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婷 (山東藝術設計職業學院 250033)
探討現代中國油畫表現性中的審美意象
王瑞婷 (山東藝術設計職業學院 250033)
西方油畫藝術在中國的發展相對較晚,而在中國油畫藝術家的探索與實踐中,以其獨特的東方文化內涵與意象審美,使其煥發出更加豐富的表現力。表現性是西方表現主義美學概念,通過對中國現代油畫表現性的分析,從審美意象視角來探討中國油畫的文化表達,促進油畫藝術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
中國油畫;表現性;審美意象
油畫藝術在中國的發展,將東西方審美意象作為藝術家創作的重要形式,也為中國油畫藝術的發展提供了表現載體。對于油畫藝術中的意象概念,中國深厚的傳統文化讓油畫藝術的發展更趨多樣化,也為繼承和發揚油畫藝術,推進中國油畫創作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意象是審美心理的一種表現,意象審美與中國油畫的融合,將傳統文藝中的形象符號化理論與藝術創作實踐進行表現,促進了東方文化藝術審美情趣的蓬勃發展。
油畫最初由西方傳人并在中國藝術家的不懈努力中,逐漸形成中國油畫的表現性。當然,中國油畫在藝術表現形式上,并非嚴格遵循西方油畫創作所提出的細節刻畫、最大化的還原作品真實性,而是從中國審美意向表現上,將情感、觀者的視角體驗作為二度創作的基礎,使其更具意象表現力。如在中國油畫中融入傳統繪畫技法,將中國畫的意象造型移植到油畫表現手法中,在形似與不似之間呈現無窮的意趣。當然,中國油畫并非是油彩中國畫,而是從民族文化、精神、審美心理及地域性文化特征的滲透中來表現東方獨特的藝術意境,不拘泥于具象的表現,力求從悟道方式來營造中國藝術的文化語境。
在西洋油畫創作上,其視覺藝術往往體現在對作品的真實再現,特別是寫實性表現。中國油畫創作雖只有百年歷史,但在油畫創作之路上卻走出了中國文化特色,特別是在本土性文化的挖掘與滲透中,將中國畫的意象審美融入到中國油畫的創作中,更增添了中國油畫的獨特審美。中國油畫中的意象表現,主要從中國傳統“意象”思維中來把握意象的和諧共融。作為中國古典美學的一種審美范疇,意象審美立足于人的主觀情志,將“象”作為意的表達對象,并從心物交融中來突出意象的藝術體現。也就是說,在中國油畫意象表現性上,藝術家通過對物象的感性理解,逐漸從概括與集中提煉中上升到理性表現的過程。因此,從中國傳統文化審美心理發展的特征來歸納中國油畫的藝術審美,主要有四點。一是強調“和美”。和即和諧,既是一種審美標準,也是一種藝術語言,兩者都從油畫創作的意象特征上來表現出均衡的視覺效果。二是強調心性,心即是我,將創作者的心思、靈感作為意象表現的主要源泉。如中國畫在創作上講究“寫心”,同樣在中國油畫表現性上,也往往從油畫的物象中,通過色彩、造型、圖案等來表達心的感受,正所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三是強調塑形,形即是道,通過意象中的形、色、道關系來進行取舍變化。四是強調境,境即是意境,對中國油畫中的意象所呈現的境界,在中國油畫的意象里,既可以表現無意之物,還可以表現有意之物,而其中的“境”是重要的,決定了油畫作品的優劣。
1.古典美學中的審美意象
中國油畫在表現性中往往通過古典美學來表現審美意象。《樂論》是最早記錄美學與藝術的著作,其理論在中國古典美學發展上占據重要地位。中國古典美學提出藝術的本體即審美意象。意象在中國藝術創作實踐中造就了中國古典美學的主干。細分中國古典美學中的意象構成,如意與象、情與景、風與骨、隱與秀等要素,兩者在審美表現上具有辯證統一關系。當然,中國古典美學在文化底蘊上博大精深,特別是與文學、音樂的融合,在表現性并非簡單的直敘,而是多層次、多方面的表現。如儒家思想講究“天人合一”的理想,在中國油畫表現性上注重對不同創作元素的和諧構建。再有道家思想對自然狀態的刻畫,將萬物自化來表現自然觀,無需刻意雕飾與勾畫,讓創作元素自然流露。
2.中國油畫意象中的西方審美傾向
油畫自西方傳入中國,使得中國油畫創作在表現性上帶有西方文化的意象。薩特在《論意象》中將意象看作一個物,具有物質性的意識形態,同時,又將意象表現為一種有意的結構,使其能夠超出具象而成為綜合的意識形態。西方的藝術理論注重對對象主體化、客體化的表現,也就是說,在西方藝術理論中,“意象”具備主體化、客體化的雙重性質。在表現主義者看來,西方油畫創作與表現主義美學相結合,將西方油畫的意象審美進行了專門研究與表現。但需要看到的是,西方表現主義美學對審美意象的研究更加抽象,自由,也擴大了西方油畫創作的藝術范疇。相較而言,中國油畫創作雖然包含了西方表現主義美學思想,但仍有局限性。如在抽象事物表現上獨具特色,忽視了自然事物的表現。
3.中國油畫意象中的文化與心性體驗
中國油畫的發展融合了中國古典美學、西方表現主義美學的存在題旨,在表現主體的對象化與客體的主體化審美意象中,也逐漸形成了中國獨特的文化與精神。如吳冠中、林風眠、羅工柳等創作的中國油畫,其對中國文化精神的體現是深刻的。當然,在中國油畫存在主觀內心表現上,由于不同時代下創作者受環境因素的影響,其創作主題也多表現在對內心情感的表達,特別是對美好愿景的融入與刻畫。總體而言,中國油畫創作在西方表現主義影響下,汲取了中國古典美學的審美意象表達風格,將中國油畫與中國精神、中國文化進行融合,從而展現了中國油畫的包容性。
現代中國油畫中的審美意象,在融合東西方文化實踐中走出了中國民族特色,也將西方的“物我相對”審美表現融入到客觀外在視覺化的形式表現中。同時,中國油畫藝術創作者,在中國古典美學中“物我相融”理念下,更加強調審美意象的和諧性。隨著中國油畫創作思維及表現性的不斷拓寬,中國油畫在突出個性化與人文思想上,其表現技巧與繪畫形式也將在借鑒中吸收,在融合中塑造獨特精神內涵。
[1]尹衛東.我國當代意象油畫的表現語言[J].藝術教育,2013(2).
[2]呂乾圣.本土再造的時代語境——論中國油畫創作的藝術觀念與社會維度[J].美術大觀,2016(7).
[3]吳昊.中國油畫主題創作的時代特征和意義[J].藝術教育,2016(9).
[4]賀麗琪.馬克思主義美學視閾下中國油畫的民族性研究[J].藝術教育,2016(9).
[5]張永紅.芻議中國油畫民族化風格的內涵與外延[J].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6(4).
王瑞婷,學位:學士,職稱:初級,主要研究方向:油畫,工作單位:山東藝術設計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