這首歌曲,運用了小調調式的旋律來描述莫斯科夜晚的寧靜和月光撒下街道的那種柔和。
音樂的節奏與大自然同步,與生命活動同步,與人的感情生活同步。在音樂中,節奏往往賦予音樂鮮明的性格特征,使音樂形象的塑造更加生動。且不同的節奏型具有不同的表現作用,我們在聽貝多芬的鋼琴曲《升 C小調奏鳴曲》第一樂章時, 這個樂章是在貝多芬與伯爵女兒失戀告終的情況下寫的,其實是表達作者痛苦憂郁的心情的,持續奏出的三連音表現出柔情抑郁的色彩。(見圖一)
美國流行音樂形式之一:拉格泰姆,是爵士樂最早的雛形,拉格泰姆是一種注重節奏變化而不注重旋律、情緒歡快而別具一格的音樂形式。這種音樂形式特別注重節奏的變化,尤其旋律聲部大量運用切分音,這種節奏型給音樂賦予了歡快詼諧的色彩。(見圖二)
音樂表現不同的審美情感時,會采用相對應的節奏和節拍,如平靜時,多用平緩的節奏,長時值的音;激動時多用緊張急促的節奏和強弱交替頻繁的節拍。
音樂在表現不同的色彩情感時,會采用相對應的節奏和節拍,如要表現平靜、灰暗時,多用平緩的節奏,長時值的音;激動熱烈的色彩多用緊張急促的節奏和強弱交替頻繁的節拍。
音樂表演中速度的快慢也會影響音樂的性格色彩以及音樂的基本形象。一般來說,快的速度多表現歡快、緊張、興奮、恐慌、活躍等情緒特征,用色彩顏色來表示多以暖色調為主;慢的速度則多與安詳、寧靜、憂愁、沉思等情感特征相關,用色彩顏色來表示多以冷色調為主。作家尼姆斯基·科薩科夫的作品《野蜂飛舞》,是屬于描寫型音樂。在這部作品中采用了密集的節奏型,而且節拍的忽強忽弱和音符快速上下行的演奏方式,描繪出野蜂群舞的場景,非常之形象,我自己對這首作品做了實驗,把這部作品的播放速度放慢數倍,放給學生去聽,學生完全感覺不到作曲者描繪的場景,色彩感受也從原來的暖色調轉為冷色調。
當我們拿到一首曲譜的時候,都會有速度的標記,音樂速度與樂曲想表現的音樂色彩有著密切的聯系,隨意改變樂曲的速度,就會扭曲作曲者真實的創作意圖和色彩感受,所以速度對音樂彩色來說是意義重大的,音樂形象的特點多多少少都跟進行的速度相關,想要表現完整的音樂色彩情緒或者音樂場景,都需要配合不同的音樂速度,這樣,才能使音樂形象更完整、音樂色彩更豐富。
在長期的音樂分析和音樂實踐當中,音樂的音色、節奏、調式等元素變化都會使人們總結出一定的情感經驗,而情感的經驗又會反應在視覺色彩上,聽覺藝術和視覺藝術本來就是相同的、互相影響的,聽覺感知是富有想象力的,對于不同的人甚至年齡、文化的差異對于音樂色彩的感知可能是完全不一樣,我們不能說每個人聽到C大調都是白色,a小調就是憂郁的,也不能說三和弦就是表示狹隘的,減七和弦就是絕望灰色的,由于個體差異的不同,對音樂的感知能力也是不一樣的,所以以上的論述不是絕對的,我們只是從色彩的角度去欣賞音樂、理解音樂,對于欣賞者而言,音樂色彩的多釋性和不確定性是其最美妙之處,給人們帶來無限的想象空間,也使我們對音樂這門藝術有了不同的理解。
[1]劉智強.韓梅世界音樂家名言錄[M].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89.
[2](俄)瓦? 康定斯基.論藝術的精神[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7.
王文,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職稱:講師,學歷:本科, 研究方向:錄音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