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榮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 413000)
通道侗族傳統工藝的類別及藝術特征研究
張繼榮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 413000)
通道侗族傳統工藝的類別豐富繁多,其獨特巧妙的制作工藝、富有特色的圖案構成、豐富深刻的文化內涵、亮麗和諧的色彩搭配、高雅鮮明的品質風格,對中國的傳統工藝傳承發展有著深遠影響。
侗族傳統工藝;類別;藝術特征
本文為2016年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一般資助課題《立足通道侗文化傳承創新的創客教育實踐研究》(課題編號XJK016BZY013)的階段性成果。
通道侗族自治縣被定為首批國家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有侗族蘆笙、侗錦織造技藝、侗戲、大戊梁歌會、侗族大歌等30多個項目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道侗民族文化源遠流長,享譽海內外,雄偉壯觀的風雨橋、工藝精湛的鼓樓、富于民族特色的侗錦、侗繡、根雕和竹木工藝品等,為通道縣工藝美術產業的提速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通道侗族傳統工藝主要有織錦、刺繡、服飾、銀飾、彩繪、雕刻、剪紙、刻紙、藤編、竹編等類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傳統工藝品就是侗族織錦、侗族刺繡、侗族服飾三類:
1.侗族織錦
侗族織錦是侗族人民的傳統手工工藝品,侗錦的文化博大精深,色彩艷麗和諧,紋樣奇妙自然,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侗錦以其獨特的工藝、特色的圖案、深刻的內涵、亮麗的色彩、高雅的品質和鮮明的風格,成為我國著名的織錦之一。2008年,侗錦織造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侗錦的早期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兩千多年以前的漢代以至春秋戰國。從諸多的文獻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兩漢至唐宋時期,侗民族的紡織技術和印染工藝就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審美特點。明清時期,隨著侗民族傳統文化發展的日趨成熟,侗錦也進入了盛期,發展繁榮。新中國成立之后,侗民族的生活得到改善,侗錦的傳承持續保持生機勃勃的狀態。侗族婦女以織錦為載體,充分展示著她們的聰明才智和精湛技巧,演繹著侗民族積淀深厚、特色鮮明、內涵豐富、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反映著侗民族的宗教信仰、觀念形態、審美情趣、圖騰崇拜以及消災納福、避兇趨吉和追求天、地、人和諧共存的文化心理。
2.侗族刺繡
侗族刺繡是農耕文化的產物,具有觀賞與實用并舉的工藝形式特點,侗族刺繡的繡品不僅圖案精美,具有極高的裝飾價值和藝術審美價值,其反復繡綴的工藝還能增加衣物的耐用度和耐磨度。侗族刺繡的繡品品類繁多,如頭巾、嬰兒背帶、婦女胸兜、布鞋、鞋墊、煙袋、挎包等等,涉及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內容相當廣泛。
侗族刺繡的工藝技法是用針穿刺布面,將各種彩色絲線或棉線繡制在織物表面上,構成各種各樣的圖案紋樣,是中國少數民族刺繡中的重要分支。侗族刺繡的工藝技法不受底布經緯組織的限制,可以較為自由地發揮繡制者的巧妙構思和藝術才能。由于繡制技法的不同,侗族刺繡的繡品表現出不同的特色,具有造型新穎、色彩絢麗、種類豐富的特點。2011年,侗族刺繡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侗族服飾
侗民族的服飾千姿百態,尤其是侗族女性服飾,侗族女性服飾可分為三種款式,即緊束型裙裝、寬松型裙裝和褲裝。她們平時穿著便裝,講求實用,便于勞作。節日等重大日子穿著盛裝,盛裝的時侯則注重裝飾審美。樸素與華貴相得益彰。侗族女性服飾變化豐富,或款式不同,或色彩不同,或裝飾部位不同,或圖案和工藝不同。2014年,侗族服飾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侗族服飾的材料以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為主,顏色主要為青色、紫色、白色、藍色。青色多用于春季、秋季、冬季三個季節,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節日。女裙則不分季節,多用黑色。侗族服飾講究色彩搭配,通常情況下,以一種顏色為主,再用對比強烈的色彩進行裝飾,顯得主次分明,色調明快而恬靜,柔和而嫻雅。
頭飾和銀飾是侗族女性最注重的服飾品。侗族女性服裝的領口用兩組銀扣對應排列,斜襟外加扣兩組銀扣。她們會在腦后別上銀簪、銀梳,頭上戴著銀盤花、銀頭冠,耳朵上吊著金銀環;頸上戴著五只大小不同的項圈;胸前佩戴五根銀鏈和一把銀鎖;手腕上戴著銀花鐲,四方鐲等。這些銀飾品上面均會雕刻龍鳳、鳥蟲、花草等圖案,顯示出古樸繁雜、銀光閃閃的民族特色。
1.侗族織錦的藝術特征
侗族織錦有彩錦、素錦之分。彩錦常用紅色、綠色、黃色、紫色、藍色等多種色彩的棉線織成,色彩繽紛,十分艷麗。素錦則是在白底上配以青線編織而成。彩錦的色彩搭配,通常用白色、灰色等無彩色與紅色、橙色、綠色、藍色等有彩色進行搭配。有彩色的色彩純度較高,搭配之后,更加顯得整體色彩濃郁艷麗,具有強烈的對比效果。素錦的色彩搭配,通常用白色配以藍色,體現出含蓄、淡雅的風格基調。侗錦圖案變化多樣,圖案多為幾何紋,中間夾雜著各色各樣的彩花、蝴蝶、鳥獸等具體形象。侗錦的菱形紋、十字紋以及侗族傳統的吉祥紋樣“太陽花”紋飾,均通過打散重構的方法進行圖案的構成,侗錦圖案結構緊密,色彩對比強烈,整體藝術效果顯得絢麗奪目。侗錦材料以木棉線為主,給人平實、溫暖、樸素的感覺,具有古樸、雅拙、秀麗的原生態藝術風格。
2.侗族刺繡的藝術特征
侗族刺繡的開始,首先是剪紙,即需要用紙剪出各種圖案,將剪紙圖案貼到布條上,再按照圖案進行繡制。布條顏色的選擇只有綠色、紅色和黃色三種顏色。在刺繡顏色的選擇、搭配上,也是以紅色、綠色、藍色為主,這三種顏色都是大自然的動植物顏色當中最亮眼、最奪目、最能刺激人感官的,這樣的色彩搭配顯得十分喜慶、漂亮,并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呈現出繽紛多彩的色彩搭配效果。侗族刺繡嚴格遵循著對稱的藝術法則,無論是顏色、樣式還是在圖形排列的結構、位置上均相互對稱,顯示出嚴謹、穩定、和諧的藝術特征。
3.侗族服飾的藝術特征
侗族婦女善于織繡,侗錦、侗布、挑花、刺繡等手工藝在侗族服飾上的應用,使侗族服飾十分精美,極富特色。侗族女性穿著無領大襟衣,衣襟和袖口均鑲有精細的馬尾繡片,馬尾繡片的圖案以龍鳳為主,龍鳳之間間以水云紋、花草紋等紋樣。侗族女性下著短式百褶裙,腳登翹頭花鞋,發髻上飾以環簪、銀釵或佩戴盤龍舞鳳的銀冠,身上佩掛多層的銀項圈和耳墜、手鐲、腰墜等銀飾品。侗族的馬尾背扇堪稱一流繡品,具有繡工精制、造型古老、色彩富麗,圖案嚴謹的特點,充分展示出侗族女性的聰明才智和高超技藝。
非物質文化遺產,既具有歷史性,又具有現實性。通道侗族織錦、侗族刺繡以及侗族服飾均屬于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就具有生產性,傳承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最佳的狀態是使其能夠與市場銜接,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產體系中,在現代生產體系中得到提煉升華和應用推廣。
“代代相傳”“世代相承”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重要屬性特征之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正是因其“活態性”而區別于物質文化遺產。我們只有保證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才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的保護、傳承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