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彩虹 (景德鎮陶瓷大學 陶瓷美術學院 333000)
淺談惲壽平“沒骨花鳥畫”的藝術特色
顧彩虹 (景德鎮陶瓷大學 陶瓷美術學院 333000)
惲壽平是清初最具代表性的畫家之一,兼善山水和花鳥,成就最為突出的是他的沒骨花鳥畫。“沒骨”畫法古來有之,惲壽平雖不是原創者,但他在宋元明三代發展的基礎上,結合寫意與寫生,將松散不成系統的沒骨畫技法發展為淡雅秀麗、生動高逸的沒骨畫風格,在設色、造型、韻味等方面都體現了他淡逸的藝術特色。
淡逸;變化與美;韻味
對于中國繪畫傳統來說,骨法長久以來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沒骨”只是一個小眾的繪畫技巧,惲壽平的花鳥畫作品在精研前人的基礎上,通過寫生并運用“沒骨法”表現出自己的花鳥畫風格,表達對自然真切的感受。舍棄前人濃艷的習氣,采用清淡雅致的色彩表現物象,“真別開生面,令人眼目一新”,清王時敏評價他的畫如是說的。
1.崇淡逸
中國畫本就注重色彩,由此中國畫又名丹青,而惲壽平的沒骨畫最重要的就是色彩的運用。他以自身的文化修養和藝術情懷,以及非同一般的沒骨畫技法,體現出他對色彩的獨特運用。大多數人認為上色是極簡單的,但要使色彩渲染得生動和諧,不令人覺得艷俗卻是很難的,如果不細心,畫就毀了。對于“色”,惲壽平認為:“前人用色有極沉厚者,有淡逸者,其創制損益,出奇無方,不執定法。大抵濃麗生之,則風神不爽,氣韻索然,惟能淡逸而不入于輕浮,沉厚而不流于郁滯,傅染愈新,光暉愈古,乃為極致。”1惲壽平描畫表現對象時非常看重色彩的變化,致力于在有限的畫面空間中表現出色彩的跳動,層次豐富而不雜亂,色調統一而不單一,多重色彩之中卻體現出淡雅高潔之情。由此可見,設色之要點不在濃麗與淡雅之爭,而在于畫面是否符合實際,濃淡相宜,虛實有道,哪怕是色彩濃麗的畫風也能歸于自然,傳達給觀者以淡逸之感。
2.富變化
沃爾夫林的《藝術風格學》中說:在古典的情況下,色彩是不可或缺的要素,而在另一種情況下外表上的變化是主要的,在不同光線下,固有色中發生的某些變化是被接受的。惲壽平的沒骨花卉畫更注重通過觀察,表現陽光下色彩奇幻而又微妙的變化。他的一幅《虞美人》的畫上的題跋這樣寫著:“此花有光、有態、有韻”,“蓋色、光、態、韻、在形態之外,故得之者鮮也。”也就是說,色彩“在形態之外”,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天氣,都會發生變化,并不是色彩的簡單配合,為了突出畫面色彩斑斕的境界,惲壽平的沒骨花鳥畫中于有無意間在花葉間留出大小不一的空白,使觀者產生無限的遐想空間,花卉作品在以虛襯實的反復變幻中體現出源遠流長的藝術格度。惲壽平獨創性的大膽的將光影效果融入色彩,更加突出光影變換下色彩的不斷轉換,體現出明艷富麗又簡逸純然的美的格局。其色彩可謂是極盡自然之美色。
3.明感悟
惲壽平沒骨花鳥畫的色彩,不僅僅表現了自然,更是他生命的寫照,是其生命之色。惲壽平的一生跌宕起伏,經戰場,歷生亡,離親人,又重聚,終回故鄉過著以賣畫維生的半隱居的日子。生活清清苦苦,但晚年也算清淡恬靜了。這使得他學會了在平淡中見真知,能夠更加珍惜美好的事物,更愿意深入地去觀察自然,感受自然,表現自然。自然的光和色帶給他溫暖的感受,撫慰他一生的顛沛流離。通過這樣深刻又真切的體會,他的色彩之中自然流露出對生命和人生的理解。人活于世上,應當和霜露同樣潔凈,和水一般澄澈,不屈服世俗,孑然獨立,“簡之入微,則洗盡塵漬,存孤迥,人煙鬟翠黛,斂容而退矣”,此為惲老在其著書《南田畫跋》中所述之人感悟了。
1.造型之變
處于明末清初的惲壽平,在造型上,與宋人采用固形封閉的線條造型不同,他拋棄占主導地位的線條。如他作品中經常表現的荷花就非常具有代表性。在惲壽平荷花圖的畫面中幾乎沒有明確的線條的表現,物象的邊緣也沒有清楚的輪廓,他是用一塊塊的色彩和隨性的筆觸來塑造物體。這種舍線條輪廓,“隨筆點染”的造型方式,繼承并發揚了那種“超乎絕然”的思想境界。惲壽平能用“隨筆點染”的方法造型,用現代的藝術角度,結合西方評畫的解釋,是運用了塊面的觀察方法,即在觀察表現對象的時候,是按對象的塊面來觀察的,視線和注意力不在表現物體的邊緣輪廓了。
2.造型之美
惲壽平的“沒骨花卉”的造型之美表現在花卉的情態上。態,是花卉裊娜之情的形體表現。人會通過身體器官的動作語言表達自我的情感,花卉也如是此。縱觀古今的花卉作品,無一例外都抒發了一定的情懷,但觀惲壽平所繪花卉,婀娜情態更甚、更多樣。《枇杷樹枝》上,掛滿了枇杷,喜氣盈盈;《罌粟花》兩根細弱的筋蔓上拖著碩大的花朵,顯示出堅韌之情,花朵的姿態清高大氣,艷麗無比,傲視群雄,畫面下部的葉子入手掌極力張開,生氣盎然。諸如此類,惲壽平筆下的花卉在造型上是各顯其態,通過藝術的的加工,讓植物的情感色彩勁情表露,更加動人心魄。但惲壽平的花卉雖經過了藝術的加工,但從不脫離現實生活,“她們”都來源于觀察,即“凡畫花卉,須極生動之致,向背,倚正,烘日,迎風,挹露,各盡其變,但覺清風拂拂,從紙間寫出乃佳耳”。2
花卉的韻味,游離在色彩,造型的表現之外,是非具象的表達,體現的是精神層面。惲壽平極度重視“筆外之意”,他覺得表現物象的神已經很難了,傳達他們的韻味更重要更難。我們從顧愷之的“傳神論”就已得知,對于畫家來說表現對象的神態已是絕對高度的要求,惲壽平更要表現出花卉的“韻”,可謂難上加難。如何體味得韻味,是一個課題。有一次他在畫菊花時便得到了答案:將心中的情路思緒結合景色,感染其中,以致分不清是景色凄荒所以內心凄涼,還是心中悲涼而景也就傷感了,如南華真人化蝶時也。就像美人的美麗是很難把握、運用畫筆表現出來的,要將其容貌,體態,神情,性格,氣質統一起來,還要抓突出點,才能表現出衣服飾品以外,其本身的韻味。花卉同如是,若僅僅從其具體有型的外在來表現,是萬不能夠得到對象的的精氣神的。
惲壽平的“沒骨花鳥畫”致力于傳達淡逸之風,此淡逸不在顏色之淡,而是在符合實際的基礎上通過繪畫技法、畫面的構思、敢于創新的勇氣表現自然之色,從而體現自我高逸的品格。正是惲壽平的這種新穎獨特的藝術特色才使得“沒骨畫法從小眾的技法發展成對后世極有影響的繪畫風格,所以我們要充分領會惲壽平作品中的清新、淡雅之氣 ,體會其形神具有的韻味 ,了解他所抒發的胸中逸氣,從而能理解惲壽平的真正價值。
注釋:
1.潘茂.《常州畫派》.吉林美術出版社,2003:196.
2.惲壽平著,吳企明輯校.《惲壽平全集(上)》.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2.