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正一 (景德鎮陶瓷大學 333000)
陶瓷文化在古窯址建筑中的體現與影響
——以景德鎮盤龍崗古窯址為例
唐正一 (景德鎮陶瓷大學 333000)
景德鎮是一座陶瓷古城,制瓷藝術在這里有千年的歷史,燒制陶瓷的窯址建筑具有很大的特色。因為這千年的窯火,而產生的古窯址建筑與一般古建筑有著相當大的差異。在功能在布局上都體現著這特有的陶瓷文化,產生了一些具有鮮明陶瓷文化的建筑空間形式,本文主要立足家鄉景德鎮的陶瓷文化,探討特有的陶瓷文化給古窯址建筑帶來的功能的變化以及對建筑群整體規劃布局的影響。
景德鎮;古窯址建筑
1.古窯址建筑的歷史文化背景
從一千七百多年的漢代開始,人們就在這里不停的書寫著陶瓷的文化的歷史。景德鎮原名新平鎮浮梁縣昌南鎮,北宋景德元年,皇帝厚愛這里的瓷器,他下令在玉次底部皆署景德年制,景德鎮因此而得名并且沿用至今。明清時期開始,景德鎮制瓷業空前的繁榮。湖田窯是唯一列入國家保護文物級別的古代瓷窯,它是一座民窯,從晚唐五代到明代爐火燃燒了700年之久。現景德鎮燒制陶瓷的窯址保留至今的還有清代的鎮窯,也可稱之為‘柴窯’。
2.古窯址的建筑類型
景德鎮的古窯址建筑沿襲了徽派建筑的風格和特點,但細節受到陶瓷制作工藝的影響又略不同于一般的徽派建筑,其中主要有以下幾類建筑類型:窯爐,手工陶瓷作坊,祠堂,民居,是一座集居住和制瓷為一體的建筑群。
陶瓷文化的含義主要可以概括為歷史人文方面和具體的陶瓷制作工藝。本文主要探討的是具體的陶瓷制作工藝在古窯址建筑中產生的影響及具體表現。
1.陶瓷制作工藝對古窯址建筑選址,布局的影響
景德鎮成為瓷器的生產地與其優越的自然條件是密不可分的。景德鎮的水土適宜陶瓷的制作和加工,因為景德鎮的地貌主要以中低山和丘陵為主,地下蘊藏著豐富的瓷土礦。昌江河水自北向南貫穿了整個城市,還有大大小小數條支流從橫交錯。制瓷與水也是密不可分的。瓷土還有燒制陶瓷所需要的輔助材料甚至陶瓷成品的運輸在當時都要依靠水路,所以古窯址建筑在選址和布局的時候都離不開水和土。建筑的平面布局是決定建筑的重要因素。盤龍崗古窯址是一個民居,祠堂,鎮窯等集合了一系列建筑功能和制瓷功能的建筑群。其選址選擇在靠近水源的開闊處,三面環山。整個建筑群的布局既有中國傳統式的布局特點又有其獨特的形式。在大的建筑群的整體規劃中,對各種不同功能的建筑在面積和基址位置上有嚴格的控制,使得其整體相互協調統一。根據不同的空間要求采用不用的建筑格局。居住區采用的是中國傳統的民居四合院和三合院的結構布局。制瓷區因為其對建筑功能的特殊的需要而采用了獨特的形式,在趨向于傳統的四合院式的結構的同時,為了滿足制瓷的需要又具有一定開放性。盤龍崗古窯址的建筑空間布局具有一種簡明的韻律感,集中強調了中軸對稱的傳統建筑美學,主體的建筑都安排在水平軸線的兩邊。因為涉及到陶瓷生產所以建筑的布局講究實用性。因為陶瓷作業的要求,原料的處理和加工,采用水平軸線的布局,可以讓工匠們才制作和運送成形和未成形陶瓷的時候更加方便,平行的水平布局能都最大的程度上縮短距離,從制作加工的空間到達對面的陶瓷成形空間更加節省時間和體力。而且每間都對內開敞,不僅是為了方便通風采光,而且工匠們可以在提煉原料的同時可以觀察陶瓷胚體的陰干程度,為陶瓷的加工和制作提供更加合理省力的操作空間。
2.獨特的制瓷空間
受到陶瓷文化的影響,古窯址產生了特有的建筑空間。主要是燒制陶瓷的空間——鎮窯,下文對這種特殊的空間進行詳細的闡述和說明。
景德鎮的古窯址建筑具有徽派建筑的許多特點,在部分建筑細節中,不難發現精美的梁房雕花,還有整個建筑的結構及形式都是采用穿斗式構架,因為制瓷所需要的獨特的功能性還產生了許多特定的為制瓷所建造的獨特建筑。盤龍崗古窯址中現今還保留著這座名為“鎮窯”的大型的燒制陶瓷的窯爐。首先它具備了傳統的景德鎮陶瓷窯爐的形式。鎮窯由窯身,窯身護墻,煙囪組成。其建造材料十分特殊,是采用窯磚砌筑而成的。窯身的內部寬大,整個窯身呈細長狀,可容納多人同時作業。柱子的材料選自天然木材,樹木直徑大,粗壯而且選用的都是可以防腐的樹種。整個建筑一層是主要的陶瓷燒制趨于,二層可是視作是倉庫,用來儲存燒制陶瓷時所需要的松柴。窯房內部的建筑結構很特殊,梁都是彎的,支撐的柱子東倒西歪,看起來亂七八糟。然而,不必擔心它會倒塌。
明代景德鎮發生過一次地震,許多房屋倒塌了,而窯房卻安然無恙。二樓堆放燒瓷用的松柴,樓面負荷每平方米超過一噸,可見窯房的抗震、抗壓的能力都很大。這是因為,彎曲的梁柱,只要合理構架,受力平衡,建筑物穩定性就好,就牢固,其構造另一個奇妙之處就是窯內的木樁堆至窯頂沒有用一支鐵釘。除了正常的開窗外,頂層設有許多小小的窗戶,都是用來通風散熱的。
3.陶瓷文化在古窯址建筑裝飾中體現
陶瓷不僅僅能夠用來日常的使用觀賞,在古窯址中還可以隨處可見一些跟陶瓷有關的建筑裝飾,是其它地區的古建筑所不具備的。走在古窯址建筑的鵝卵石鋪地上,可以看到各種用碎瓷片拼接而成的獨特圖案,有花鳥,還有魚的形狀,這些碎瓷片是陶瓷成形中失敗的殘次品,當地有不成文的習俗,那就是成形的這種上釉殘次品一定要打碎處理掉。而剛好這次破碎的瓷板在這道路鋪裝上呈現出景德鎮特有的陶瓷文化,體現了工匠們豐富的想象力和獨特的工藝。
盤龍崗古窯址建筑中還有很多這種利用陶瓷的工藝變廢為寶的例子。比如隨處可見的垃圾桶,其材料使用的是用陶瓷燒制中的殘次品。這種材料在當地稱之為缽體。缽體是通過工匠們先有對原料“高嶺土”反復捶打,再在此基礎上制作基本形狀,不上任何色釉的情況下,用低溫來進行燒制。也具有一定的堅硬程度,但是缽體表面沒有完全成形的成品表面來的光滑,沒有色澤,只是土本身經過燒制后的顏色而已,是非常初級的陶瓷制作半成品,不具備觀賞性。采用缽體,瓷片,瓷板,窯磚來進行富有獨特性的裝飾,正體現了景德鎮陶瓷文化在古窯址建筑中的獨特美。
在博大的中國古代文化當中,陶瓷文化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在景德鎮這個千年瓷都,陶瓷文化已經深深的扎根至這個千年古鎮的每個角落。景德鎮的古窯址建筑不僅僅具有中國傳統古建筑的一般特點,為了與當地制瓷工藝相適應也融入了景德鎮特有的建筑特色。不光光是制瓷工藝,頻繁的與外界交流貿易也對古窯址建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以上分析的盤龍崗古窯址可以看出,景德鎮的陶瓷文化不僅僅是在于其制瓷工藝的精湛,也體現在其悠久的陶瓷文化在生活生產中的巧妙運用和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