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保臣 鄂玉梅 陳秀煜 (大慶師范學院 美術與設計學院 163712)
意象圖示自由空間構圖法與油畫表現風格的融合研究
董保臣 鄂玉梅 陳秀煜 (大慶師范學院 美術與設計學院 163712)
具有悠遠文化特征和綜合表現形式的繪畫藝術,由于才創作者宗教信仰、文化地域、個人性格的不同,而顯現出多元發展的特征,反映在藝術家創作作品具體“圖式”也各不相同。這樣藝術史就出現不同的流派、風格及不同的圖式體系。中西方文化歷史背景不同,自然就出現了不同的審美體系。本文就意象圖示自由空間構圖法的畫面風格特點,“意象油畫”的概念,兩種語匯的融合方法等,提出了自己的研究體會和觀點。
意象圖示;油畫表現;風格
注:此論文為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十二五”高等教育科研課題《“寫意表現”技法在高校“油畫創作”教學實踐中的研究與應用》階段成果,課題編號:14GB208。
“圖式”一詞的概念最先是由德國哲學家康德總結的,他在論著中認為“圖式”是種技能和技巧,是“潛藏在人類心靈深處的”先驗的感知。從藝術圖像學角度來分析,繪畫的“圖式”是一種特定時期文化精神象征。造型藝術中的“圖式”,指構圖上藝術家表達自我情感所創造的獨特的視覺形式,明確的帶有強烈的作者程式化色彩。意象油畫的圖示是西方的藝術精神和東方的文化美學相結合所形成并再造的樣式,滲透著東方世界的自然思維經驗,并形成的特殊表達方式。
1.中國傳統繪畫的意象圖。
中國傳統繪畫的意象圖式,是指中國人在特有的文化狀態下,經過不斷研究逐漸形成的一種比較穩定的帶有主觀意趣和繪畫樣式,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筆墨程式”。中國畫受中國傳統哲學審美的影響,在很多方面和西方繪畫表現不同,作品中的“空間”是自然空間和審美空間相互融匯的體現。畫家并不注重視覺上的自然模仿,而是用獨到的理解和認識時間和空間思維方式,創造出具有獨特審美的繪畫樣式。中國畫的創作終極目的是表達出含蓄內在的藝術審美理想,而非表現表面的物象,追求“意”的境界和“天人合一”的理想,“意境”是超出物質的心靈追求,是審美范疇、技法范疇的表述過程,稱之為“寫意”。中國畫藝術批評準則最高為“逸品”,作到“逸”需要筆墨的簡淡天然,畫境的清高超脫。
意象油畫經過不斷的發展形成了完整的程式化且具有內涵的語言圖式,對逸品的把控不能停留在表面的圖解上,應該把握到“形”“神”兼備并深入到內在的生命中。對于意象“圖式”的理解,應該從審美追求、技法表達、造型元素上分析探討。中國畫的意象圖式有其獨特的特點。“線條”為造型手段,以“書法”的運筆為表現方式,崇尚“筆墨”的造型和文學化的“立意”,高度“程式化”,逐漸形成為詩、書、畫、印互相結合的畫面效果。
2.西方繪畫圖式分析
在歷史文化的發展中,繪畫的形式與意義深受哲學思想和美學理念的影響,不同時期的文化語境中,繪畫的“圖式”所代表的深意也有不同。西方的藝術是隨著印象派的發展逐漸形成主觀元素的,人們逐漸從自然的法則規律中找到畫面的精神性,不再是政治及宗教的附庸,繪畫由具象到抽象,由摹寫到意味是西方藝術發展水到渠成的過程。
油畫開始考慮形式構成元素是在后印象派之后,畫家塞尚被稱為“現代藝術之父”,他用冷靜地思維調整了畫面物象間的體積、色彩、形狀、塊面的關系,使畫面的結構形成幾何化方式,影響了后人的畫面圖式的觀念,圖式源于自然規律,同時更需要藝術家的創造,是對各門類藝術綜合規律的提煉,主要體現在點線面造型、色彩造型、反透視的空間造型方法,并發展成為程式化的語言,中國畫與西方的油畫在藝術表現上有著各自的不同。
在構圖上,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曾經指出,“構圖就是發現和體現一個整體中的多樣化”,要求更加注重體現具有前后空間主次的完整性。中國畫講究剪裁和虛實等手法,強調主體形,采用意圖情趣描繪形象。
在繪畫題材上,中國畫經歷了漢代以前的人物題材,魏晉隋唐歷史階段的花鳥畫,宋朝之后的山水畫。西方繪畫是以人物為主,19世紀后才有風景畫,另外西方還有大量裸體畫,中國畫家幾乎不畫裸體畫。
在透視解剖學方面,西方油畫講究“單一透視點”這樣就使平面變成立體,到了后印象派之后的立體派和抽象畫派才出現多視點透視。中國畫透視則是不受透視法制約,采用運動的、多視點的“散點透視”。再有解剖學方面,中國人都重視人物姿態,畫家對于人物的表現更多的是人物的姿態特點,不重視比例的準確,人物表情多是淡漠,講究神似,歐洲油畫則是講究生理解剖結構的。
在用線方面,油畫是靠冷暖表達物象間的關系,邊界很少用線,后印象派之后用線較多,中國畫都不是表現物體的真實物象,線條是用于區別物象間的空間關系。
意象油畫是同具東西方繪畫的優點,又符合中華民族審美,是中國藝術家的自覺借鑒,是一種面向未來的必然發展走向。
意象理論是東方文化的審美智慧,和西方思想的融合是一種必然,它不是簡單的將兩個詞匯的連接,在本質上要遵循本專業的規律法則和價值,相關的關鍵問題應予以澄清。
1.“意象油畫”是否圈定為“中國”范圍。“意象油畫”是東西文化融合的產物,它將成為具有深厚底蘊的繪畫流派,對藝術的發展具有獨特的時代意義,它的確是中國本土出現的文化樣式,有著中國意象文化的特點,但也不應該是中國所獨有,也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2.意象油畫不能簡單地認定為用油畫材料畫中國畫。油畫作為繪畫歷史中不斷發展重要的畫種,有著自己獨特的審美、造型、色彩的形式美標準,蘊涵著東方的詩性文化特征,表達東方文化哲思,意象油畫從東西方藝術中汲取有益的營養,應早些跨過“仿效”的階段,探索出具有青春活力的意象繪畫語言,決不是表面上類似中國畫樣式的照搬式模仿。
意象油畫經歷了幾代中國油畫家的不斷努力探索,不斷地吸收中國畫寫意元素的營養,在構圖、線條、色彩等方面不斷的運用,將中國傳統繪畫藝術融入到了油畫中來,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意象油畫。大致有如下幾種基本類型。
1.運用中國畫線描元素的構造圖式進行油畫創作的樣式。如常玉、蘇天賜、龐濤、洪凌、鷗洋、顧黎明等。
2.利用中國書法的抽象性意味進行油畫創作,表達具有中國山水畫“大象無形”的意境,注重寫意性筆觸、抽象性線條與色
調變化的表達,如畫家趙無極、吳大羽、朱德群、王懷慶等。
3.注重油畫語言中的個性化表達,將現實進行寫意化塑造,注重線條的力度、色塊的概括性。如畫家廖繼春、吳冠中、羅爾純、趙開坤、張京生等。
代表畫家如林風眠(1900-1991),早年公派到赴法留學,曾在巴黎高等美術學院研習。后回國任國立北平藝專校長。后創辦國立藝術院,任院長,主張掀起新藝術運動,希望喚起民族覺醒,后隱居香港。林風眠作畫有他獨得的幾點,采用方形的畫面構圖,用筆講究墨意趣味,并結合西方的印象派的特點,作品多數只注明姓名和作畫日期,不署名標題和在畫面上題詩。強烈的人文情調,林風眠早期畫“苦難”題材的作品,后來創作中國古意中的空曠、孤獨意境,如蘆葦、漁村、古裝京劇仕女人物等。
廖繼春(1902一1976),生于臺灣,東渡日本,畢業后回到臺灣,曾任教于省立師范學院、國立藝術專科學校等。他的繪畫受野獸派及印象派的影響,后又抽象派的趨勢,畫面簡潔,色彩強烈,艷麗濃郁,體現強烈的東方寫意意味。
趙無極(1921一2013),1948年移居法國,1980年在巴黎國立裝飾藝術高等學校任教,2002年榮獲法蘭西藝術學院院士,趙無極是世界畫壇最偉大的畫家之一。他早年受塞尚、馬蒂斯等影響,后來受克利影響,創作抽象繪畫。將中國甲骨文的抽象符號,運用到畫面中,使畫面充滿的東方藝術的象征氣息。后來受美國的抽象表現主義畫風所感染。轉向更為“直接”的抽象創作。畫面充滿變幻莫測、撲朔迷離的色彩,形成了他特有的繪畫風格。趙無極的抽象融人了東方的意象,他用油畫材料講述著中國水墨才能達到的虛無玄遠、大象無形的空間觀念。
吳冠中(1919一2010),1947年至1950年在法國學習繪畫,回國后任清華大學教授。他在當代中國畫壇的聲望極高,他的“特殊”表現在他早年留法后期又和中國第二代、第三代油畫家一起開創“油畫民族化”的發展之路。藝術觀點鮮明,關于“形式美”“筆墨等于零”等并引起藝術界的震動。
藝術的發展到二十世紀以來,東西方文化的滲透是必然的規律。“中西結合”的意象油畫的產生是必然的,如何讓油畫富含東方的神韻,這是幾代油畫人一直夢想突破的,中國畫家由囫圇吞棗式的被動探索,到逐漸吸收、取舍、再發展,提純取精中不斷完善。相互影響融滲是二十一世紀藝術的流變性發展特征,它決定著意象油畫的藝術構建。“意象油畫”作為一個新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繪畫流派,將成為國際性油畫品種。它將同時擁有東西方美學雙重特征的藝術意蘊,架構起新的脈絡清晰的學術命題。
[1]曾云黛.關于寫意油畫的意象研究[J].中國美術館,2015年(3)
[2]王東聲.意象油畫研究研究[M].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
[3]寇強,夏光富.本土視域下的意象油畫芻議[J].四川戲劇,2018(8)
[4]李招弟.論中國寫意油畫的形式語言[D].湖南科技大學,2014(5)
董保臣,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畫,工作單位:大慶師范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
鄂玉梅,副教授,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畫,工作單位:大慶師范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
陳秀煜,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畫,工作單位:大慶師范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