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婷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 532200 )
廣西壯劇的形成與發展研究
孫 婷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 532200 )
作為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壯劇是廣西的傳統文化藝術之一,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壯劇逐漸形成南路壯劇、北路壯劇以及師公戲三大類,它們各自形成了完整的藝術形態和程式行當。
廣西壯劇;形成;發展
本文系2016年度廣西民族師范學院科研項目的階段成果,項目名稱:《廣西壯劇狀況調查與發展策略》,項目編號:2016BS003。
廣西壯劇包括南路壯劇、北路壯劇以及師公戲等。壯劇來源于廣大人民的生活實踐,是廣大壯族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充分反映出壯族人們的生活意愿、審美習慣等,也體現出了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這些劇種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不斷演變,為當地人民的日常生活,乃至我國的文化建設都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南路壯劇的形成
作為廣西壯劇的重要組成部分,南路壯劇的形成與發展也十分引人注目。南路壯劇是由當地民間歌曲演變而來的,主要流行于靖西、德保、那坡、大新、田東等地區。最初,南路壯劇形成于道光年間,是受提線木偶戲的影響而形成的,采用的是“雙簧式”的演唱形式,之后才發展成為戲劇藝術形式。據說馬隘人黃現炯曾經落魄,流落南寧地區,在邕劇班當了一名伙夫。約1845年,黃現炯返鄉時便將邕劇帶回了自己的故鄉,并組織戲班進行演唱。剛開始,戲班所有的戲劇都采用漢語演唱,但當地的演員大多不會漢語,只得由師傅在后臺唱,演員在前臺表演員,也就形成了“雙簧式”演唱。民國時期,這種演唱形式就演變成“演與唱合一”的戲劇形式,演員用壯語演唱。南路壯劇主要流行于廣西南部方言地區,演唱過程中多采用“呀哈嗨”的襯腔,唱腔有平板、采花調等,較為有名的曲目有《百鳥衣》《雙壯元》等。我國廣西南路壯劇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藝術成就十分顯著。從雙簧戲曲到馬隘土戲,廣西南路壯劇已經有超過200多年的歷史。
(二)南路壯劇的發展及特點
就目前來說,廣西南路壯劇發展迅速,呈現出以下特點:第一,地區專業劇團和業余劇團呈現出齊頭并進的發展態勢。就德保縣來說,已經形成了近百個業余劇團,他們進行大量的演出,為當地人民群眾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第二,廣西南路壯劇中的藝術精品也日益增多。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完善執行,廣西南路壯劇在不斷完善和壯大,音樂唱腔、表演程式獨有特色,與當地的鄉土氣息、民族特色高度契合。廣西南路壯劇的主要唱腔形式為板腔體,又分為《平高調》、《平板》等多個小調,主要的伴奏樂器為馬骨胡。大部分曲目都是根據壯族民間故事和現代生活題材創作出來的,充分反映出廣西壯族人們的生活意愿。其中,有很多曲目都是根據漢族故事劇目編寫而成的,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第三,目前來說,廣西南路壯劇的發展機制已經初步形成。例如從2009年開始,德保縣政府就決定開始南路壯劇的匯演工作,并加大財政資金投入,設立專項資金,加快南路壯劇傳習基地的建設,努力培養南路壯劇的人才,加快人員隊伍建設。
(三)南路壯劇面臨的困難與挑戰
盡管廣西南路壯劇已經取得了不錯的發展成績,但是由于各種主客觀限制性因素的影響,南路壯劇的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較大的困難與挑戰。第一,藝術性人才較為缺乏,年齡結構偏向老齡化。在現代化文化建設的發展過程中,我國的傳統文化會受到
多元化和強勢文化的強烈沖擊,這使得年輕人的審美觀和價值觀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而南路壯劇也被他們當做是“無用的東西”,他們不愿意繼承傳統的壯劇藝術,南路壯劇也面臨著后繼無人的窘境。第二,南路壯劇缺乏經費,而政府的文化經費扶持力度有限,使得很多劇團無法正常運行,生存困難。第三,廣西南路壯劇的場地、設備明顯不足,缺乏辦公場所和排練場所,演出過程中總是需要進行設備租賃,增加了額外的成本投入。這些問題的存在極大地限制了南路壯劇的進一步發展,不利于其傳承與發展。總之,廣西南路壯劇的發展過程中困難重重,需要努力克服,這也是廣大壯劇表演中面臨的重要任務之一。
(一)北路壯劇的形成與發展
廣西北路戲劇的發展過程可以劃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成形期。北路壯劇成形于乾隆年間,經歷了門口戲、平地戲、搭臺戲等多個時期;第二階段,發展期。從嘉慶年間至道光年間,北路壯劇的演唱技術、劇目、聲腔、伴奏等方面都得到了極大地發展,角色行當也已經基本齊全;第三階段,鼎盛期。從咸豐年間到光緒末年,北路壯劇的發展已經相對繁盛,唱腔約有15個,戲班有25個左右,劇目有180個,這也成為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主流;第四階段,低潮期。文革期間,我國的傳統文化受到較大的打擊,北路壯劇受到了巨大的損失,演出服裝被沒收,很多藝人被批斗,壯劇遭到冷落。很多北路壯劇演唱者甚至放棄戲曲表演這個行當,轉而從事其他行業,北路戲劇的發展受到重創;第五階段,振興期。例如,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國家實施了“雙百方針”,使得北路壯劇逐漸煥發新的活力,劇團數量達到100多個,進入鼎盛發展階段。就當前來說,廣西北路壯劇在有利的政策環境下更是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演唱人員的數量在不斷增多,劇團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
(二)北路壯劇的藝術特征
北路壯劇來源于廣大人民的生活,過去大多在婚喪嫁娶時才進行演出,因此帶有濃烈的民俗韻味。它們的風格十分古樸、自然,意味濃烈,曲調也較為穩固和明朗,旋律多為恬靜優美。北路戲曲的劇目內容涵蓋多個方面,包括歌頌美好姻緣的《那妯姑娘》、歌頌農民起義和民族英雄的《劉二打番鬼》,反應人倫道德的《觀音堂會母》、反對封建制度的《四姐下凡》、批判封建社會丑惡的《文龍與肖尼》等。其中,《九品官辦宴》等劇目的藝術價值最高,獲得過國家各種藝術獎項,也使得北路壯劇聲名遠播。演唱者多采用壯語演唱,用壯腔來發聲,并將本地的諺語、格言或者方言等充分運用到戲劇之中,形成了自然的押韻。就目前來說,北路壯劇的曲目已經達到300多個,這些劇目大都來源于廣大人民的生活實踐,謳歌真、善、美,批判假、惡、丑等,與當前精神文明建設的內涵高度一致。
(三)保護與傳承北路壯劇的措施
廣西北路壯劇為我國民族文化的傳承做出了較大的貢獻。但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北路壯劇受到了現代文明的巨大沖擊。近年來,為了保護、繼承和發揚北路壯劇這一傳統文化精髓,當地政府在積極采取各種有效的措施,挖掘傳統文化的潛力,保護其藝術價值等。當地政府委派多名工作人員深入人們群眾進行調研,并收集和整理相關的劇目,建立北路壯劇的檔案,并多次組織演出活動,使廣大人員更為清晰地認識北路壯劇的魅力。例如,從2002年起,縣政府就每年撥出部分資金搭建戲臺,促進戲劇劇目的長做,并努力打造“北路壯劇之鄉”。2005年,縣政府將北路壯劇的保護工作納入我國的“十一五”發展規劃,并撰寫項目報告;在2006年,廣西北路壯劇被納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將北路壯劇的保護與傳承工作作為當前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積極開展傳統北路壯劇藝術保護工作的同時,當地還十分重視壯劇人才的培養工作,加大教育培訓的力度,促進我國農村業余劇團的恢復與發展。在2007年,廣西田林縣成立了北路壯劇藝術學校,并聘請各種專家人才擔任指導老師,努力培養新的演員,致力于解決北路壯劇“傳承難”的問題。
(一)師公戲的形成與發展
廣西壯族師公戲又稱為壯師戲、壯師劇,是由傳統的壯族師公跳神中的“唱篩”演變而成的,它是從師公歌舞(巫師跳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民間小戲。早在1445年,壯師劇原為一人唱故事,后來逐漸發展成為一人多角演唱,并發展到面具舞。在清朝同治年間,演員就開始分角色演故事,到目前為止已經有近六百年的歷史。師公戲是壯族特有的劇種,主要流行于武宣縣、象州縣、合山市等地區。劇目中除了要反映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劇團還會外出進行演出,為人民群眾的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基礎。
(二)師公戲的分類及其特點
在發展過程中,廣西壯族師公戲將民間故事吸收進去,極大地豐富了表演的內容,將唱詞、舞蹈等藝術充分融入,促進了戲劇的大發展。就當前來說,廣西壯族師公戲可以分為三個大的分支:第一,賓陽師公戲。賓陽地區大多以土著壯族為主,他們表演的戲曲并沒有劇本,也沒有導演,是由演員根據故事情節記性表演的。所有的演員中并沒有女性角色,只是用面具和服務來區分,唱腔也僅有“師公調”一種,旋律低沉而哀傷,僅用一鑼一鼓來伴奏,歌曲十分單調乏味,演出地點也僅限于寺廟之內。1955年,師公戲《借傘》在廣西省第一次現代戲觀摩會演大會中獲得了優秀劇目獎,激發了廣大戲曲作曲者的創作熱情。第二,武宣師公戲。這是壯族特有的戲劇劇種,源遠流長,發展歷史長達560多年。他們大多用壯語進行演唱,演員多穿長袍,頭戴舉人帽,或唱或跳,將唱、念、做、打融為一體,充分反映出廣大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第三,河池、上林師公戲。該類師公戲的人物性格較為突出,舞蹈語言比較豐富,具有一定的韻律和規范。表演時,師公要穿著寬大的袍子,戴上帶有人物臉譜的木制面具,在打擊樂的伴奏下表演雙人舞,從而示意神靈已經降臨人間,之后便開始歌頌神的身世業績和功德與偉量。當然,每個神都有不同的面具和演唱劇本,不同劇本的舞蹈動作及伴奏鼓點也是獨具特色的,從而生動表達不同神的性格特征。例如,三界是個神醫,是為人民驅鬼逐疫,消災去難,因此他的動作要英武豪邁、氣宇軒昂。而靈娘能保佑人間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她的舞蹈節奏緩慢輕盈,舞姿舒展優美,表現了一位善良的女神形象。當然,除了上述分類之外,廣西壯族師公戲還有多種分類。
(三)保護與繼承師公戲的措施
在發展過程中,為了促進廣西壯族師公戲的進一步發展,相關人員采取各種措施保護和繼承師公戲。首先,他們對師公戲進行統一管理,從而實施有效地保護。在學術價值方面,他們深入開展各種普查工作,了解師公戲產生與發展的具體軌跡以及當前傳承的基本情況,并搜集相關的傳統劇目及相關資料進行整理和翻譯,并出版相關的《劇本選集》。在傳承人方面,加大了對師公戲傳承人的保護與培養工作,強化各方面的支持力度,支持專業或者業余的壯劇團體,做好培訓和指導工作。在藝術形式方面,要積極采取現代多媒體手段,對各種代表性的居民進行全面、系統的等級,并做好后續的保管工作,為傳承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其次,加強人員隊伍建設,從而進一步壯大傳承力量。要定期開展師公戲會演工作,從而發掘優秀的師公戲人才,做好重點扶持與培養工作。
[1]何樸清.云南壯劇形成和發展的啟示與憂思[J].民族藝術究,1993(5).
[2]韋玉林.廣西壯劇產生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J].時代教育,2013(5).
[3]蘇沙寧,歐陽園香.廣西三種壯劇之比較[J].文山學院院報,2013(1).
[4]顧樂真.廣西戲劇史論稿[M].中國戲劇出版社,2002.
孫婷,博士學位,廣西民族師范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聲樂教學與聲樂研究、民族音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