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浩 ( 沈陽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 110034 )
藝術作品中線的表達
董 浩 ( 沈陽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 110034 )
“線在幾何學上指一個點任意移動所構成的圖形:直線、曲線、線條?!边@是線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一種解釋。線是藝術元素的一個基本單位,它是具有一定的長度,并有其寬度與粗細的客觀對象。不同形式的延伸作為基礎形成了線不同的藝術表達形式。
線在藝術上的功能是非常強大也是非常重要的,它能簡單明了的表明任何事物的客觀形象并非常的具有表現力。線不僅能在客觀事物的尺寸、形態、空間結構上給人帶來簡單明了的信息,而且線的不同形式的變化能夠表達不同的藝術語言,給藝術作品帶來不同的表現力。從這一點上看,線除了基本的對于有形客觀事物的表達之外,又有著對無形的情感進行表達的功能,藝術作品通過線的表達可以影響到人的心理和精神的活動,從而形成一種意象。無論是在繪畫還是雕塑中,藝術創作中的線都是必不可少的語言。
一般來說,線是具有寫實的功能的。表現在作者以最淳樸的自然的方式客觀的記錄。其主要的目的是反映事物的特征和狀態。這種對客觀的再現要求線的表達是要符合事物的客觀規律。在這一點上中西方的藝術作品有很大的不同,西方的藝術作品用線來表現事物外在的輪廓和特點,是非常準確的。而中國的藝術作品主要是以簡單的線來闡明事物內在的結果和特點。
線同樣也具有寫意的功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不同的線的表現形式帶給觀者不同的視覺感受,線的寫意性產生于作者對與事物的自然形態外的理解與感受,通過對線的運用,使藝術作品產生不同節奏與韻律,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客觀事物的形態,帶給人一種主觀的視覺體驗和聯想空間。在文藝復興著名畫家達芬奇的壁畫作品《最后的晚餐》中,作者以間接地直線表達了空間的透視關系,屋頂和墻壁給人無限延伸的感覺,畫中的十三個人物排成了一條直線,形成了一種敘事性的戲劇效果。
優美的線條通過形態和組合會產生一定的韻律和表現力,如同音樂一樣有跌宕起伏的旋律,有著節奏的重復。使藝術作品更加具有藝術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藝術作品中的線通過長短、虛實、粗細、深淺等節奏,是作品產生了形式上的變化,使線更加具有了活力。正如宗白華先生所說“中國畫的線條從公元前10世紀開始就有了巨大的發展:從平實的線逐漸變為富有生命的飛動的線條,正是通過這種運動感,才使作品表現出極強的生命活力。五代畫家董源的《瀟湘圖》中的線條組合,不僅表現了光的變化,而且表現了空氣的濕度和南方群山的華滋濕潤、蒼茫蔥郁?!笨梢钥闯?,在中國古代的繪畫和雕塑作品中尤其重視線的韻律,線不僅能夠表現客觀事物的自然形態和空間關系等,更加能夠表現事物精神和作者個人情感的投入,從而給人帶來更加豐富的審美感受。
線是非常具有表現力的,線可以劃分為很多的種類。平行的線、曲線、切線等各種表現形式。不同的線所表達的寓意和情感都不相同。細而彎的線能給人帶來一種輕柔的美感,直線則給人帶來一種挺拔鋒利的感覺,用斜線將形狀分割能給人帶來耳目一新的錯落感。藝術家在作品中由于處理方式不同使得線的情感表達也不同。線的藝術處理可以加強藝術作品的表達力量。
以中國畫為代表的藝術作品中,都是以線描的方式繪畫,用不同形式的線來進行藝術創作,如元代永樂宮壁畫《諸天神形象》中就是以線描的方式進行描繪,通過線疏密變化刻畫了神像的空間關系和層次。具有流動和飄逸的美感。表現出了神仙的飄飄然超脫于凡間的形象
在中國古代雕塑中秦始皇陵兵馬俑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雕塑在對于人物的寫實刻畫基礎上運用了簡明的線條加以意象的塑造。傳承了中國古代雕塑以線造型的特點。秦始皇陵兵俑的特點是多以粗狂的直線來塑造,這種直線的運用給人俑帶來了堅挺、威嚴的氣質。而不同的人物,在軍中不同地位的將士在線的處理上都不相同。如將軍俑的高大威猛,泰然自若,有著非于凡人的莊嚴及魅力。有的臉上掛著一縷長須,顯得神采飛揚,目光有神,表達了人物獨有的氣質與性格。一般兵卒精神狀態更是豐富,有的神采奕奕顯得健康而忠誠,有的眉頭緊鎖顯得性情剛烈,有的表情粗獷,性格厚重淳樸。有的眉清目秀性格和善,有的目光凝神,顯得謹慎又聰慧,還有的表情放松眉毛舒展,面相和藹。神態各異但雕塑風格和手法卻都是在充滿體量感的基礎上大量的運用了線刻,以及以線為元素的淺浮雕的雕刻方式。雕塑的形體藝術與繪畫藝術特點相輔相成,在秦始皇陵兵馬俑中很有明顯的表現,造型的形體魅力與韻律、節奏之美在秦俑頭部線條中融合的十分恰當,秦俑的頭部刻畫是非常精細,塑造者通過長時間細心刻畫將秦始皇的軍隊的威嚴表現的淋淋盡致。對陶馬的造型處理也是運用了同樣的藝術手段。除了馬俑的頭部進行了較為復雜的有細節變化的細膩處理外,四肢與身體非常的概括。沒有過多的細節,這樣的藝術處理更加突出的輪廓線的存在。使得馬俑的全身遠遠望去流暢而富有韻律感。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不同領域的文化相互融合在藝術方面人們的審美也發生著改變,魏晉南北朝的雕塑在藝術語言上形成了獨特的風格,例如位于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是北魏時期具有代表性的石窟之一,全部為佛像雕塑。佛像造像在繼承了以線為裝飾的中國古典風格的同時,在陰刻線的手法中還加入了浮雕的手法。更加增強了線條的力度。云岡石窟的佛像造像是將線條和淺浮雕融合在一起,來表現出衣紋的重疊和層次,使得雕塑的整體感不會因為衣紋的繁瑣而遭到破壞。后期北宋的曹仲達在原來印度薄衣附體的佛像造像風格基礎上,加入了中國人的形象特點。這一處理手法成為了當時的特殊風格,衣服輕薄透體,線條均勻流暢,聯系緊密,韻律生動,呈現了人體的動態美。衣服緊貼于身上。好像人剛從水中走出來一樣,被稱為“曹衣出水”。這種風格更加豐富了線條在雕塑中的表現形式,在表達佛像威嚴神秘的同時更加突出了佛像的高雅、柔美。在繪畫方面,大概分為以顧愷之為代表的“密體”和以張僧鷂為代表的“疏體”?!懊荏w”的線的運用富有行云流水、連綿不斷、自然均衡的節奏感。這樣的線被人們稱為“春蠶吐絲”在他的作品《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中這種風格表現的尤為精美。
綜上所述,“線”作為藝術作品中的一個基本元素,對藝術作品的風格、情感的傳達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有許多作品由于線的運用而形成獨特的形式和藝術風格。線賦予了藝術作品生命力和靈魂。無論是在對藝術作品的研究還是在進行藝術作品的創作時,都需要把對線的深入研究進行運用與實踐,通過線把作品的生命力表達出來。
董浩,工作單位:沈陽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碩士學位,專業:雕塑,研究方向:具象雕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